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张道藩:为情所累的艺术政治家中国富豪掀起购买陨石热潮:显示其财富和特殊身份曾梵志谈创作心得:勤于动手不靠凭空想象书法家沈鹏84岁仍笔耕不辍 获封“年度书画家”藏天下的庞莱臣:到底收藏了哪些名画著名岩画专家李祥石:40余年对岩画情有独钟天津收藏达人张世铎千余藏品见证熨斗华丽转身艺术品收藏家: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印象派画家德加雕塑作品在美公开展出2015洛杉矶艺博会开幕在即 日本当代艺术最抢镜德国艺术家创作人像油画 立体感十足犹如真人一生只为情人作画过奢华的生活的美女画家记京城三程书画:克绍箕裘寄情书画天津河西区文化馆组织画家赴京参观全国美展天津漫画家左川漫画新作——男女之间 天津“泥人张”推出羊年新彩塑李陆娟:漆画是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2015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10个设计展菲利普·斯达克:我不怎么关心我的生活用设计负责 设计界创意教父石大宇力挽竹工艺高清图:天津河西区文化馆组织画家赴京参观全国美展高清图:天津书法家深入武清区送“福”迎春 村民争做“福星”视频:天津美术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工作推动会高清图:大风堂艺术传人慕珍、赵同相举办迎新春书画展高清图:“怡泉+C”可口可乐第三届原创设计节颁奖典礼高清图:津门实力派画家贾冰吾、柴博森、闫勇岛城联展高清图:“中国(天津)第一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开幕著名画家刘学峰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墨舞苍穹——封俊虎草书艺术展在京开幕高清图:津门书画名家走进国家海洋博物馆 挥毫泼墨书写海洋文化高清图:墨彩流泉中国画展举行 70余幅精品力作亮相天津图书馆著名画家王时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汇集书画精品 风云壮观—中国书画收藏精品展亮相天津美术馆高清图:展示中国北方水彩艺术魅力 天津第八届水彩画展亮相财经大学高清图:天津画院三十五年不胜枚举的艺术盛宴
首页 >> 网艺掇英 >> 正文

张道藩:为情所累的艺术政治家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5-01-09 16:16
    在之后的时间里,蒋碧薇把自己一生的恋情写入了50万字的《蒋碧薇回忆录》中。她与徐悲鸿的婚姻维持二十多年,与张道藩的恋情则长达四十多载,最后都以悲剧收场。

  张道藩与蒋碧薇  
张道藩与蒋碧薇

  张道藩说:“我生平为了文艺,在极困难的时候,只好自己站出来打前锋。俗语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这当然是一种牺牲。但做革命的文艺工作,总要有人肯牺牲——— 即使入地狱,只要能对国家民族有利,我也要把地狱看成天堂。”

  谈起张道藩,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蒋碧薇、徐悲鸿、孙多慈等名人。蒋碧薇十三岁那年由父亲做主定下亲事,但几年后,徐悲鸿却闯入了她的生活。其后,一心想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蒋碧薇随徐悲鸿一起私奔日本东京,然后又同赴巴黎留学。1922年,在德国柏林,他们认识了青年画家张道藩(1897- 1968)。徐悲鸿回国后,蒋碧薇还留在巴黎,和张道藩等经常在一起聊天、跳舞,张对蒋殷勤有加。1926年2月,张道藩在一封长信中正式表达其对蒋的爱意,蒋予以回绝。此后,张道藩和法国姑娘素珊(中文名郭淑媛)结婚。1930年,张、蒋、徐三人又一次在国内相逢。徐悲鸿当时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而张道藩已当上了南京市政府主任秘书。之后徐悲鸿移情别恋爱上他的学生孙多慈,1945年,徐悲鸿登报声明与蒋碧薇离婚,并在次年与廖静文喜结良缘。蒋碧薇从此成为张道藩的情妇。素珊在得知真情之后,多次要求张与蒋断绝关系,但张道藩却不予理睬。1958年张、蒋关系走到尽头,1960年底,张道藩与妻子破镜重圆。在之后的时间里,蒋碧薇把自己一生的恋情写入了50万字的《蒋碧薇回忆录》中。她与徐悲鸿的婚姻维持二十多年,与张道藩的恋情则长达四十多载,最后都以悲剧收场。

  创设“文奖会”,要求政府善待作家

  张道藩一生官衔太多,曾连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并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在党务、行政、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曾担任要职。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我若去了,不要把一些官衔刻在我的墓前,我只希望在一块石头上刻上‘ 中华民国文艺斗士张道藩’几个字,便心满意足了……”

