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胡抗美:对书法艺术应有起码的敬畏“画廊周北京”:凝聚杰出艺术力量宋画《六龙图》拍出3.3亿人民币天价继承花鸟画优良传统 延续中华艺术文脉朱浩云:波普艺术走红市场《油画艺术人物之李晓刚》纪录片在京开拍收藏万本历史画报 见证国家沧桑变化你真的会收藏唐三彩吗王进玉: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骚动的池塘—化建国水墨作品展将于北京开幕“挖掘·发现—第五届中国油画新人展”开幕时间的浮标•许燎源青铜艺术展开幕朴素雅致之美 宋瓷收藏与鉴赏视频:邓国源全面解读天津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吸烟与鞭刑-记录中国雕塑专委会新加坡之行的一天中国著名雕塑家景育民:雕塑如何存在?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院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端曹淑海作品角逐世界肖像最高奖系首位中国雕塑家紫砂产业:从透支文化积累到市场回归理性对于巴塞尔艺博会你了解多少?流梦烟霞—何延喆山水作品展在鼎天中国空间开展墨迹刀痕-卢龙黑白木刻作品展在瀚琮艺术空间开展具象水墨|画者无疆——高喜军壮心以抒—刘维仑国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姬振岭、载庸、李淑香为金带福路文化中心赠书李寅虎与央视微电影签约拍摄《传统艺术系列视频》淳一之奇:程茂全的书法艺术“丁酉新春—津门六名家书画展”在图书大厦天艺苑美术馆开幕具象水墨|持正清源倚黛山—呼志远山水画作赏析乘物游心:书画篆刻家宋洋国画作品欣赏天津湖社画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选举孙长康为画会会长笔墨精到 格调清新:读著名画家涂忠民的画艺之境庆三八-天津女子画院第十三届国画精品展在天津政协书画艺术馆开幕肖培金举办“丁酉吉年庆九如”写大吉精品展 祝福母亲90岁善寿著名雕塑家王家斌先生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胡抗美:对书法艺术应有起码的敬畏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7-03-21 16:31

    如果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书法热”,有着与近些年来重视传统文化建设这样的发展环境,书法事业的发展肯定会更加健康,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萃,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艺术门类,它的繁荣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表现,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但在目前,大众对书法的认知,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把没有经过严格书法训练的写字当成了书法。在不少人看来,书法就是写写字而已。于是乎,一些人,不管以前是干什么的,都涌到“书法家”这个队伍中来了。他们有的对传统技法非常生疏,甚至过去根本就没有拿过毛笔,没有接受过起码的入笔、运笔、收笔训练。有的则虽然也曾写过毛笔字,但也只是随手挥写,对书法的审美规律几无所知。此外,还有一些“江湖书法家”,没有一点传统功底,任笔为体,还热衷于宣传造势,其行径近乎江湖术士,满纸粗率,格调低俗。

  这种没有经过严格书法训练的涂鸦之所以有市场,与目前普通观众对书法缺乏审美能力有直接关系。历史地看,普通观众与书法艺术隔膜的讨论,自上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在当时,沈从文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批评者。他在一篇题为《谈写字》的文章中说,书法虽然在进入民国后被承认为一个艺术门类,但社会上的许多人,对书法“本身美恶毫无理解”。他举了一个例子,民国初年的山东督办张宗昌不识字,但某艺术杂志上竟还刊载过他一笔写成的“虎”字。沈从文感叹道:“多数人这么爱好艺术,无形中自然就奖励到庸俗与平凡。标准越低,充行家也越多。”

  在沈从文看来,要想挽救书法这门艺术,使其免于堕落,可能的办法之一就是尊重社会分工,让真正懂书法,在书法上有造诣的人来向社会宣传普及书法审美知识。如此一来,“真的专家行家方有抬头机会,这一门艺术也方有进步希望”。沈从文的这个意见,对于今天的书法环境而言,仍然极具针对性。我们已经看到,他所叹息的流弊,在今天非但没有消失,甚至更严重了。像张宗昌那样有社会地位却没有书法修养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如果任由这种伪书法行为横行书坛,当代书法如何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如何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艺术家勇攀艺术高峰的重任?

