快讯:
林锴:诗书画印四能者“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展出 艺术品电商的问题、模式与前景张坚:协作机制助推中小型美术馆发展马锋辉:每件藏品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坐标2017海博会 当代艺术重视中国话语权康书增:论中国画的临摹与写生文化部:自觉规范经营,防范艺术品金融风险民间收藏家藏珍品古玩逾千件香盒收藏:近年来不乏百万元级别珍品《勇往直前》三条版画季交流展将举办走近自然:顾大明青绿山水画艺术展南通开幕艺术南京·2017国际艺术品博览会正式启动深度解读2016中国艺术市场生态当代中国画应该回归写意精神由工在当代看工笔画转型王进玉:写意不等于抽象一个下午三个活动:今日美术馆举办开年大展组图:近代“湖社”画会展首度亮相天津美术馆天津美术馆跨年巨献:天津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展“盛世荷风—顾正主国画展”在天津图书馆艺术展厅开幕北京湖社画会组织在津画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翰墨送真情 书法家走进邮政速递物流武清区分公司天津美协送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静海区范庄子村天津美协送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西青区王兰庄践行“讲话”精神 到人民中去—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在画里画廊开幕向孙其峰大师致敬:“津门孙氏四人画展”在津开幕“天行健·全运情”杨健君书法作品展在静海萨马兰奇纪念馆开幕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彰显津派书画实力“书平艺术馆”在古镇杨柳青启用 首办农民学员画展天津美协“美术进万家”活动走进和平区新津社区杨佴旻的色彩水墨画:见证中国绘画之变迁津门书法家张金忠个人书法藏品展在庄沅轩艺术馆举行高振恒办2017年开年大展 无墨彩书作品津门首次亮相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林锴:诗书画印四能者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7-01-16 15:36

只履西归(国画) 林锴

  “壮游不问地天涯,人海投身便是家。阔笔长笺大斗墨,秦烟蜀雨太行霞。山川摺叠收图笥,日月斑斓纪岁华。尘鬓归来情未已,犹沾残照点春花。”这是林锴的《自题红梅图》诗作,表现出作为画家壮游的豪迈和归来创作的酣畅。这首诗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画坛中一位诗、书、画、印皆精,人物、花鸟、山水均能的全能型画家——林锴的才情所在。

  林锴在50多年艺术创作中,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诗书画印作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价林锴:“兼长诗、书、画、印,曾经是中国传统中对文人的赞誉,也是当代中国文人与文人画家试欲达到的最高境界,这份传统作为可传之统和应传之统,在今天的视觉艺术创造中尤有珍贵的价值。林锴先生这样做而且做到了,就是一个无声的楷模。”

  也许,这些论断会随着历史进程,越来越清晰。

  从福建师专到国立艺专

  林锴的曾祖父是林雨藩,原籍河南。林雨藩是个孤儿,靠百家饭长大,后考中进士,官至江西学政,清末民初辞官办学馆。林锴父亲林达文在北京海军机构做秘书,20多岁时死于伤寒。林锴当时只有6岁,随母亲寄居在舅舅家。

  林锴自幼就喜欢画画,但家里没有这个环境,长辈中亦无擅画者。他那时正念小学,邻居有个高中生,会画画。受其影响,林锴到户外画水彩,国画就买点宣纸在家里画。那时一张宣纸二十几个铜板,每天家长只给三个铜板的零花钱,他把三个铜板攒下来,攒一段时间,才能买一张纸。他喜欢画大画,一张宣纸几笔下来就没了,画完之后很后悔,为什么不裁小一点呢?但是下回再画的时候还是画大的。

  林锴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省师范专科学校的艺术科,受业于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学画才算步入正轨。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很认真,又时常去拜访福州老画家陈子奋,陈老诗书画印兼擅,林锴颇受其教益。

  1947年,林锴如愿考取国立艺专国画科学山水,每周有四个上午学山水,另外两个上午学花鸟,吴茀之、诸乐三教花鸟,黄宾虹、郑午昌教山水,潘天寿是山水花鸟都教。

  林锴主攻山水专业,但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要加以改进,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因此课余常常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每周除专业技法外,还设有书法、篆刻、诗学、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对篆刻的兴趣也始于此。

  1950年,林锴从国立艺专毕业之后,分配到当时的辽西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一年后,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江丰,将他推荐到人民美术出版社。

  连环画时期脱颖而出

  林锴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后任创作室专职画家,也做一部分编辑工作。由于受过院校的绘画训练,他很快脱颖而出,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年画、插图、宣传画。

  1957年,林锴创作了彩墨连环画《三岔口》。《三岔口》是著名的京剧,为了创作这套连环画,林锴反复观摩京剧,体会艺术的相通之处。天天晚上打太极拳,揣摩人物打斗的动作、形态。彩墨连环画《三岔口》以工笔、写意相结合的笔法,将惊险的武打故事用彩墨画再现出来,打斗场面用淡淡的墨色来烘托人物。以彩墨画形式表现连环画,这在当时,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在连环画界引起一定的影响。

  1957年,林锴下放到江苏高邮劳动。劳动之余,参加创办高邮、扬州两地艺校,培养当地的文化馆美术骨干。当年的学生周蕴华现在已是著名画家,他回忆说:“林锴、沈鹏等人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当编辑,下放高邮农村劳动锻炼近一年。任老师的有林锴、费声福、沈鹏等。沈鹏喜音乐,能吹笛,林锴老师则哼京戏,拉得一手好京胡。在那特殊的年代,能相聚在一起谈论艺术,有时合奏一曲,是非常开心的事。沈鹏老师介绍林锴老师的连环画《三岔口》时绘形绘色,用生动的动作来演绎作品中武打场面,至今记忆如昨。”