  1949年1月以后,大陆局势逆转,4月下旬张道藩从上海飞往广州。后来在某次中央常会中,提议裁撤“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简称“文运会”),将原有业务归并到中央宣传部,结束这个在他手中创设、已有八年多的“文运会”。12月底,中国广播公司在台北改组,他当选为董事长,直到1954年5月卸任。

  1950年春,张道藩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创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简称“文奖会”),奖助富有时代性的文艺创作,直到1957年7月结束。在七年多里,奖助作家超过千人,对台湾上世纪50年代文艺思潮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年5月4日,又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先后设置了小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话剧、电影、戏曲、摄影、舞蹈、文艺论评、民俗文艺、新闻文艺、广播电视文艺、国外文艺工作、文艺翻译、大陆文艺工作、文艺研究发展等十八个委员会。他重视青年的文艺教育,他指出文艺最可贵者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他在《我对文艺工作的体认和期望》中说:“为了整个文学的前途,文艺事业必须后继有人……不是要青年向我们看齐,照着已有的老样子摹写,而是要我们看青年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是否有新颖的独特的地方,依循他们才性之所近,来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同年8月,“文协”和教育厅合办暑期青年文艺研习会。10月,“文协”成立小组,义务为文艺青年批改习作,而他接任《中华日报》董事长,更增辟中学生周刊,约作家50人为中学生修改作品。“青年重要。”他总是这么说。

  作家王鼎钧特别提到青年小说家冯冯的例子。冯冯当时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微曦》,长度超过100万字,起初,他把这部小说送到《中央日报》副刊,据形容,冯冯把稿子装在面粉口袋里扛在肩上。《中央日报》副刊版面无法容纳,劝他精简成20万字,冯冯当然舍不得。1964年4月,《微曦》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嘉新水泥公司捐款成立文化基金会,设置文艺奖金,冯冯把《微曦》送去。冯冯出身军旅,刻苦自修,风度甜美可亲,引起董事长王云五的关注。云老特别请张道藩负责审查《微曦》,那时张道藩已68岁,连年抱病,仍然花了一星期时间,把这部超级长篇一个字一个字读完,还写了5000字的“概略”,以便思考衡量,他给《微曦》很高的评价,冯冯得到最高奖金。这一年,冯冯27岁。冯冯后来当选“十大杰出青年”。他的成名,跟张道藩的肯定有相当大的关系。

  王鼎钧又说:“台湾在五○年代号称恐怖时期,政府对文艺作家百般猜疑,而作家多半以对现实政治离心为高,两者互为因果。道公实在不愿意听到某某作家被传讯了、某某作家被拘捕了,他曾多次要求政府善待作家,委委婉婉见诸文字:‘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节,待之以朋友,爱之如兄弟,引导他们的趋向,发挥他们的天才,激励他们的志气,替国家社会多多效力。’他也非常希望作家换一个眼光看现实政治,有时见诸文字:‘在文艺的世界里,能够解脱现实的束缚,追求理想的自由,以智慧代替权力,以和谐消融矛盾,以喜乐化除痛苦,以博大的爱心宽容偏狭的憎恨。’”

  执掌“立法院”,质询吴国桢

  1952年3月,张道藩继刘建群之后担任“立法院长”,迄1961年2月获准辞职为止,历时9年,这也是他一生当中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在院长任内,他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充分发挥议长的功能,也表现了他巨细靡遗的行政干才。此外,他大公无私的清廉操守,更赢得全院同仁一致的赞扬。

  1954年3月,吴国桢在美国提出批判政府的尖锐言论,被称为“吴国桢事件”。其实吴国桢一直都是蒋介石的宠臣,蒋下野后,吴国桢随蒋四处行动,作为他的幕僚,出谋划策,并在1949年8月1日成立的中国国民党总裁办公室内任职。吴国桢对台湾政治有所动作,此亦种下了陈诚对吴不满的远因。国民政府迁台后,蒋为争取美国支持与经援,任命和美国有良好关系的吴国桢出任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政务委员。然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为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并给予美援,吴国桢的地位也因此下降,与蒋经国和彭孟缉的特务系统也不断发生冲突。1950年台湾火柴公司总经理王哲甫无辜被捕,吴下令放人。台湾保安副司令彭孟缉执行蒋经国命令,坚不放人,先判死刑;由于吴的反对,经蒋介石出面,改判七年徒刑。吴国桢已完全无法再与蒋经国共事,蒋介石曾派黄伯度传话,许以“行政院长”之职,要吴好好与蒋经国合作,愿当院长兼省主席亦可。但吴一概拒绝,偕妻上日月潭,声言非准予辞职不下山。后来在下山时,吴的座车前轮与主轴联接的地方,疑似螺丝松动,是经人动过手脚,吴国桢几遭不测。1953年4月,吴国桢辞省主席职,同年5月24日,吴与妻子前往美国。