  书法家无疑也是在写字,但书法家的书写是以严格的书法艺术训练为基础的。从艺术的定义上来说,正如照相不等于摄影艺术一样,写字也不等于书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书写提升到书法艺术的境界,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需要完成一个质的飞跃。简单地说,实用中的写字只需让读者知道写的是什么字就可以了,但书法创作却需要通过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等综合性的创造,来构成一个审美世界,表现出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这二者的差别是巨大的。如果说只要拿起笔写字就是书法,那就好比认为会骑自行车就等于会驾驶宇宙飞船一样是幼稚的。

  沈从文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很高的专业门槛。由于有门槛,在一个观众对书法传统产生隔膜的时代,“提出‘向传统学习’的口号”,就极有必要了。他的这个建议又可谓正中肯綮。在今天,不单是普通大众,就是书法家队伍内部,在向传统学习这一点上,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向传统学习,是中国书法审美的基础,这就首先要认识建构书法审美价值的着眼点。中国书法是讲究用笔、点画、结体等法度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法度,书法才能呈现出丰富的美感。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法度的意义。“一”字是中国汉字里最简单的字,农民说,“扁担一横就是一”,“一”字字形十分简单,谁都认得出来。但要在书法创作的意义上写好“一”字就不简单了。古人所谓“横如千里阵云”,可以理解为怎样写“一”字,我们来细读这句话。首先,“云”是什么?团团块块的墨云?薄如轻纱的淡云?袅袅娜娜的一线之云?宛如飞天灵动的飘逸之云?都可以是,也都可以不是。其次,“阵云”即云的阵势、动势。如果“云”讲的是“形”的话,那么,“阵”讲的是“势”。有“形”必有“势”,必须赋予“形”生命;点画能否活起来,关键在于“势”。“形”是“势”的载体,没有“势”,“形”就没有灵魂。“势”讲布阵,阵出神采。云在天空中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横如千里阵云”意味着,书写可以无穷变化。在写“一”字时,书法家笔力的强弱、字势的构架、线条的律动,墨的浓淡枯湿,以及个人的学养、个性和书写时的情感,都直接决定着“一”的形态、动势和表现的意趣。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三”字。它是由三横构成,如若只要写得让人知道是“三”字,也是极简单的。但对书法家来说,“三”字却蕴含了丰富的法度观念。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陈图〉》中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里的平直、相似、算子、方整、齐平,从不同角度说明点画雷同、没有势的变化的字不是书法。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推动由篆隶向楷、行、草新体转变的标志性人物。在上面这段话中,王羲之强调的是点画之间、结体与结体之间的关系。就“三”字而言,三横之间要有内在的关系,方能有艺术的效果。首先,每横的线条要律动,三根线条彼此要呼应;其次,三横要建立一种结构,即字的造型要有美感;第三,笔画之间要有连续性,既要有书写的运动美、流畅美,又要有整体感。王羲之之后,行书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从法度的角度说,王羲之行书解决了书写连续性问题,解决了“气脉”贯通的问题。相对于不谙法度的人写出的了无生气的“三”字,王羲之的“三”字是“惊险的一跳”,是“美的飞跃”。

