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陈卫和教授:杨佴旻印象第14届中日友好“古墨书道”书法交流展开展当代水墨画将成为艺术市场新宠 艺术品基金的难点在哪里?亚洲现当代艺术天价再现范美俊:中国画的展厅效应略谈艺术的批判性和娱乐性黄永玉:艺术只有好坏 没有新旧紫苑书院在京成立 画坛四君子传承中国画精神“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开幕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展方案公布:水墨中国•叙事中国首师大美院2013级油画系毕业创作作品展开幕潘柏林师徒作品展在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全国专家学者西安探讨当代艺术专家谈收藏:不要盲目崇古 未来艺术品将大热朱浩云:民国海派大佬郑午昌中华创世神话首批连环画完成创作“来图书馆看敦煌”展第四站中国美术学院开展杭州少年儿童中国画会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举行深圳市博物馆:以文创产品助力传播董克诚访谈:丁酉·春节台湾印象恽田春正—刘正恽人物花鸟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弘扬传承永续-皇室书画艺术馆在天津开馆书画齐修 德艺双馨-史振岭回乡举办个人作品展著名画家刘正恽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天津市书画名家祝贺孙富泉迎娶儿媳文企结合 合作双赢-天津市炜龙中环书画院成立画家陈钢的瓷上长城:历时4年行万里路画300青花瓷纯粹无界·乔晋津、焦小红、张新佳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流梦烟霞—何延喆山水作品展在鼎天中国空间开展墨迹刀痕-卢龙黑白木刻作品展在瀚琮艺术空间开展具象水墨|画者无疆——高喜军壮心以抒—刘维仑国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姬振岭、载庸、李淑香为金带福路文化中心赠书李寅虎与央视微电影签约拍摄《传统艺术系列视频》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陈卫和教授:杨佴旻印象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7-04-07 11:40
杨佴旻 《春色》 2016年  96.5x60cm  纸本设色
杨佴旻 《春色》 2016年 96.5x60cm 纸本设色

    一、第一印象:

  只看画,将作品作为独立完整的文本来看(材料—技法—语言—境界)。

  1、对于尝试中国画颜料的表现潜力,有超乎一般人的热情、敏感、勇敢和能力。

  2、借助西画光色原理,在中国画纸墨笔色的世界,发展出复杂变化的色调和意象。

  3、风格意象来自摹本,多于来自生活。“意临”的摹本,包括法国古典风景、后印象、纳比派、超现实、抽象派等,几乎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

曼哈顿的早晨 纸本设色 55.5X56.5cm1999
曼哈顿的早晨 纸本设色 55.5X56.5cm1999

  二、第二印象:

  看发生学理由,“知人论画”,作者的意图、解释、创作演变过程。

  1、1997年陶老师的发现与关注。

  2、1999年中国美术馆展览。赞美的评价集中在技法语言的创新。

  3、作者说,在曲阳雕塑博物馆,第一次见到宣纸上的水墨真迹,看陈老师的一幅丝瓜,头发都竖起来了,很感动。

  4、他的第一幅《白菊花》的创作过程:白纸中央随手画下一瓶白菊花(设色),第二天似乎看到画中房间地板线,于是在白菊花瓶后面加一根黑线,似乎过重了,再加桌子、台布、线隐匿了,合适了。

白菊花 纸本设色 71.5x68.6cm 纸本设色
白菊花 纸本设色 71.5x68.6cm 纸本设色

  5、创作《白菊花》之前,正在做版画、油画。

  6、作者宣称技法非常重要,追求“在技法上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发现、新的贡献”。

  7、娴熟的水墨技巧,可以推想他在水墨画上下的功夫。所使用艺术资源,可以推想他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涉猎,以及对西方美术作品的广泛爱好。

  8、喜做新诗,诗中出现中国神话人物,如洛神、嫦娥、无常、太上皇、灶王爷,也有西方神话符号。新诗意境如梦境呓语,传达躁动不安、欲望焦虑,又渴求开悟的情感。

  9、诗画配发,给人知识碎片与图像碎片混搭的印象,梦一般的朦胧和不确定性。诗画配发,不知是编辑的创意,还是作者原创?是随意为之?还是本意如此?

杨佴旻《花与果》-69×67cm-2010-纸本设色
杨佴旻《花与果》-69×67cm-2010-纸本设色

  三、“巧门”与“罩门”:

  正如蒋兆和、李可染在西画素描的帮助下,打开了中国画线、墨造型的语言之门一样,杨佴旻在西画光色原理的帮助下,将中国画的颜料发挥到无所不至的境地,往西方美术史“到此一游”,所到之处包括了古典主义、后印象、纳比派、超现实和抽象派。

  材料技法与风格意境的中西混搭,是不拘一格的材料语言探索。风格归属大体可归为林风眠、吴冠中的彩墨画一类。

  技法的创新,语言的转化,是作者的“巧门”。这中间,大可启发美术基础教育中材料语言的探索(从儿童美术,到大学美术专业的材料语言探索课)。

杨佴旻《七色太行》 114×80cm 2012 纸本设色
杨佴旻《七色太行》 114×80cm 2012 纸本设色

  但在艺术境界的创造上不能与蒋兆和、李可染、林风眠等相提并论。

  技术创新固然可贵,但技术不等于艺术,钟情技术,似又成为作者艺术之道的“罩门”。

  90年代之后,中国艺术多元局面形成,“独辟蹊径”与“一条道走到黑”,已不具有创新与保守的原罪意义,“新”不等于“好”,比“怎么说”更要紧的是“说出了什么”,在这一点上,目前所见作者之作品似乏善可陈。作者在说出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方面,尚有努力开掘的巨大空间。

杨佴旻《秋水无声》70X70cm 2014 纸本设色
杨佴旻《秋水无声》70X70cm 2014 纸本设色

  请陶老师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或许观点大谬,表述得也不清楚,仅作为阅读笔记就教于陶老师。谢谢陶老师!(作者 陈卫和)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范美俊:中国画的展厅效应略谈
• 艺术的批判性和娱乐性
• 黄永玉:艺术只有好坏 没有新旧
• 灼灼其华——画里画外说桃花
• 画院的历史作用与时代担当
• 艺术进中考是喜还是忧?
• 林木:国家意志与国家画院
• 美术批评:请开门见山
• 王子和作品印象:妙笔水墨写丹青
• 徐坚白常说画油画不能有功利心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丁酉贺岁-天津画院迎春美术作品展 丁酉贺岁-天津画院迎春美术作品展
  • 天津“结对子、种文化”书法展 天津“结对子、种文化”书法展
  • 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 津门孙氏四人画展 津门孙氏四人画展
  • 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 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
  • 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 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