  1954年1月,台湾传出吴国桢贪污套取巨额外汇的传闻,台湾报纸刊出《劝吴国桢从速回台湾》社论。同年2月9日吴国桢在台湾各大报刊登启事驳斥谣言:“此次来美,曾经由‘行政院长’陈院长批准,以私人所有台币向台湾银行购买美金五千元,作为旅费,此外未由政府或政府中之任何人员批准拨给分文公款,……为国服务三十余年,平生自爱,未曾贪污,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若尚存心混水摸鱼盗取公帑,实际自觉不跻于人类。”并且公开批评国民党当局,批评救国团、情治单位及蒋介石独裁,并指出台湾当时政治的六大问题:一党专政、军队政战部门、特务问题、人权问题、言论自由与思想控制。美国《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新闻周刊》等著名报刊,无不争相报道。

  与吴国桢同是南开中学校友的“立法院长”张道藩,不顾同窗之谊,曾三度向行政院提出质询批评吴国桢,罪名包括“擅离职守,拒办移交,私自滥发钞票,抛空粮食;并在外汇、贸易、林产等问题的处理上,非法乱纪,专擅操纵,有意地包庇贪污、营私舞弊等”,列举吴国桢十三条罪状。但证据明显不足,仅用“据说”、“据闻”、“据报”等不确定的字眼。陶希圣则发表《两把刀、杀到底》一文,口诛笔伐。吴国桢写了三封信给蒋介石,逐条驳斥对他的诬蔑。不久吴国桢在美刊出《上总统书》,批评蒋介石“自私之心较爱国之心为重,且又固步自封,不予任何人以批评建议之机会”。同时,把矛头直指“太子”蒋经国,主张将其送入美国大学或研究院读书,否则会妨碍台湾进步。3月17日,国民大会更通过决议,要求政府除撤免吴国桢政务委员职务并依法究办,蒋介石同日并正式发表“总统命令”,将吴国桢撤职查办,并开除吴国桢的国民党籍。

  由于在“立法院”的精神负担太重,已严重影响张道藩的健康,因此他兴起辞去“立法院长”一职,他说:“我这么做,既不是矫情,更不是姿态,而是出自真心。因为这个工作,无论和我的性情或是我的志趣,都背道而驰。我最初坐在主席台上,还能让自己试作客串的演员或是欣赏的观众。但政治是要负责任的,位置坐的愈高,责任负的愈重。我的责任心又很强,不能做到‘笑骂由人笑骂,院长我自为之’。”但蒋介石不让他辞职,他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只好硬着头皮,抑制自己的心情,继续从事沉重的工作。

  于公德无亏,受私情所累

  1956年7月,张道潘60岁生日过后不久,他呈请中央结束文奖会业务,停办出版五年的《文艺创作》月刊,并在原址创办中兴文艺图书馆,自兼馆长。办图书馆是他多年来的心愿,他把当年在上海、南京、重庆各地出版的文艺书籍,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约在万册左右,整理出来,以满足爱好文艺的青年的迫切需要。这也成了当时台湾收藏二三十年代文艺作品最多的图书馆之一。

  国际笔会1922年于伦敦成立,中国于1925年加入,总会设在上海,会长由蔡元培担任,林语堂任执行秘书。但除了1933年2月17日下午以“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名义,招待过萧伯纳访华外,该会甚少活动,形同虚设。1957年,国际笔会准备在东京召开第二十九届大会,经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陈源提议,台湾重建了笔会组织,推举张道藩为会长,并于同年恢复了会籍。1959年,陈源与罗家伦(继任会长)、陈纪滢、曾恩波出席了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笔会。

