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唐卡:好的画师越来越少了,传承难啊书札收藏:学术价值回归下的市场检验“田园诗画—吴盛源画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幕上海嘉禾2016秋拍推出李可染漓江山水作品多元化的收藏投资者进入艺术品市场已成趋势美育要以“崇高”为价值取向北京保利2016秋拍推出张晓刚《红色女孩》数件蔡鹤汀伉俪旧藏民国大家书画精品现匡时秋拍北京保利2016秋拍推出吴冠中《竹海》“西湖画会 寒之友 之岭南纪行”展览将于3日开幕李松松2016年最新个展《北海》12月10日北京开幕嘉德2016秋拍22.93亿收槌第四届全国书法名家艺术双年展等活动在广东举行“玄关:邱振中书法作品展”在绍兴兰舍展出“设计东方” 回望中国美院88年设计之路书法:杭州的一张闪亮名片三十件巨幅作品 讲述三十个“百年追梦”的故事王鲁湘:外销瓷 “中国制造”遗留在海外的最大财富樊锦诗:敦煌莫高窟是中华传统文艺的代表和象征藏要有世界的眼光,要看到全世界的文明组图:著名书法家崔寒柏2017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肖培金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高清图:肖培金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张佩钢农历丁酉年台历欣赏:画出意境 观者心静孙岩携山水画《无·界》参展第七届天津青年美术节组图:田园诗境—侯立远的青绿山水画高清图:“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著名艺术家庄雪阳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著名艺术家庄征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组图:趣味怡情-画家孙敬山花鸟作品欣赏时光·春意-窦洪伟、窦士萍五大道系列作品欣赏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人体艺术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油画艺术组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高清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
首页 >> 民间艺术 >> 正文

唐卡:好的画师越来越少了,传承难啊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12-01 15:54

  天津美术网讯 格桑达娃36岁了,对一位唐卡画师来说,正处在创作生涯的高峰,却也不得不接受某些病痛的干扰。由于画唐卡时必须离画布很近,不免受到矿物质颜料的刺激,日久生疾,他的眼睛已动过好几次手术。这可以说是唐卡画师的“职业病”。

格桑达娃绘制唐卡

  见到格桑时,他穿着传统藏服站在展厅中央,正观看两位喇嘛制作一幅色彩斑斓的坛城。两位师傅是专门从藏区寺庙请来的,这次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唐卡展,格桑费了许多心力。这些天,他的朋友圈也一直在“直播”坛城的进展:从展出第一天开始制作,每天花六七个小时,到第六天才宣告完成。

现场的坛城

  坛城,也叫“曼荼罗”,藏传佛教里佛和菩萨的“家”,于此处他们证悟,获得真理,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在藏区,制作坛城是一项庄重的仪式,只出现在节日或发生重大事件时。制作坛城的师傅也都是在寺庙修习佛法的僧侣。对格桑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在北京举办这么大规模的唐卡画展,意义自然非凡。

绿度母坛城,许多坛城也是以唐卡绘画形式表现的

  “同时看到八十多幅唐卡精品,不要说在北京,就是在家乡也很难。”格桑说。

  出家为僧,十年苦学

热贡吾屯下寺

  格桑达娃的家乡在美丽的青海热贡,那里是画师眼中的“唐卡之乡”。格桑出生的吾屯下村,有数百年的绘画传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唐卡画师。村中男子有许多八九岁就开始跟随父辈学习唐卡。格桑是其中一个。

  格桑的父亲就是画唐卡的。七岁,格桑在家中第一次拿起画笔,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哥哥。那时,吾屯下村没有现代化的学校,藏人唯一的教育机会就是到寺庙去。等兄弟俩都长大些,难题就来了:格桑和哥哥,究竟哪一个留在家中帮活,哪一个继续学习呢?爸爸对格桑说,还是你去吧,于是格桑被送去了当地的吾屯下寺。那年,格桑十一岁。在寺庙,格桑出家为僧,继续学习画唐卡,一学就是十年。

  “唐卡不只是绘画艺术,它的理论很深。更重要的是学理论,学佛法。”格桑说。对藏人而言,每幅唐卡都是佛菩萨神圣的化身,不懂佛法的画师是画不出唐卡的。

大成就者彩唐(局部)

大威德金刚黑唐(局部)

  吉祥喜金刚(局部),蕴含了悲与智双具的觉悟。智慧让人洞悉自我执迷的妄想,慈悲就是将极大法喜分享予他人。

  格桑在寺庙拜过好几位老师,最重要的一位是夏吾太。打开格桑的朋友圈,最顶端的封面照片正是这位老师。格桑拜师时,夏吾太已经年逾六旬。在热贡,夏吾太和其他三位画师被尊为“唐卡四大天王”,夏吾太也是文革后,仅存的几位唐卡大师之一。

