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嵇绍玉:如何实现书法“移情”“天津—上海书法交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诗意丹青—胡振声绘画作品展在珠海开展当下艺术市场 目睹之怪现状辽宁省书法名家赴抚顺县走基层艺术采风“素语—杜炜画展”10月29日在深圳开幕礼昂腾博亚洲艺术周推出中国书画精品展题跋在书画鉴别中有什么作用西去东来·陆永安绘画展亮相国家博物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张义胜百幅书法精品展举办道是无晴却有晴—李运江嵖岈山油画写生作品欣赏五彩墨艺术发现之旅原创作品大赛投票火热进行中雕塑家哈维尔·沃尔斯基作品展将亮相刘海粟美术馆文化应立天地间—专访鼎天国际董事长杜耕上海缘何成为青铜收藏重镇人文价值成艺术品拍卖风向标证大文化定增2亿 艺术品投资占大头国内玉市寒冬冻伤缅甸公盘佛教艺术品领跑春拍杂项组图:趣味怡情-画家孙敬山花鸟作品欣赏时光·春意-窦洪伟、窦士萍五大道系列作品欣赏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人体艺术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油画艺术组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高清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著名书法家赵寅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书法家赵寅做客天津美术网水墨澄怀-包头水墨画院中国书画名家作品欣赏著名书法家彭英科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书法家彭英科做客天津美术网高清图:世纪归鸿—天津美院办学110周年教师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视频:著名画家李根友做客天津美术网著名画家李根友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弘扬书法艺术,架设友谊桥梁 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天津开幕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嵇绍玉:如何实现书法“移情”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11-03 15:11

  美学上所谓“移情” ,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如此解释:“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对事物产生同情与共鸣。 ”这一解释基本沿袭或继承西方美学的一贯观点,即:审美欣赏实质上是人已持了审美态度,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实现人“移情”对象的过程。但本文述及的传统书法移情说,与上述观点并不一致,或者论述正好相反,讨论的是,书法艺术作为主体,如何来引发激起观赏者的情思,也就是书法作品是如何“移情”于观赏者,使之产生喜悦、平静和沮丧等情感。分析这一逆向投射的过程,对确立书法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书法为“有意味的形式”

  书法之“有意味” ,当指在长期演进中自身形成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它具有共同性,其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它具有标志性,是长期提炼出来并被社会约定俗成而形成的审美标准和准则,多表现为书法上的风格或特色。

  这里,我们对传统方法“有意味形式”作简要分析。我国最早的文字记事符号——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画,因囿于记事述言,除了观赏者惊叹其历史久远之外,并未形成足以让观赏者叹为观止的艺术酵母。在随后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流便行进中,才慢慢滋生出“有意味的形式” 。从甲骨文来看,多表现为笔力雄劲,曲直相错,或则错落疏朗,或则端庄严整,显示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金文,多表现为结构散漫有度,修长婉丽,圆融内敛,浑厚华滋;小篆,多表现整齐均衡,笔法细粗一律,圆转少方,规矩森严。缘于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书法艺术才出现了美丑优劣的基本标准和基本样式。假如被观赏的作品,符合这一共认的“有意味形式” ,观赏者一般者兴奋喜悦欣然,一旦远离这一形式,观赏者一般情绪就会为之低落。这就是书作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将情感传导反射给观赏者的简略过程。

  书法为“自然之子”

  人之心境或情感最易接受那种倾向性的特定类型的对象刺激,当对象特征以强烈的攻击性反射人的心理时,人的情绪“兴奋灶”就从大脑两半球的某一部位迅速泛滥到脑神经大部分区域,并侵占着各种各样的中枢,立即影响着人的情绪变化。基于此,书法作品究竟存在着什么倾向性的刺激源,来反射观赏者的神经系统呢?或者说,书作与观赏者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心照不宣的默契,使书作得以左右、调动、激发着观赏者的心情?很显然,书作与人同时作为“自然之子”这一核心要义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这一“生命之母” ,搭建了书作与观赏者心灵的桥梁,使得书作在观赏者心中成为“有倾向性的特定类型的对象” ,并使两者能够相互交融相互亲近,产生“同频共振”的感应。汉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就是说书法道法自然而象成势生,让观赏者深度感受着书法内在的本质之美。

  书法有“第二种意象”

