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画院组织专家对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指导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网 时间:2020-01-03 00:49


天津画院组织专家对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观摩看稿。图为,观摩王书朋、何莉作品《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

 

    凝聚全部力量 力求精品佳作

    天津画院组织专家对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观摩指导

    天津美术网讯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首批28件作品已进入创作冲刺阶段。日前,天津画院组织评审专家团队对首批作品中的10件作品集中观摩看稿。

    此次集中观摩看稿的作品为王书朋、何莉创作的油画作品《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郑金岩创作的油画作品《弘一法师》、华绍栋创作的油画作品《津卫漕运》、路家明创作的油画作品《引滦入津》、张文亮创作的油画作品《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范敏创作的版画作品《任公定居》、郭鉴文创作的版画作品《湿地葱茏》、高博创作的国画作品《天津女排》、王春涛创作的国画作品《新港腾越》、杨顺和创作的国画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天津画院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参与协办的,以史无前例的全面反映本市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综合性的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创作一批反映天津历史文化脉络,重点表现天津自1404年建城600多年来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的杰出人物、创造的文明成果、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充分展示天津漕运、海运文化和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多元多样、开放包容的独特城市魅力的美术精品。通过美术作品讲好天津故事、弘扬天津精神,进一步挖掘、培养美术人才。

    参加此次观摩看稿活动的专家姜陆、王立宪、陈嵘、范扬、王卫平认为,这批作品很有历史和艺术价值,艺术家们的专业素养和创作实力水准非常高,超出想象。作品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角度、还是艺术审美角度,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生动地展现了天津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典型事件,凸显了雕塑语言的艺术表达,彰显了作品内在的真实精神与气质,对于今后的雕塑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刘俊苍)

 


王书朋向范扬、王立宪、陈嵘、颜萌等介绍作品《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

 

    油画作品《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

    作者:王书朋、何莉

    创作说明:王书朋介绍,“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选题会点燃了我心中的创作欲望。作为天津本土的画家,我有责任创作一幅。“关于创作一幅以反映“解放天津”为主题的画作早在1971年时我就打下过坚实的基础。关于平津战役解放天津的画面,过往多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胜利会师金汤桥,热烈欢呼的场面为多。这一次,王书朋另辟蹊径,他将目光瞄准到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画面定格在活捉警备司令陈长捷之前的巷战。之所以选择攻打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作为创作背景,王书朋认为,当时的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位于鞍山道与新华路交口(原八一礼堂旧址),属早期的日租界,其街道、建筑有着显著的天津租界特色,是有别于其他省市的典型环境。再者,在平津战役解放天津一节中,活捉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是又一典型的历史事件。

    巨幅画作《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涉及20多个典型人物组成的解放军队伍,在红旗的指引下,在短促、有力、嘹亮、激越的号声中,前赴后继地像潮水一样涌向突破口。他们或挥舞着红旗,或正在瞄准敌人,或正在扣动扳机,始终喷吐着火舌,抑或扬起手中的手榴弹扔向敌群,在他们饱经沧桑的面容里显露出来的是坚韧、刚毅、勇敢,同时又是机智的、热血的。远处的敌楼前,一抹红色已经说明了一切,那是这一队战士的前进方向。

    为了避免战争画面中的雷同场景,画家需要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了专业塑造,让画面内容经得起专业级别的推敲。为此,王书朋与他的夫人著名油画家何莉先后实地走访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等地搜集素材。如画面中的坦克、汽车、机枪、步枪等都是出自平津战役纪念馆,又如解放军身上的棉衣、头上的帽子出自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画面中的各式建筑又是从几千张历史资料中精选出来的。总之,王书朋、何莉不曾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王书朋说:“平津战役纪念馆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大宝库。这里面有我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素材。我与何莉每一次去平津战役纪念馆,都有新的体会。手中的数码相机对着每一个角落,每一种实物,多角度地尽情拍照,生怕丢掉任何一个细节。认真的阅读平津战役纪念馆中的每一处文字介绍,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如何在画面中体现。这是一个取经的过程。”据王书朋介绍,他们数次走访平津战役纪念馆,所拍照片近千张。