  但格桑学画时年纪尚幼,不懂得这门艺术的意义,只是觉得老师为什么要求那么严格。“很辛苦啊!”格桑发出这样的感叹。在他的记忆里,每天学习都是从早上五点开始,每天之初并非学画,而是学理论。首先,“背经”。“背经”和寺庙里喇嘛念经还不一样,必须刻进心里,每天早上背一两章,一年下来就是四五百章。然后,是“传承”。所谓传承,主要是由老师传《大藏经》。从释迦牟尼到十八罗汉,再到今日万千信徒,佛法如何延续?正是依靠传承。

  如今格桑回头看,觉得这些训练都是必须的。十一、二岁正是记性最好的年纪,尽管背经有很多地方还无法理解,但很容易把内容记住。等到十八、九岁画唐卡时,每尊佛和菩萨用什么手势,持什么法器,就烂熟于心了。

  因为藏人长期过着四处迁徙的高原生活,一直把便于携带的唐卡当作佛菩萨的替代物,画师在绘制时就必须遵照严格的传统。很多传统是唐卡诞生初期就定下来的,比如唐卡佛像的度量(身体各部分比例)、手印(佛像的手势)、所持物。不同的佛像具有不同的特点,一个地方错了,佛就不是那个佛了。

  白度母彩唐(局部),右手膝前结施愿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捻乌巴拉花,双足结金刚跏趺坐。因双手和双足各生一眼,脸上有三眼,又称“七眼佛母”。

  绿度母彩唐(局部),右手持乌巴拉花(蓝莲花),向外置于膝前,掌心向外,作施愿印,左手亦拈支盛开着的乌巴拉花,置于胸前作三宝印

  《度量经》,是学唐卡必经之径。这本古书完整地规定了所有佛、菩萨、密修本尊的身体比例。在画师眼中,只有佛、菩萨的身体才能达到如此完美的比例,人无法企及。但唐卡又并非因此而缺少了变化。唐卡所描绘的佛、菩萨等多达639尊。它们又有各自的变身,如此演化,画师必须掌握上千尊佛、菩萨的度量。

唐卡白描图中的佛陀头部度量图

唐卡白描图中的佛陀全身度量图

唐卡白描图中的佛陀站像度量图

  把这些都熟练地掌握需要多长时间?格桑11岁正式入寺学习,出师是在20岁。

  最初,像格桑这样在吾屯下寺学唐卡的孩子有十几个。但好些没有坚持下来。“寺庙的艰苦不是一般的。除了学唐卡,你要给老师做饭,洗衣服,给寺庙扫地,年纪小也是要做的。”格桑说。

  一天下来,做完杂务,最后是睡前念《心经》《心咒》。现在每天早起,格桑仍保持着这些习惯。磕一百个头,念经,然后再画唐卡。

  南亚游历,美国教学

  20岁出师时,格桑和自己的家人参加寺庙修建工程,已经绘制过很多壁画和唐卡。他当然可以一直待在热贡,这个藏人口中的“金色谷地”。但年轻的格桑想,自己画的唐卡从来都是从书上看来的,为什么不亲自到佛的家乡去看一看?

  “我讲你的故事,我就要了解你。去佛去过的地方,去他讲佛法的地方,他成佛的地方,他涅槃的地方。”格桑说。就这样,他只身一人开始在南亚的游历,一去就是三年。

  尼泊尔,释迦牟尼出生之地。印度,佛教兴起的国度。格桑达娃在这些圣地中间,从保留下来的壁画和雕塑里,感受到佛自古以来的魅力。他感受到古代工匠精湛的技法和虔诚的心。

  但参拜的路走的非常艰难。水土不服是一个问题,饮食、住宿也是一个问题,交通更是一个问题。“很多寺庙都在深山里,要走很远的山路。”格桑回忆道。大部分时候,他必须徒步前行。而天气总是多变的,有些月份暴雨连连,有些月份则非常干旱。

  格桑那口流利的英语是从哪儿得来的呢?这源于一次奇妙的相遇。说来也巧,格桑游历期间,一支美国的研究队伍也正在南亚考察。纯属偶然地,格桑达娃和他们有了交谈,并成为朋友。受他们的邀请,格桑达娃最终飞往美国,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学经历。

  格桑说,唐卡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比国内高,有更多外国人热爱唐卡,愿意了解唐卡文化。如今,格桑有70%的客户都还是来自国外的。而在格桑后来开办画院的香格里拉,画师一半的唐卡由外国人购买,是个普遍现象。在美国待了两年,格桑一度想过留下。