  移情说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立普斯的学说大半以几何形体所产生的错觉为根据。他有个著名的“多利克式”石柱论。其主旨是,高耸的石柱并不是石桥本身,而是石柱站立、槽纹和仰视等诸因素而形成的耸立的空虚的意象。这“空虚的意象”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原本石柱概念基础上产生的“第二种意象” ,或曰“第二种形式” 。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认为:“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谓古雅,即此第二种之形式,即形式之无优美与宏壮之属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种独立之价值,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 ”这一理论,在美学领域不仅可解释自然美向社会美升华过程中生发的种种现象,而且也特别适用于汉字激发观赏者情绪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

  汉字,它由人造,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用品,是“第一种意象” ,但它会在此基础上产生“第二种意象” 。而通常所谓书法之美大都又指向这种“第二种意象”之美。古人所说,字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这后面所状的喻体,都是在笔画基础上产生的“第二种意象” ,也是观赏者观赏书法的主要意象。唐张旭的《古诗四帖》中“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 。从“第一形式”来讲,字可谓点画狼藉,框架满幅,肆逸飘忽,几复不可辨识,但所引发的“第二种意象” ,则使人望其体势,字字断中见连,每每具形,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处,通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构成草书的巅峰之作。

  书法与观赏者情感可“双向回流”

  当观赏者聚精会神欣赏作品时,观赏者的情趣与对象的情趣有个双向往复回流的现象。有时候对象的情趣随着观赏者的情趣而定,有时候观赏者的情趣随着对象的情趣而定。观赏者与书作的双向感情回流,两者情怀之互相激荡,将书作“移情”一波一波推及到高潮。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本身就是人的创造物。毫无疑问,作为主体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愿望、理想创造了它,其中必然含蕴着人情感的影子,打上人的生命烙印。书法是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上的印记和文化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把自我生命、本质外化到书法对象中去,书法便成为书法家自我生命的复现。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这里的才、气、习、情、性等,说的就是人的主体生命已成为艺术的组成部分,艺术的生命总与人的主体性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书作与观赏者,是两个生命在交流在互动在畅欢在倾诉,那么书作的情感转移到观赏者身上就是一个十分融洽、十分自然、十分惬意的过程。

  书法“虚实相生”

  在艺术的肇始阶段,“虚实相生”就成为其胎胚基因根植于内。《系辞传》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书法可以说是运用“虚实相生”的杰出典范。现在所说汉字最初起源于刻画符号和陶文,这是史料支撑下科学理性分析的结果,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是伏羲、神农和仓颉创造,他们是人又是神,这为书法凭虚驭风、空灵缥缈埋下了伏笔。在随后演进中,书法日趋摆脱物象实形,越发虚化幻化而得书之理法和意趣。蔡邕《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晋成公绥《隶书体》中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手隐心,必由意晓。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强调虚静中把握形式结构之关系:“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不言而喻,这里用意、思来描摹勾勒书象,极为空虚,极为模糊,以此让观赏者去心领神会,引发多种情感和幻想。

  书法“玄妙莫测”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出,艺术的功能并不是忠顺地模仿自然,妙肖自然并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所以摄影不能代替图画,蜡人不能代替雕刻,电影不能代替戏剧。这一观点可作进一步的解读,就是艺术虽源于自然,但应该披沙拣金,取情弃形,而表现出艺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凡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都比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作品更能撩拨人的情丝,因为其作品都带有更多的创造性、表现性和个性,都经过艺术家心灵的洪炉和功力的铁斧的千熔百铸,带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玄妙之机。

  就书法艺术来讲,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集中在狂草;得以让观赏者情绪跌宕起伏的,源于狂草形式和内质的玄妙之机。唐皎然《张伯高草书歌》曰:“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钟王。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 ”让钟王发愁的原因,是狂草的纵任奔逸,有如唐孙过庭《书谱》所言:“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狂草“移情”于观赏者,因其“随情随意”之性,更能够引发观赏者感情的共鸣。观赏者得以各取所需,可以自由感受书作里的千般情愫万种风涛,实现各自精神的解脱,生发出各自有别于他人的审美情趣。(嵇绍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 探索书画鉴定之科学方法
• 超越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缺失
• 书法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 乃客:读杨佴旻先生长诗《太行灵山》
• 现如今的展览为何观者无几?
• 希望能从法律角度推进文物保护
• 城市雕塑不是少数人的孤芳自赏
• 汉简的自由奔放与岩画的高古凝练
• 吹牛的书画家:开宗立派分秒搞定
• “走心”的美术创作和研究路在何方?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