    巨幅画作《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最令人感到困难的是对人物表情、各种姿势的刻画。王书朋说:“由于平津战役是在冬天打响的,解放军身穿的是棉衣。需要模特身穿棉衣摆出各种造型,拍照,对人物进行塑形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解放军身穿棉衣的质感。这些小细节,仅凭空想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

    为了追求人物表情的细腻,更符合历史特定人物。王书朋、何莉一方面委托朋友们帮忙介绍,一方面将目光投向了生活中最平凡的市民中去。王书朋介绍说,当时的解放军给人第一眼的感觉是质朴与坚毅,是老百姓所散发出来的特质。这种特质与现在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印象是不同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这种质朴与坚毅的特质显得弥足珍重,越来越少。为此,我只能不断的走进车站、菜市场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的地方去寻找。而且,还广撒“英雄帖”,寻找他们。一次偶然的机会,给我送快递的小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他递给我快递包裹时的面庞是那么的诚恳,但转身的一刹那,表情又是那么的焦急。我赶紧把他叫住,让他重新摆出转身的一瞬间,以待拍照。小陈愣住了,不知所以然。当我向他表明心迹时,他有些兴奋,欣然的答应了我的要求。虽然这时候他还有好多快递等待着他。

    “还有一次,我在家门口的市场买米。卖米李师傅肩上扛米袋的姿势深深的吸引了我。当时我在想,这不恰恰是扛炸药包的战士吗?”王书朋兴奋的说:“当时,我请李师傅能不能耽误一点时间,请他到我家中,再摆一些造型。”当听到我的想法后,李师傅虽然略显为难,但还是答应了。李师傅说:“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能够再次穿上军装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尤其,这次还能够出现在画中,更是一件幸福的事。”后来,王书朋的画稿初成时,邀请李师傅去看。李师傅还不禁的赞叹:“真像,真像。”王书朋说:“人物形象与表情塑造相结合,对人物情绪进行重新定位,这是一个过程。在这其中需要把握一个度,那就是艺术创作就是合理的夸张,但不能无度的夸张。”

    画家的艺术创作往往来自内心的情感积淀,历史题材画作更是需要画家真实情感的投入,犹如被赋予了生命力一般,方能引人入胜。创作巨幅画作《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王书朋不单单是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他还从影视画面中汲取了大量营养。王书朋感叹的说:“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解放》是一部好剧,它全方位诠释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丰厚的历史内涵。其中的《解放天津》画面对我影响非常大,气势恢弘的场面极其震撼人心。为我创作提供了灵感。”

 


何莉向范扬、陈嵘介绍作品《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

 


范扬、王书朋、何莉观看作品《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

 


范扬向王书朋演示枪支的使用方法。

 


范扬在草稿纸上画出枪支的细节。

 


王书朋、何莉创作的巨幅画作《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

 


巨幅画作《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局部。

 


巨幅画作《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局部。

 


巨幅画作《解放天津一一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局部。

 


左起:颜萌、王卫平、范扬、郑金岩、姜陆、张桂元在作品《弘一法师》前。

 

    油画作品《弘一法师》

    作者:郑金岩

    创作说明:弘一法师是我国近现代极富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和一代高僧。从才子到艺术家、教育家到皈依佛门而中兴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经历非凡,并且具有高尚的品格修养,以出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一生清风亮节,为精神文化树立了一座丰碑。

    我敬仰弘一法师,多次创作大师的肖像绘画,我认为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具有抽象的造型因素,注重人格的精神表现,并始终有节制地保留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距离,关注绘画本体的语言,不是与自然去竞争,而是与自然前去同步。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发展着一种抽象的造型意识,其观念有着极大的包容性,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自我确证的方式,其根本意义在于展示人的心智才能和创造精神。此次创作中,在处理画面上,突出了弘一法师形象的主体性,不做多余的场景叙事,艺术表现的重心放到民族情感与人文情怀上,以期架构人物形象在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油画表现之间的有效关联。整体暖灰的色调,映衬出血肉之躯的真实与脆弱,那复杂表情交织的脸上,充满着各种情绪,孤寂、坚韧、情怀……

    这是生命轨迹与时间线索之间所呈现出来的真实,同时,探求这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姜陆、郑金岩在一起交流。

