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北碑大家萧娴:雄深苍浑 气胜须眉山西发掘长子南沟金代壁画墓西藏札达度日坚岩画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李象群正式出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江山多娇—新金陵画派精品展”巡展至盐城实践类博士将是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十一月艺术季 上海两大艺博会竞争中共荣任道斌:历史中的美术 美术中的历史艺术财富管理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点与前沿“仙境--梁缨个展”将于12月将在艺凯旋空间开幕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启迪模式大烟囱底下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蓝镜:也说说基弗风波中收藏家的利益陈逸飞作品现身中国嘉德香港秋拍“徐渭艺术大展”在瓯海区博物馆开幕借古开今:中国当代艺术对传统的重述非遗进校园:首站走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透过当代艺术拍卖日解析当前市场追逐梵高绘画大赛获奖女孩崔欣荷:自由作画不紧张艺术解密:拍卖为何要有预估成交价张佩钢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画出意境 观者心静孙岩携山水画《无·界》参展第七届天津青年美术节组图:田园诗境—侯立远的青绿山水画高清图:“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著名艺术家庄雪阳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著名艺术家庄征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组图:趣味怡情-画家孙敬山花鸟作品欣赏时光·春意-窦洪伟、窦士萍五大道系列作品欣赏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人体艺术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油画艺术组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高清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著名书法家赵寅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书法家赵寅做客天津美术网水墨澄怀-包头水墨画院中国书画名家作品欣赏
首页 >> 书法 >> 正文

北碑大家萧娴:雄深苍浑 气胜须眉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11-24 15:58

临《散氏盘》

临《石门颂》

立轴 贾岛诗一首

  天津美术网讯 历朝历代,书法大都是男性文人的高雅游戏,较少有女性参与,女书法家更是寥若晨星,而且大多面目模糊。直到萧娴的出现,书法史上才真正有了“重量级”的女书法家。萧娴的意义既在于她是康有为书法的最佳继承者,更在于她作为新青年、新女性书法家,一洗封建时代陈腐的女性艺术观,开创新社会艺术氛围的历史功绩。

  年少成名,从 “粤海神童”到南海门生

  1902 年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贵阳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清末曾做过广东三水县知县,为官清正,颇有政声,后又任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的秘书。萧铁珊熟谙经史诗文,兼擅书画,尤长于写擘窠大字。因父亲工作需要,萧娴4岁时即随同移家广州。广州是岭南著名的通商口岸,思想较之其他地区也更加活跃,有趋新的文化氛围。这对萧娴童年的志趣、性情与独立人格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萧娴从小就没有在深闺中忙于“女红”,而喜欢读古文、诗词,尤喜书法。

  萧铁珊写大字时往往需要有人磨墨拂纸,于是,萧娴自12岁起就成了父亲的小书童,也有了零距离观摩的机会。萧铁珊写字时,萧娴就在一边认真观察。不久,她的书法天赋就展现了出来:一日,萧铁珊不在家时,萧娴就偷偷地以父亲的魏碑体书法写了一副大字。萧铁珊发现后为之大惊,怎么也不信从未练过字的女儿,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萧娴又重新写了一张,果然如其所说。萧铁珊不由得为女儿的书法天分所折服,开始着意教导她习书。萧铁珊是当时的著名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与柳亚子、陈去病、黄节等多有唱酬。他常常带着女儿出入南社,人们称之为“南社小友”。

  相较大多数而言,萧娴真可谓年少成名。13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典礼上,萧娴写了一幅一丈二尺长的对联“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作为贺礼。为了证明作品的可靠,她又当众书写横批“壮观”二字,一时轰动羊城,报刊誉之为“粤海神童”。

  14岁时,萧娴进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她先攻油画,后又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高奇峰学画梅花。其书艺也与日俱进,18岁时就被广州书法社吸收为社员。这时,萧娴临写《石门颂》、《石鼓文》、《散氏盘》已有相当的功力。当然,萧娴最为所称道的学书经历便是在20岁那年,被大书法家康有为收为弟子。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回国后寓居上海。康南海与萧铁珊素有旧交,深知其为人与学养,遂聘其为家庭塾师。因此,萧娴得以随父来沪。命运给了萧娴一个重要机遇:康有为见她资质甚好,遂收为弟子。当时,康有为见到萧娴临摹《散氏盘》的册页,作诗赞道:“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成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卫、管都是古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康有为作此比喻,可见他对萧娴的器重。此后,在康有为的指点下,萧娴除了继续练习篆书、汉魏碑刻外,又掺入老师的笔意,字写得越来越有气魄。康有为曾说,萧娴的书法与年长六岁的师兄刘海粟相比,已在伯仲之间。是时,国学大师章太炎到上海讲学,萧娴久闻章太炎之名,不肯放弃这次学习机会,前去听章讲授文字形义学。深谙书法的章太炎看过萧娴的书法作品后,她的册页题写了“万岁枯藤”的赞语。

  然而,年少成名的萧娴并没有走上安稳和平静的坦途。在风云变幻的年代,求艺之路和祖国的命运一样充满了坎坷。

  中年飘零,吟得新诗荐素秋

  1926年,24岁的萧娴又跟随父亲来到汕头,在汕头市立女中当国文教员。这一年是“五四运动”后的第七年,萧娴也受到新风潮的影响,爱读《新青年》杂志,不甘于成为书斋中的大家小姐,她拥护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旗帜,提倡新文化。萧娴还剪去长辫,以示决心。