  向传统学习还意味着,认识到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从表面上看,的确很繁荣,全国各级书法家协会的在册书法家人数加起来,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但从当前书法创作的现状来看,情况其实是不容乐观的。从当今书法展览的主流看,似乎创造的东西少了一些,而模仿却几乎成风。大多数人所谓书法创作,不过是模仿古人,甚至模仿当代人。更低劣的模仿甚至是,直接用电脑集字,然后反反复复临写,就名其曰创作。这种模仿的背后,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模仿能入大展,能在体制上被称之为“书法家”。大家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即艺术作品意味着创造,照猫画虎的模仿是不能称之为创作的。当今流行的所谓“二王书风”,是这种模仿风气的集中体现。的确,“二王”书法是书法史上的经典,堪称“尽善尽美”;在书法史上,也的确有过独尊“二王”的时期,比如以复古为导向的元代,比如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明初。但今天的中国,在艺术上早已是倡导百花齐放的时代,一些人却有意无意中独尊“二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内涵上说,当今的“二王书风”,在对“二王”的理解上是流于肤浅的。“二王”的原迹早已湮没无闻,我们所看到的“二王”,好一些的,也不过是唐人的摹本而已,离“二王”的风神已相去甚远。单单是在唐人摹本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复制,能否把握“二王”的精神实质,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一些报刊所批评的,时下的“二王书风”,不过是“伪二王”而已。在书法史上,历代书法家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入帖出帖”,“二王”之后的书法大家都可以说是学“二王”的,但无论是唐代的欧虞褚薛、张旭、怀素,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明代的黄道周、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人,都是入“二王”之堂奥,而又都能自出新意,自成一格。我认为,既然今天的书法已经独立为一个艺术门类,书法家也就是艺术家了,如果缺少了创新意识,这样的书法家就不能被称作艺术家。

  与“二王书风”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书法家的传统视野问题。书法的传统是多元的,帖是传统,碑是传统,经典的是传统,民间书法也是传统,远非一种书风所能囊括。自清代中期以来,随着碑学的兴盛,书法史上出现了新一轮的创新高潮,碑帖结合的书风在晚清已成为书坛主流。但现今的书法大展上,却难看到沿着这一创新路向所作的新探索。书法创新精神在文化昌明的时代反而得不到弘扬,这是发人深省的。整体来说,当今的书法审美趣味不高,传统视野狭窄,“书法家”特别多,但品味较之前代却明显下降了。

  如果我们稍稍回顾一下书法史,就会发现,古代书法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着高水准,是与当时的书法发展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一方面,毛笔书写是古代知识分子一项日常的文化活动,可谓“日用不穷”。另一方面,追求书写的艺术性,又是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意识。魏晋时期有一句话叫“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书法是一个人内在精神气质的体现,是马虎不得的。至于就书法在人生事业中的重要性而言,历代朝廷实行书学制度以及科举考试,使得书法与功名挂钩,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人对书法艺术性的钻研。在如此普及而有深厚底蕴的书法文化中,一个书法家要从众多的善书者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董其昌说:“余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清代沈宗骞则说:“凡事笔墨者,初十年但得略识笔墨性情,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后乃可于变化。”董、沈皆为鸿儒,他们都声称要经过“三十年”修炼才能真正进入艺境。至于如何进入上乘的艺境,求得所谓高格调,沈宗骞另列了四条:“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显然,要进入书法艺术的高境界,是一个是积学渐修、厚积薄发的漫长过程。按沈宗骞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仅仅能提起毛笔写字,就自誉为善“书法”,何其陋也!

  古人有言,“一艺之成,良工辛苦”。书法是一门艺术,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首先要懂得尊重书法的艺术规律。伪书法家横行,说明我们已经到了需要强调对书法怀有起码敬畏之心的时候了。(作者 胡抗美)

来源:中国美术报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王进玉: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
• 范美俊:取消画院,究竟要取消什么?
• 写实表现与艺术高低有无关系
• 现代还有“画隐”吗?
• 雷祺发:当今画坛“认祖”现象
• 潘公凯:笔墨的独立
• 于洋: 从万物的角度看花鸟画范畴
• 姜宝林: 中国画 应该姓“中”
• 画里画外说桃花:灼灼其华 与情相关
• 当代艺术的尺寸与皇帝的新衣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丁酉贺岁-天津画院迎春美术作品展 丁酉贺岁-天津画院迎春美术作品展
  • 天津“结对子、种文化”书法展 天津“结对子、种文化”书法展
  • 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 津门孙氏四人画展 津门孙氏四人画展
  • 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 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
  • 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 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