 


范扬观看作品《弘一法师》。

 


作品《弘一法师》。

 


左起:陈嵘、王卫平、华绍栋、范扬、王立宪、颜萌在作品《津卫漕运》前。

 

    油画作品《津卫漕运》

    作者:华绍栋

    创作说明:天津有着六百多年历史,其起源和发展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的兴起密不可分。漕运使得天津成了当然的漕运枢纽。元,明、清都是定都北京,各种商贸途经天津地区,“漕运”的兴盛,造就了天津的发展与繁荣。? 到了清代,“运河经济”效果越发的显现。除大量粮食经运河运往北京外,南北方土特产品、丝绸、建材等也成为运河运输的重要物资。除了南北漕运的繁忙,天津还开始了与辽东的海上运输活动。晚清时,随着天津的开埠,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河运输逐渐取代了运河的功能,成为天津河海运输的重要通道。

    望海楼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桥旁口,原名“圣母得胜堂”。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法国天主教会所建。1870年6月,因法国天主教会拐骗残害儿童,教堂被天津人民烧毁,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火烧望海楼”,是一次以反洋教为中心的斗争,史称“天津教案”。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却杀害了16名爱国群众,赔银40万两。1897年法国天主教会重建教堂。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教堂第二次被焚。1904年第二次修复。其实“望海楼”另有其楼,清初,三岔河口,建有望海寺和海河楼。据传,清代诗人崔旭有诗曰:二水交并抱寺流,東南渺渺向瀛洲,恰当卫白同汇处,观日听潮望海楼。

    我的油画“津卫漕运”取材于天津三岔河口,1900年后的景象,望海楼第二次被烧后,八国联军报复炸毁了三岔河口的炮台。(天津炮台始建于明末,据《天津卫志》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城外拨民地建炮台七座。”“炮台,正南一座,海光寺西。东南一座,马家口。东北一座,三岔河北。又一座,窖洼河南。正北一座,西沽。西北一座,河北邵公庄。正西一座,双忠庙。”七座炮台按不同方位围绕天津城而建,以加强防卫。)这一时期,三岔河口还是船来船往,商贸虽然繁荣,但劳苦大众民不聊生,我的构思就是画一幅当时真实的场景,我赞成那种朴实的表现手法,注重当时码头两岸生活的再现,在搜集老图片的过程中,历史照片给我的感觉,中华民族还是处于一种积贫积弱的年代,清政府的败落,使当时劳苦大众的精神面貌,大多呈现着无奈和无望,从老照片中不难看到这一点,所以我的油画采用了一种比较阴郁的色调。刻画三岔河口漕运码头船支的繁忙,也在画中比较突出的表现,苍茫的河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湍流不息。

 


华绍栋向范扬、王卫平、王立宪、陈嵘介绍作品《津卫漕运》。

 


华绍栋向范扬介绍作品《津卫漕运》。

 


王立宪点评华绍栋作品《津卫漕运》。

 


作品《津卫漕运》局部。

 


作品《津卫漕运》局部。

 


左起:颜萌、王卫平、张桂元、王立宪、姜陆、路家明、范扬、范敏、郑金岩在作品《引滦入津》前。

 

    油画作品《引滦入津》

    作者:路家明

    创作说明: 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为了早日造福天津人民,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心在1983年把滦河水引到天津,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丁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引水渠全长234千米,需要开凿穿山隊洞,开掘河道与专用水渠等,全体参建人员有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农民与天津广大市民,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高质量完成这伟大引水工程,天津人民终于喝上了甘甜的滦河水。

    作品《引滦入津》的创作以此为时代背景,表现参建者的建设场景,通过众多艺术形象与劳动气氛的描绘,表现引滦入津建设者为民造福,用血汗和智慧创造伟大的引滦精神并时刻温暖激励着天津人民。

 


左起:颜萌、郑金岩、王立宪、王卫平、张桂元、范扬、姜陆、路家明在观看作品《引滦入津》。

 


范扬点评作品《引滦入津》。

 


作品《引滦入津》局部。

 


作品《引滦入津》局部。

 


作品《引滦入津》局部。

 


作品《引滦入津》局部。

 