  “看唐卡应该像看书一样的。”格桑说。唐卡里边有太多好的文化,好的故事,但国内没有足够多的人愿意了解。站在每幅唐卡面前,格桑都可以讲上半小时。而每逢藏历节日或是自己的唐卡新作完成,格桑都会在朋友圈里仔细介绍它们背后的精神内涵。

  有一张六道轮回图的配文是这样的:在八大热地狱中投生的众生,受着各式各样的大苦。在这些热狱里,众生会相互砍杀,但却不死去,只能经年累月地忍受不断地被杀害之痛苦,完全无法出离……在一张描绘尸陀林主(藏传佛教中的“墓葬主”)的唐卡照片后边,格桑写下几句来自《佛子行》的经文: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六道轮回图。佛教认为,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道(化生)、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化生)。

  尸陀林主彩唐(局部),为掌管尸陀林之神,所保护与掌管之地有八大寒林作为弃尸的处所。尸陀林主向人们展示人的最后结果,不过是一架白骨,启悟人们放弃对恒常的执着,找寻智慧寻求解脱大乐。

  对于格桑这样的唐卡画师来说,唐卡不只是绘画。最重要的是,它和自己的信仰是统一的。在这个意义上,格桑坚持自己是一个传统的唐卡画师,尽管他画的是当代唐卡。“风格”可以变,但精神信仰不行。用机器印刷的唐卡,粗制滥造的唐卡是真正的唐卡吗?不是。唐卡必须慢慢画。画,就是一种修行。

  千年传承,任重道远

格桑在唐卡面前

  如果按西藏学术界的说法,是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第一幅唐卡——吉祥天母女神像,算来至今也有1400多年历史。但格桑说,唐卡历史比这个要早。西藏以前有本土宗教苯教,唐卡是从那里来的。

  谈起唐卡的传承,格桑达娃则显得有些着急。格桑是“唐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不希望看到唐卡走向没落。但现在,好的画师是越来越少了。“传承难啊!”格桑说。

  唐卡的绘制过程非常复杂。绷制画布,打磨,素描底稿,上色晕染,铺金和勾金线,开眼,装裱。一幅平常尺幅的唐卡,一位画师要花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的唐卡是个什么价?一两万。贵吗?格桑觉得,不贵。颜料都是山上的矿物质,由画师自己研磨。金色也都是纯金,技术都是手工的,典型的“慢工出细活”。没有诚心,没有智慧,学不下来。

  唐卡使用矿物颜料和植物萃取的天然颜料。矿物质颜料是从晶体矿石提炼出来的天然结晶矿物,可使画面产生光泽

唐卡画师在研磨金色颜料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这些年,藏区的现代化教育是搞上去了,有了小学、中学,好的学生还可以上大学,但到哪里去学唐卡呢?过去,唐卡和其它知识都是在寺庙里传承的。现在这个路子行不通了。

  2007年,格桑来到云南香格里拉,在那里开办了一所唐卡画院。2014年,格桑的北京唐卡画院也办了起来。慕名前来画院学习的人的确多。格桑还记下了这样的一幕:今年8月份,一位满头白发的英国老人专程到香格里拉来学唐卡。这位老人说,学唐卡是他来中国旅游的梦想。

  到目前为止,格桑在画院收过的弟子不少。但在他看来,这种画院模式仍然不是唐卡传承的最终之道。有人喜欢唐卡,爱唐卡的人物生动,色彩鲜艳,有人喜欢其中的故事传说。但他们来画院学习,也就是学上几个月。关键是,真正学唐卡,“要长期学”。像格桑自己这样一学就是十年的人,现在少之又少。

  从去年开始,格桑就有了想法,要开办一所唐卡学校,把唐卡学习、藏文化学习和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合为一体。但现在,这一切还只是个想法。另一方面,要把唐卡传承下去,先把藏文化传播出去,这也非常重要。格桑决定从美国回到国内,其实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思。

  北京的展览为时七天,格桑坚持每天都到民族文化宫来,亲自迎接来客。但采访当天,在偌大的展厅,在那些富丽的唐卡中间,参观者却显得寥寥。

  2014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幅明代唐卡以3.48亿港币成交,这也是唐卡拍品首次突破亿元。可要到什么时候,那些热爱唐卡的民众,才会如愿涌现呢?(冯睿)

来源:雅昌艺术网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梁雪芳:刺绣就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 容桂水乡画集体亮相上海:展现浓郁岭南风情
• 《美丽乡村—浙江省农民画展》在衢州市博物馆开展
• 中国少数民族村社剪纸传统研究
• 动漫产业与传统工艺美术结合创新路
• 施君:一个八零后“手艺人”的致敬
• 平面艺术制出立体作品 潮州剪纸竟能高超至斯
•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参观指导中国农民画展
• 扬州迄今最大牙雕作品《江山万里图》完成
• 行孝道,善家风 天津“西岸”剪纸艺术展开展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