  连环画《甲午海战》是林锴连环画创作的一个高峰,在1963年全国首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在这部连环画中,充分展现了他的传统笔墨功力。1964年问世的《夺印》,是一部表现农村现实题材的作品,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林锴的又一代表作。这部作品与《甲午海战》时隔一年,表现手段却迥然不同,体现了林锴绘画手段的多样性和全面的素养。

  追求金石般的书法用线

  “文革”之后,林锴转向中国画的创作。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林锴在创作大量连环画的同时,就一直坚持国画创作。早在1956年,他创作的《牲口评价大会》就获得北京市青年美展国画一等奖。

  197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新创作室。此时林锴的中国画创作,从人物画渐渐向花鸟画、山水画全面铺开。林锴这时的花鸟画,在努力摆脱前人的痕迹,包括潘天寿对他的影响。创建自己风格的有鸬鹚、猫、荷、松竹等,开始强调用笔苍劲老辣的特点,同时注意水墨的运用。

  林锴的中国画创作,还是人物画更具有个人鲜明特色。改革开放之后,林锴参加画展有两幅人物画重要的作品,一是《女娲补天》,二是《钟馗》,题材紧扣时代,正是画家的思想倾向。《女娲补天》是他的水墨实验,将没骨的画法表现人物,结合简单的线条,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他与李世南经常在没骨画法上研究,但他最终认识到,水墨实验固然好,但金石般的书法用线才是自己的表现优势。钟馗是他人物画中的代表作,他特别注意人物眼神表达其放浪形骸、为民做主的形象,可谓神形兼备,深入人心。此后,钟馗成为林锴最喜爱的表现题材。

  除了一些古典人物,他还创作了大量佛道人物,如老子,降龙、伏虎等题材。人物的造型准确洗练,金石般的线条老辣坚实富有弹性,有着强烈的个人鲜明特征。

  林锴在杭州艺专时学的是山水,虽然他兴趣广泛,水彩、水粉、油画均有较好的基础和创作,中国画的花鸟、人物也都有大量的作品,但他一直对山水有更深的感情。所以林锴晚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山水画创作中。

  而清朝的渐江、石涛、石谿对他的影响最大,且更偏爱石谿。晚年,林锴基本摆脱了古人的影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林锴笔下的山水,以真山水为范,以多年养成的金石般书法线条勾勒,用笔高度凝练,并施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层层互用;在章法上重视繁简、疏密、虚实的统一。他笔下名山大川气势磅礴,浑厚华滋,自成一格。

  书卷气来源于全面修养

  书法篆刻是林锴的另一特长。80岁时我还看见他在临写“石鼓文”等,帖学方面他比较喜欢黄道周、倪云璐、张瑞图、沈寐叟,但他更喜欢北碑的味道。他认为完全写帖很难跳出来,因为帖学最终的根源都要追溯到二王,容易写得千人一面。完全写碑也不行,碑是刻出来的,用毛笔去追求碑刻的效果不现实。林锴一直在考虑将碑帖掺在一起,能够做到放笔随形。

  林锴的书法虽然篆隶楷行草均有特点,但主要成就在行草。他的用笔介于北碑和章草之间,碑的线,雄强老辣,又有章草的收锋内敛,字形则围绕人们常见的形态与当作绘画看之间游走,独创出一种个性鲜明的新的审美样式。

  也许对于林锴而言,书法不像绘画那样是主业,画家作画就要时刻紧张起来,一个小瑕疵都不能容忍,而书法创作时,恰恰是他放松的状态。所以,我们看林锴书法,用线的精准、字形的放松、墨色的变化,更加自然,更加富有创意。

  诗书画印,林锴的四能中,印排在最后,没有任何争议,而林锴的印,正如他的其他艺术特点一样,充满了创新色彩。看林锴的印,我们首先看到是他的个性。画家印,成就了林锴独特的面目。他称篆刻是“末技末”,而又恰恰以此自矜。

  “诗人林锴”——有许多文章这样介绍。而林锴的诗在古体诗范围内的确影响很大,自1992年至1995年,林锴的古体诗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诗词大赛奖,这在职业画家中实为少见。

  林锴一辈子在追求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他认为:“诗、书、画、印四门,原是姐妹艺术,彼此相互渗透。书画同源,书画本来一家,绘画的骨法用笔,应有书法筑基,一幅画也可看作笔笔是书,而书法的结体与分行布白又可参考画法的构图。篆刻的布局、刀法又能影响书画,增强线条的韵味。诗与画更不可分,诗多画意,画有诗境,诗画结合,乃为艺林所重。诗、书、画、印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诗,又是精髓之精髓,应以诗为纲,画中增添文化含量,出来的作品品位才高,即古人所谓画有书卷气也。”(作者 林阳)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康书增:论中国画的临摹与写生
• 当代中国画应该回归写意精神
• 由工在当代看工笔画转型
• 王进玉:写意不等于抽象
• 中国画题跋为何越来越少?
• 重塑美育在教育中的角色
• 重塑美育在教育中的角色
• 从东汉书法看古代中国书法的力
• 当代素人之书为何不能进入书法史?
• 彭德:美术家的文化修养 何其之低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