左起:颜萌、王卫平、张桂元、姜陆、张文亮、王立宪、范扬在作品《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前。

 

    油画作品《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

    作者:张文亮

    创作说明:今年是天津建城615周年。我有幸参与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我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走访劳模本人,研究学习他的事迹,及其工作性质,获益匪浅。我还去建筑工地采访,搜集创作素材,并去劳模范玉恕所在单位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随后整理出我印象中的范玉恕,并以此进行创作。画面中,人物主体在一个建筑工地上,背景辅以天津海河,并将劳模本人监理和建造的天津音乐厅、天津体育馆、天津法院、新天津电视台、金皇大厦、中国商银行及海河沿岸的津湾广场为背景。使得构图更加饱满,各种建筑的外形线条增强了画面的现代感,同时赋有较强的形式感,打破焦点透视通过点、线、面、直线、弧线及三角形巧妙的利用,并用海河的S线连起来。人物动态选择了人物工作状态的瞬间,并将水平仪及千斤坠点缀在画面使得构图疏密有致。在色调的处理上用了晚霞余晖的温暖色调使得画面更具抒情性和亲切感。在人物刻画上力求用笔肯定薄厚变化有序反复塑造发挥了油画表现力强、塑造力强的优势并充分发挥了光线的作用来渲染画面在整体画面的处理上尽量避免光在画面表层的处理上增加颜色的厚度追求一种“涩”的效果来增强表现力。

 


张文亮介绍作品《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

 


姜陆点评作品《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

 


姜陆点评作品《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

 


王立宪点评作品《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

 


作品《天津精神——劳模范玉恕》。

 


左起:路家明、郑金岩、王立宪、王卫平、张桂元、范敏、姜陆、范扬、颜萌在作品《任公定居》前。

 

    版画作品《任公定居》

    作者:范敏

    创作说明:《任公定居》表现梁启超从1914年到1929年15年间,在天津定居的一段历史。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学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学识和爱国的情怀深深的吸引着我,我多次到饮冰室参观,试图透过文物体悟他不平凡的一生。我的作品运用平版画和丝网版画的表现手段加以呈现。在创作中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改变以往单一的名人肖像的表现形式。二是想在作品中尽可能融入更多的信息。作品由两部分构成,梁启超的生活画面和梁启超的座姿像。作品通体用宋体书写了他的《少年中国说》的经典句子,希望当下的青年不辜负梁启超先生的期许,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范敏介绍作品《任公定居》。

 


范敏向范扬、王卫平介绍作品《任公定居》。

 


范敏向范扬介绍作品《任公定居》。

 


作品《任公定居》。

 


左起:颜萌、张桂元、姜陆、范扬、郭鉴文、王立宪、王卫平、郑金岩在作品《湿地葱茏》前。

 

    版画作品《湿地葱茏》

    作者:郭鉴文

    创作说明:版画作品《湿地葱茏》取自天津宁河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色为创作素材,通过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的水彩风景写生,描绘了作为世界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典型风貌,对写生作品分版、分色后以丝网版画的呈现方式印在画布上,并作为画的背景,在画面前利用有机玻璃激光刻录出在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曾经出现和现有的海洋生物、陆地动植物、各种候鸟等多物种共存的“大家园”。突出表现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从古至今在海洋到陆地交汇中产生的丰富的历史、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强化了视觉和观看的感召力。

 


左起:颜萌、张桂元、范扬、郭鉴文、王卫平、郑金岩在观看作品《湿地葱茏》。

 


左起:颜萌、郑金岩、王卫平、范扬、郭鉴文、张桂元在观看作品《湿地葱茏》。

 


作品《湿地葱茏》局部。

 


作品《湿地葱茏》局部。

 


左起:颜萌、陈嵘、张桂元、高博、范扬、王卫平、王立宪在作品《天津女排》前。

 