  被新思想所吸引的萧娴并没有停止对书法的喜爱和追求。来到汕头的九个月后,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时,爱国情绪高涨的萧娴,为活动写了不少字,其中一幅以一百块大洋的高价成交,活动结束后,宋庆龄亲手给萧娴颁发了奖状奖章。同年,她又随父迁居香港,开始订润背书,名声大噪。以书法著称当时政坛的于右任等名家还撰文介绍萧娴,称之 “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实罕甚其。海内名士,翕然誉之。”康有为、于右任这些书坛大家一再将萧娴与卫、管相比拟,似乎揭示了她作为女书法家,将在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一年,萧娴还与赴法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工程的江达结为连理,婚后居于南京,后随江赴东北满洲里工作。然而生逢乱世,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时供职于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的江达眼见东北沦陷,决然与妻离职南下到了上海。不久,“一二八”事变发生,十九路军消灭日寇万余,终因腹背受敌,被迫撤离战场。萧娴夫妇遂转至南京,萧娴到立法院编译处做文员。1937年,日寇攻占上海,南京危急,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萧娴与丈夫、子女乘船西迁,于时碑帖笔砚都无暇随身。 萧娴感于国破之痛,在逃难途中写下《登扫叶楼》一诗:“眼底风云遍九州,伤时怕上半叶楼。闲阶落叶何曾扫,胜国遗民谁与俦。一代才人犹未死,六朝陈迹总添愁。蒋家山色芳邻接,吟得新诗荐素秋。”此后,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甘肃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漂泊流离中的萧娴仍不废诗书,在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中,她仍矢志不移地坚持书法艺术的实践,1932年,萧娴的《临竭石颂》被收入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当代名人书林》。1939年,萧娴在成都与有“金陵第一家”之称的王东培联名举办了书画展,引起很大轰动,为抗战的大后方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萧娴夫妇才返回南京。老父却已于前一年病逝于上海,当全国欢 庆抗战胜利之时,萧娴却只能为父亲挥泪遥祭。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湖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1964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而不久之后开始的十年浩劫再次让她陷于痛苦。直到“四人帮”垮台,萧 娴奋笔疾书“明月千家满,春风一夜来”。此后,她与老友高二适、林散之、陈大羽等往还频频,不断创作诗词和书法作品,还多次参与赈灾义卖。

  少年时期就有“大书法家”之誉的萧娴,却又半生飘零。可幸的是,这些艰苦并没有阻止她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气胜须眉 “重”“拙”“大”“圆”尚壮美

  萧娴一生都执着于对书法艺术的创作研究,她不断地否定“自我”,再进行创新研究,在这样的进程中,打造出了具有萧娴独特个性的书法风貌。作为北碑一派的书家,萧娴大大发展了老师康有为的书法,她将康书中的意气外耀变为精气内敛,消减了康氏书法中的“火气”和“燥气”,保留了康氏书法的豪放,古茂与奇趣。就这一点来看,萧娴无愧于当年诸公名流的赞誉。

  虽然前辈们习惯于将萧娴与古之卫、管相提并论,但论及书风,萧娴与卫、管等传统帖学一派的书家迥然不同。古人形容卫夫人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而萧娴的书法则完全走向了另一种审美方向。在取法上,萧娴以“三石一盘”(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著称,她崇尚壮美,以“重”、“拙”、“大”、“圆” 作为表现目标。这种审美观贯穿在了萧娴一生的书法创作中,形成了她书法艺术特色的灵魂。对《石鼓文》、《散氏盘》的临习让萧娴的书法充满圆厚的篆籀气息,她认为:“学习书法应以篆隶入门。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书是方笔。圆笔方笔掌握到了,不论写楷书、行书或是草书都不难掌握了。”

  人们对萧娴书法津津乐道的,还有其中大气磅礴的“丈夫气”,她作书极重气势,行楷书多取中宫紧密、外部夸张的态势,在平衡中求险峻,因势利导,笔势开张,对间架结构不进行刻意的安排,给人以长撇大捺、恣肆朴拙,奇纵高远之感,恢弘宽博之象。有人描述萧娴:“一个平素羸弱多病,满头银发、瘦小不起眼的老太太,但每当一拿起如椽大笔,就顿时判若两人,口中还虎虎有声,目光如炬,肆意挥洒,横扫千军”,这份“丈夫气”不仅在历代女书家中绝无仅有,即便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屈指可数。

  这种审美趋向或许来自于“三石一盘”的滋养,或许出于老师康有为直接传授,但更与萧娴本人的正直、豪爽直接相关,她曾说:“我爱榜书,因爱大物,诸如我爱长江,韵通天际,我爱长城,屏障万里。三年前还乡,雨中畅游黄果树,得观大瀑布,诚然悬河之势,纷披倾泻,畅游归来命笔,榜书总觉顺手。”目见自然之景,与内心相关照,引起无限的艺术冲动,正是历代大书法家创作状态。

  历史上,著名的女书法家莫过于前面提到的卫夫人、管夫人。实际上,卫夫人只能凭学生王羲之而青史留名,也被王羲之所完全掩盖;管夫人的书法则几乎完全出自丈夫赵孟頫,并没有多少独立的个性。而萧娴以其大气磅礴的擘窠大字,在碑学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早已超越卫、管,是中国真正的女性书法大家。(作者 郑成航 陈友望)

来源: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笔歌海丝—福州、宁波两城硬笔书法作品交流展
• 青年书法家秋雨:一墨知秋雨 一字见真心
• 《中国书画》杂志社2016年书法邀请展开幕
• 中国文化艺术收藏暨于长海书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 著名主持人朱懿书法“懿然自得”鼎天中国空间展出
• 纪念孙中山先生!翰墨载道书法大赛作品开展
• 第二回中日书画篆刻交流展在名古屋举行
• 丁谦书法精品展将在荣宝斋书法馆开展
• 启功:大白话聊临帖诀窍
• 秦风汉韵——陈松长、朱永灵书法艺术展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