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山水以生命——柴博森山水画的审美境界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网 时间:2020-06-15 21:50

2018年9月,柴博森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天津市美术作品展”现场。(天津美术网 新闻图)

 

    赋予山水以生命——柴博森山水画的审美境界

    刘跃兵

    古希腊美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他所说的“大的快乐”实际上就是审美快感,主要是指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它存在于对优秀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之中。由于偶然的机缘,我认识了画家柴博森。他的山水画作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达到了一定的审美境界,因而使我体验到了这种“大的快乐”。

    中国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对于山水自然的向往。据史书记载,南朝著名画家宗炳“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宗炳晚年画出所有游历过的山水,“卧以游之”,以此来弥补身体不便而不能亲赴名山胜水的遗憾。北宋画家郭熙把这种醉情于山水的审美意趣叫做“林泉之心”,并著《林泉高致》对山水形象的审美观照和创造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我看来,柴博森的山水画正是满足这种林泉雅趣之佳品,精巧的构图、适宜的笔墨、氤氲的空间、深邃的意境使画作达到了艺术之妙境。

    谈到中西艺术的差异,一般都会认为,西方艺术重视再现和模仿,而中国艺术重视表现和抒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自从《周易》开创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传统,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便强调师法自然: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熙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明代王履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再到清代石涛强调“搜尽奇峰打草稿”,再现和模仿自然也是中国绘画美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亲自然、师造化,实为山水画家们创作的不二法门。博森的山水画就是对于古代写实传统的一种回归,给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博森非常喜欢外出写生,他始终强调以大自然为师,明确地反对画坛盲目的抽象、怪诞、虚无、庸俗之风。他坚持“没有看过的山水不画”的原则,以虚静空灵的“林泉之心”深入大自然,仰观俯察,调动全身多种感官对山川百态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和多角度的观照,充分把握其内在精神和神韵,这是“饱游饫看”,也是“度物象而取其真”。可以说,尊重自然是博森绘画成功的前提条件。

    然而,“外师造化”只是完成了山水画创造的第一步,还需“中得心源”才能主客合一、赋予山水以生命,并将其转化成纸上山水。博森出生于书画世家,自幼随其父研习书法和绘画,成年后先后求学于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美院等名校。独特的天赋与良好的教育,奠定了他对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修养,涵养出“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的审美心胸和创造精神。在“博观”的基础上,他灵心妙运,在胸中熔铸成鲜活的审美意象,再用水墨和颜料传神写照,将胸中之山水意象传达出来,便成为了一幅幅优美而空灵的图画。

    在创作过程中,他以全身心之“气”化合宇宙山川之“气”,使得山水与精神、自然与文化、客体与主体,也就是“天”与“人”合而为一。

    在品味博森的山水画时,物我是无间的,主客是交融的,体验到的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乐趣。对于山水的审美特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四可”说,认为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但是“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在“可行”“可望”的境界中,我们只是一个欣赏者和旁观者,在此种境界中,山水与主体是分离的、外在的,属于“有我之境”,它给人的美感是浅层次的;而在“可游”“可居”的境界中,我们是一个参与者和融入者,观者之心和自然山水妙然契合、融合为一,我们也仿佛成为丘壑中人,成了在山水中自在游戏的享受者,这就是“无我之境”,它给人的美感是深层次的。可以说,博森笔下的山水和风景,就是对这种“可游”“可居”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性灵安顿的空间。

    从内容上来说,博森的山水画非常丰富,既有对“澄怀观道”的道家意趣的表现,如《山间秋色》);也有体现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儒者情怀,如《居有竹图》;还有对空静玄远的禅心佛趣的追求,如《观自在》。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将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博森的艺术便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国意味的独特形式——以水墨为其形式,以文化为其意味。水墨作为中国画的材料,可以说兼具了轻盈和厚重两种特性。轻盈,是就水墨的自然特性而言;厚重,是指水墨背后的文化蕴含。博森的山水画在风格上体现了轻盈与厚重的统一。

    此外,博森还有效地处理好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他在掌握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优良传统和笔墨技巧的基础上,又把书法线条融入其中,还吸收了西方绘画注重面的色彩造型技法,由此走出了一条承接传统而又不同于传统的绘画新路子,用现代的绘画艺术语言丰富了传统山水审美的文化精神。

    在20世纪中后期,西方出现了所谓的“艺术终结”“绘画死亡”等惊人之语。可是,事实上艺术并没有终结,绘画也并没有死亡。很多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善于在内容与形式、对象与主体、传统与创新之间巧妙地找到平衡,这样的平衡地带也许才是艺术真正的栖身之所。柴博森的绘画就是在努力寻求这种平衡的艺术,是一种恰到好处、体现出传统“中和之美”的艺术,因此必然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或许,这就是柴博森的绘画带给我们的启示。

 

柴博森

 

    柴博森,1969年生于天津,师承向中林、李翔、杜大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湖社画会理事、清华美院访问学者。柴博森自幼秉承家学研习书画,书法主攻《九成宫醴泉铭》、《张猛龙碑》、《张黑女碑》、《等慈寺》、《嵩高灵庙》等碑帖,逐渐形成自己风格。国画主攻山水,人物。作品注重将书法线条融入国画中,并努力将中国水墨的线与西方色彩的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品题材广泛,追求以奇异的构思、旖旎的时态、弥漫的悟性、笔墨的新韵,焕发浓重的画派新风。书画作品曾在中国首届艺术节、世界和平年书画大赛、全国正书、全国临书、全国楹联书法大赛等近几十次获国际、国内、地方比赛奖项,作品入选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柴博森作品

 

 

 


著名书画家柴博森40幅精品亮相鼓楼鹤艺轩


古燕新曲-魏瑞江、柴博森、阚传好迎贺新春中国画作品展在五车间开幕

高清图:“墨彩溢美”向中林、柴博森山水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
高清图:“墨彩溢美”向中林、柴博森山水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

- 成长与阅历 传家与继世—观柴博森画作

- 著名画家柴博森:从写生中体验到苦中作乐的快感

- 著名画家柴博森:于平淡中画出精彩

- 画家柴博森:在挥毫与挥杆中感悟道法自然

画家柴博森访谈
著名画家柴博森先生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53K
责任编辑:正轩
  • 抗击疫情——天津画院美术创作网展 抗击疫情——天津画院美术创作网展
  • 女画家杨晓君避疫宅屋有感 女画家杨晓君避疫宅屋有感
  • 艺术家刘芳作品《付出·爱·希望》 让生命的律动驱散疫霾 艺术家刘芳作品《付出·爱·希望》 让生命的律动驱散疫霾
  • 女画家赵新立:梦回大唐 女画家赵新立:梦回大唐
  • 天美学子“以艺战疫”为武汉加油 天美学子“以艺战疫”为武汉加油
  • 张亚光、张佩钢人物画迎春跨年展 张亚光、张佩钢人物画迎春跨年展
  • 东方艺术馆开馆首展郭凤祥翟鸿涛画作 东方艺术馆开馆首展郭凤祥翟鸿涛画作
  • 天津第七届油画双年展开幕 天津第七届油画双年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