    国画作品《天津女排》

    作者:高博

    创作说明:天津女排是中国排坛劲旅,战果辉煌,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成果,形成了团结拼搏、勇夺冠军的女排精神。女排的拼搏精神激励着我克服困难、大胆探索,在有限的画面上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以组图形式且融入现代元素,力求表现出天津女排不甘落后、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画面中人物动静有序,中间主图是女排姑娘训练、比赛的场景,用三角形构图表现她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气势。两侧则侧重表现天津女排的历任教练员和队员们取得胜利后的镜头,抒发天津女排艰苦创业、几代人共同打拼的辉煌历史。整体画面格调高雅,既传达出艺术作品以美示人的功用,也充分表现出天津女排“锐意进取、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争创第一”的精神风貌。

 


高博介绍作品《天津女排》创作思路。

 


高博向张桂元、范扬介绍作品《天津女排》。

 


王立宪、陈嵘在观看作品《天津女排》。

 


作品《天津女排》。

 


作品《天津女排》局部。

 


作品《天津女排》局部。

 


作品《天津女排》局部。

 


左起:颜萌、陈嵘、范扬、王春涛、王卫平、王立宪在作品《新港腾越》前。

 

    国画作品《新港腾越》

    作者:王春涛

    创作说明:一幅画从炎炎夏日画到凛冽寒冬,历时近半年之久,岁末之际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王春涛教授承担的大型中国画主题创作工程《新港腾越》接近完成,从2019年6月20日签订创作合同起,王春涛无时无刻不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份责任。

    《新港腾越》画幅长4米高2.05米,是反映天津港为主题的工业题材大型中国画创作工程。天津港是国内最大人工深水港,目前同世界180多个国家建立航运往来,在服务津京冀、创建智慧型、绿色型港口、体现天津海运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尽管以前去过天津港,但没有针对性搜集素材,创作启动伊始在采风基础上,王春涛阅读了大量有关天津港的文献资料,深入思考画什么、怎么画,如何表现天津港在新时代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支点的主题内涵,在艺术手法、艺术语言等还是面临很多具体问题,甚至有些压力,因为时间紧、画幅大、又是用难度大的写意手法表现自己从没画过的大型作品,过程中一旦某环节出现失误将不可更改,创作大型人物画对画家来说既是体力又是脑力劳动。

    2019年暑假,对王春涛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假期,这个假期对本次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六月底到7月初搜集各类图片素材近千幅、道具4套,7月至8月中旬完成基础性工程——素描稿,9月初上墨稿到12月中旬完成,期间整个暑假他几乎天天在工作室。画面总体采取多时空重构的平面化的手法,既突出人物主体又体现场景特征,画面力求微观有细节、中观有层次、远观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将人物精神气质、动态表情、人物与景物、写实与抽象、笔墨与肌理诸多艺术元素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画面的主题思想,也是“迁想妙得、澄怀味象”之境界。这个境界是画面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其次如何用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形式进行表现?再次是处理画面各种关系,即把握火候也是一个难点,有时半天没怎么动笔光是思考和设计,不能画过头要把握感觉新鲜的灵感之处,对于大型创作某些部位刻画不到位又是撑不住画面的,最后就是作者的“精品意识和境界的高度”,它是一幅作品的灵魂,将决定这幅作品是否能经得住历史的沉淀与考验。

 


王春涛向范扬、王卫平、陈嵘介绍作品《新港腾越》。

 


左起:颜萌、王卫平、范扬、王立宪、王春涛、陈嵘观看作品《新港腾越》。


 


范扬、王卫平观看作品《新港腾越》。

 


作品《新港腾越》局部。

 


作品《新港腾越》局部。

 


作品《新港腾越》局部。

 


左起:陈嵘、王卫平、杨顺和、范扬、王立宪、颜萌在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前。

 

    国画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

    作者:杨顺和

    创作说明:“阳光奶奶”是天津市和平区同安道同卫里社区志愿者吕文霞奶奶。2019年初春,习近平主席到天津市调研。阳光奶奶和天津市各方面先进人物代表一起受到习主席接见。当时习主席握着阳光奶奶的手说:“社会有你们温暖”!阳光奶奶二十多年来坚持组织和带领社区志愿者团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热心公益活动。冬天扫雪,夏天护绿。在小区巡逻,维护治安。帮助困难家庭,走进学校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课。别看奶奶70多岁了,但她人老心不老,有激情、有爱心。她用行动给社会带来温暖,给人们带来快乐,好似阳光洒满人间。