  研究者秦贤次认为张道藩对文艺界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文艺政策观,他说:“由于他一生在高层党政界的一帆风顺,由于他是国民党高官中对文艺及文艺工作者最为关爱者,更由于他是国民党多年来最高的文艺主管,因此他的文艺政策观逐渐汇聚形成政府当局的文艺政策,从而对文艺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具体而微地显现在1967年11月国民党九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当前文艺政策”上。秦贤次认为这是民国以来我国文艺政策的新里程碑。除了确定文艺的基本目标及创作路线外,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设立专责的文艺机构作为辅导;政府更要设置巨额文艺基金,列入预算,作为培养人才,奖励作品之经费等等。这个具有前瞻性的文艺政策,事实上系透过张道藩的苦心策划,经大会修正通过的。最重要的是,这个文艺政策并不是开过会后就束之高阁存档了事,后来的发展正显示它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张道藩说:“我生平为了文艺,在极困难的时候,只好自己站出来打前锋。俗语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这当然是一种牺牲。但做革命的文艺工作,总要有人肯牺牲———即使入地狱,只要能对国家民族有利,我也要把地狱看成天堂。”这是张道藩对毕生贡献心力的文艺工作,至死不悔的精神写照。

  1968年6月2日,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享年72岁。

  华仲麐教授这么评价他:“他在公私情理之间,随时含有两种极端矛盾,以致痛苦终身。因为他对社会有极端的热爱,而又有极端的厌恶;他智慧崇高,头脑冷静,能分析观察事理,同时感情热炽,天天在自煎自熬;他不肯同化,又无法改造,有心解脱,又不忍割舍;别人所陶醉的高位,他认为无聊,别人所满足的盛名,他觉得可耻;在不断追求、不断希望、不断搏斗、又不断矛盾中,可能会归于幻灭,而形成这位艺术政治家毕生的悲剧。”

  张道藩曾经说:“我彻底反省,生平虽于公德无亏,却受私情所累。”确实,对于美丽、善良、贤淑的元配郭淑媛而言,张道藩是有所亏欠的。1949年年底,郭淑媛女士就带着女儿和小姑到悉尼去,生活艰苦得要靠她十指做手工赚钱来教养两个女孩。直到1959年,张道藩才在不断的自责之下,说:“我自己越想越难受,身为‘立法院长’,让太太在海外长期受苦,我简直不配做个堂堂的男子汉!”他终于凑足一笔旅费到澳洲探视妻女幼妹,夫妻此时已阔别九年,但只欢聚两个月,张道藩因公务在身就回来了。次年妻女返台定居,一家总算团圆。

  1981年,张道藩逝世十多年后,因道藩图书馆交由台北市政府接办,郭淑媛从美返国。她除了希望道藩先生的精神因这个图书馆而得以流传之外,也谈到:“张先生留给我的,除了数不尽的爱和回忆,最重要的是‘爱国’两个字。”当年张道藩人在台北,但他心里却惦念着远在澳洲生活的郭淑媛,他过世后郭淑媛在接受记者访问说:“他亲手从台湾寄龙井茶给我,邮包上有他的亲笔字。”说着说着,眼睛涨满了泪水。(蔡登山)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易安
>>相关新闻
• 著名岩画专家李祥石:40余年对岩画情有独钟
• 聋哑妈妈剖腹产:麻醉师用漫画交流
• 当艺术作为动词:南京有当代艺术吗
• 弗洛伊德:活着就是为了画画
• 《故宫日历》走过百年沉浮 成文艺青年新神器
• 漫画家:我把人艰不拆画给你看
• 著名微雕艺术家家乡办展:作品袖珍需用显微镜
• 摆脱爱滋偏见 「一天无艺术」抗战25年
• 假如有诺贝尔艺术奖:最有可能获奖的10位艺术家
• 书画代笔产业化:福兮?祸兮?
• 蒋兆和人物画PK徐悲鸿:生动过之严谨不及
• 蒋兆和人物画PK徐悲鸿:生动过之严谨不及
• 明清花鸟画展亮相巴黎 展示徐悲鸿、张大千作品
• 徐悲鸿研究新热点:1917年短期赴日经历
• 刘益谦4600万买下徐悲鸿《十二生肖册》
• 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 未竟之作首次亮相
• 徐悲鸿作《雄鹰》亮相荣宝秋拍
• 荣宝秋拍精品:徐悲鸿《双喜图》赏析
• 徐悲鸿选择继承十九世纪“大艺术”
• 陈丹青:记颜文樑和他的苏州美专
迎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在天津召开
  • 八十抒怀—孙伯翔书画展 八十抒怀—孙伯翔书画展
  • 移形换影·2014中澳当代艺术展 移形换影·2014中澳当代艺术展
  • 享受书法—王承尧书法作品展 享受书法—王承尧书法作品展
  • 希望工程实施25周年爱心书画活动 希望工程实施25周年爱心书画活动
  • 2014第七届亚洲联盟超越设计展 2014第七届亚洲联盟超越设计展
  • 梦玉赴美作中国画讲学及作品展示 梦玉赴美作中国画讲学及作品展示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