    我深深的被阳光奶奶的事迹所感动,暗自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擅长的绘画语言把阳光奶奶的事迹和精神表现出来,让大家了解学习和发扬。从收集资料开始,首先在网上收集,通过观看事迹图片粗浅了解。二是深入社会调研听取相关人员介绍奶奶的事迹,了解她生活环境,活动场地。三是数次进家采访和奶奶面对面交流交谈,更深的了解内心的“阳光”。四是把奶奶接到我的创作室,对创作作品提出宝贵意见,进一步完善作品。

    由于《阳光奶奶---吕文霞》定题较晚,留给自己采访和创作的时间相对就少了。确定采访奶奶后,又一波三折。先是奶奶特别忙,时间一直定不下来。后来又听说奶奶病了,自己心里真着急,采访怕打扰奶奶养病,不去吧时间又这么紧。最后想了个办法和爱人一起拿着慰问品还有自己的画去了奶奶家。到了奶奶家,看见奶奶自己心里就踏实了。奶奶是那么有激情,那么通情达理,那么善谈。自己被奶奶的精神所感染,被奶奶的事迹所感动,增强了创作的决心和信心。

    围绕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自己边思索,边尝试用一些方法解决。(1)造型;吕奶奶是现实生活中真实鲜活存在的形象,那么怎么用画笔把她表现出来。首先必须得画像。其次得画活,活生生真实存在。最后达到升华,既是精神上升华,也有艺术上升华。追求由形似走向神似。(2)构图;追求构图饱满性,形象近似真人大小的尺寸。使扑面而来的形象产生强烈的视觉逼迫感,极大的拉近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使之犹如身临其境。吕奶奶的事迹特别多,那么怎样在一个画面表现出多个事迹,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难题;多个故事衔接的完美成一体;既有多个故事,又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我参考了敦煌壁画,毗卢寺壁画多个故事的组合方式。主次纵横进行反复对比,找出相对完美的安排。5个画面组成一幅整体作品,一幅为1米*2.4米,其它四幅都是1.25米*2.4米,整个作品高2.4米,长6米。我采用了中国写意画手法来表现《阳光奶奶---吕文霞》事迹,当然也是自己擅长的,以写实手法,是真实性直接表现手段,这样更能宜于大家接受。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民族之艺术,即为民族精神之结晶。《阳光奶奶----吕文霞》画面整体追求“阳光·快乐”为切入点,同时这也是整个画面“基调”。色彩的运用历来是每位画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以墨代色虽是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的特点,但色彩能够起到烘托整个画面意境重要组成部分。追求色彩与水墨的构成交融更是努力探索的方向。在传统“墨”的基础上,大比重运用“中国红”。浓情明艳的红色永远是最完美的节日色,喜庆色。中西方通用,想图个欢乐吉祥节日的色彩,是良辰美景中独不可缺的一抹色彩。有一些仪式感,红红火火,它象征着幸福,喜庆,吉祥,传递着世间最美好的祝福。是最神秘力量的颜色。

    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也多带“红”,先民们崇拜太阳、崇拜火、崇拜一切与红色相关的东西。为红色的崇尚之风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吉祥颜色文化,既用红色表达喜悦和祝福,也用红色来自我保护,消灾去邪。更广泛的将红色运用到绘画之中,从敦煌壁画到《女史箴图》《历代帝王图》《簪花仕女图》中都大量运用了“红色”。红色小面积的点缀色,即可以避免过于夸张,又能照样表达出红火和热烈。有时候比大面积的红色更加醒目更加精致,搭配墨色,白色是非常完美的组合。运用深浅不一的红色,有近胭脂红、近曙红、近朱砂使每种红恰当的融入画面。色彩在整体构成中的主观意味和传递的视觉信息,具有明确的精神指向,使色彩的运用脱离自然本象而成为一种智慧,形态的营造,同时这是一个中国画家对中国画色彩运用的本质把握。

    画家卢西恩·弗洛伊德曾说过:“作品对笔触肌理的运用,具有极鲜明的特点,极具张力和震撼力。”他独守传统,坐往具象,并以其独特的图示和技巧将写实绘画变成了具有逼人表现力的个性化的风格样式,在弗洛伊德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灵有肉的真实人物。自己试图借鉴佛洛依德造型模式,力求形象无概念,从人物的整体状态出发,紧抓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意象造型是中国画追求。人物造型向来是人物画创作的焦点,中国特有的笔线形态,使中国 的人物造型呈平面化状态。对笔墨这一特殊形态的掌控与操纵能力,又往往使表现者顾此失彼 。因此,如何使平面化的造型与笔墨变化达到完美契合,是每个人物画家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对人物造型与笔墨的把控没有单纯着意于笔线的完美与墨色的精致,而是着眼于整体。线条的疏密、粗细、虚实、墨色的干湿、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皆从整体着手,在整体的塑造中达到内部变化与外在结构的统一,笔线的完美与整体节奏的协调,使其造型于平面中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厚重感,使人物造型既轻松自如,又与意象的造境融合天间,人物形象在整体的充实中显示出极具生命活力。

    对造型的把控,已不是对自然景物的再造,而是抽象的概括与提炼,注重画面整体奏,均衡与协调,整体的制约中层层叠加的细节变化,使之耐人寻味。水墨润泽,淋漓清朗的传统灵性。又消解了抽象构成造成的表现障碍,虽然造境压缩了空间深度,却强化作品的平面张力,这样不仅展示出中国画的传统人文特质,又使观者的视觉辨识具有可以充分发挥的想象余地。

    追求画面人物的造型浑圆,立体,具有雕塑般的立体感。用墨来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感以及生命随着形体 的转折,结构的走向,昭示出“笔随形走 、笔之践行”,使画笔仿佛 在触摸形体,用笔具象绘画领域的应用到更为宽阔的层面 ,获取更强的表现力。率意、洗炼、果断、极富激情与表现力。在画面透视上不局限于一点的透视的变化,加强人物的空间感;借鉴中国人透视观察方法“散点透”,使之画面构图更有生命力 。

    寻求传统文化特点与现代艺术语境的契合。大片的水墨或肌理斑驳,相互渗透,同时又有近乎平面化的量物穿插其间。墨色的浓重与水渍的互衬,水痕的重叠与干湿的对比,使作为主体的人物融入氤氲的景致之中,这样既舒缓的展示出传统水墨应有的艺术魅力,又自然地呈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

    在创作过程中,我把吕奶奶接到我的创作室,在我的作品中吕奶奶高兴的认出了自己的队员。通过创作(阳光奶奶---吕文霞)深深感到深入生活的重要性,老百姓的生活就是绘画表现的最好题材。吕文霞事迹是与街道群众分不开,是咱们身边的事用中国画演绎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如何把力量感,负重感表现出来,把内在精神的力量传达出来,是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追寻的。

 


杨顺和向范扬、王卫平、王立宪、陈嵘、颜萌介绍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

 


杨顺和向范扬介绍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

 


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局部。

 


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局部。

 


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局部。

 


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局部。

 


作品《天津精神-阳光奶奶吕文霞》局部。

 

 

 

 

 

↓延伸阅读↓

 

天津画院组织专家对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指导
天津画院组织专家对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指导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王书朋、何莉创作《平津战役》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喻建十、路洪明创作《暮雨晨钟》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喻建十、路洪明创作《暮雨晨钟》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入创作冲刺阶段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入创作冲刺阶段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一次草图会看、评审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选题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选题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工作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工作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座谈会举行

 

 

 

鹤艺轩

 

 

 

 

53K
责任编辑:正轩
  • 季家松在创作大幅画作《芦鹤图》 季家松在创作大幅画作《芦鹤图》
  • 董克诚对造型艺术的探索 董克诚对造型艺术的探索
  • 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揭牌 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揭牌
  • 于小冬300幅素描欣赏 于小冬300幅素描欣赏
  • 郑少英书法蠡评:且将文心化墨魂 郑少英书法蠡评:且将文心化墨魂
  • 王冠惠百蔬图:在真中觅得灵性 王冠惠百蔬图:在真中觅得灵性
  • 马明的“三无”、“三不”与“三自” 马明的“三无”、“三不”与“三自”
  • 青年女画家王霞新作摇曳生姿的风情小品 青年女画家王霞新作摇曳生姿的风情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