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 · 王秋湄尹少淳:论美术考级之不合情理黄药:宋庄“抱团取暖”还能持续多久?“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开幕密博艺术个展将在798圣之空间开幕消费性收藏消融了艺术的“学术性”吗?参艺术空间首展“被射杀的宇航员”开幕周慧珺书法作品助力慈善义拍“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开幕“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开幕“焕彩”王清州画展在淄博市博物馆开展2018全球哪些新的博物馆值得期待西安“最美”雕塑一条街亮相雁塔西路慈禧太后钦点的“大雅”瓷器冯骥才:谁的画价高谁就是大画家?中国文物援外、联合考古已覆盖周边16个国家北京乔奇美术馆—大庆展览圆满落幕全国346万件馆藏文物信息公开201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新动向首轮已上涨千倍 狗票有哪些投资看点何家英专程来津观看“天之瓷—天瓷画院陶瓷艺术展”天津市武清区诗词楹联艺术家学会揭牌 张文华任学会会长视频:天津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换届 尹沧海任会长视频:天津画院青创中心首批入选青年油画家作品展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换届 选举尹沧海为新一任会长新年伊始田门再添新丁 著名书法家田中荃喜收九位弟子京津冀书画家迎新年乡村笔会在黄庄镇小辛码头村举行对素朴之美的一往情深——霍春阳2018年台历天津画院青年美术创作研究中心首批入选青年油画家作品欣赏迎新年走进新时代—津门画家欢聚西青邀请展亮相书平艺术馆天亮即到——常晓军油画展在先农大院书房开展《金陵十二钗》杨德树2018农历戊戌年台历欣赏滨海新区“写滨海、画新城”首届油画写生作品展开展著名书法篆刻家赵光向天津市体育博物馆捐赠43方“伦敦奥运会中国金牌印”“心源自照—天津著名画家作品邀请展”在西洋美术馆开幕
首页 >> 网艺缀英 >> 正文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 · 王秋湄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1-05 13:59

  王秋湄(1884—1944),名薳,字秋湄,号秋斋,亦名君演、世仁,以字名世,生于广东番禺,祖籍直隶万全县(今河北张家口市)。他出身行伍世家,几代为官。王秋湄早年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幼年时就读于广州的呵林(今广州光孝寺),后和马君武同学于广州丕崇书院,曾一度就学于广东武备学堂,但因有革命倾向,而未能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因此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后投身报业,宣传革命思想,追随孙中山,于1904年先后加入了兴中会和同盟会,投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19岁时在香港两会机关报《中国日报》任记者和编辑,并参与创办《平民报》《齐民报》等。1906年,他与潘达微、黎起卓三个同盟会会员在广州西关的万庵寺创办进取学堂,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新生力量,同时也为海外同盟会员往来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07年,应蔡锷和赵声的邀请任教于桂林陆军小学堂和黄埔陆军小学堂。1912年,他与黄节、高剑父、陈树人等响应友人黄宾虹的号召,共同创设广州“贞社”,研究金石书画。进入民国,王秋湄逐渐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失望,因此寻求实业救国。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为避难,他与友人潘达微、吴公干至香港,加入简照南创办的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事市场营销广告工作。1917年,与潘达微等人创办《天荒》画报,1918年公司总部迁至上海,王秋湄曾在北京、天津任公司经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定居苏州,抗战爆发后举家移居上海,1944年,因患脑溢血病逝。

  

王秋湄 章草七言联

  王秋湄的一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他早年参与了孙中山倡导的推翻清朝之革命运动,为兴中会、同盟会的早期会员,被民国元老冯自由誉为“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民国前革命报人”,与革命先觉孙中山、黄兴、章太炎、胡汉民、马君武、黄节、潘达微均有交往。民国时期,王秋湄有着广泛的交友圈,在朋友中他被认为是“治学精勤,苦心孤诣,十年如一日”,而且他“所作学问,并不甚求人知,他的方法,不拘牵于旧式,很注重逻辑条理,使人明晓,务要寻到真确的理解,充量发挥所得的意见,‘读书不为古人欺’,这句话,是他可以自信的”。在诸多友人中,王秋湄以政界和文化界友人为最多,特别是广东籍的政要,同时他们也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如孙中山、胡汉民、马君武、黄节、潘达微、叶恭绰、陆丹林、张善孖等。除广东籍的政要外,他还与黄兴、章太炎、蔡锷、宣古愚、余绍宋、何澄等政界人物交往密切。在政界友人中王秋湄与黄节最为莫逆,二人性情、政治主张亦相近,曾同住北京宣南的高井胡同,切磋学问达五年之久,他们均擅长写诗,在诗坛有“唐面宋骨”之名,作诗风格亦相似,而王秋湄精通佛法,黄节好诠释《诗经》,因此略有小异,二人之友叶恭绰认为“他日,与晦闻(黄节字)诗并行,比之郊、岛之于韩;耒、观之于苏,其殆庶几乎”,这也算叶氏对他们诗学的一种较高评价。王秋湄终生清白自居,脱离政坛后,多次拒绝了政要的邀请,甚至不惜得罪当权者。日军侵华期间,他为了摆脱伪政权的纠缠,毅然和一些友人断绝了往来,可见王秋湄是非常爱国的,也是十分有骨气的。同盟会老友吴公干去世后,其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当时上海一位名人写信想请汪伪主席汪精卫帮忙,吴家人拿到信后,心有犹豫,便找王秋湄世伯商量,先生虽与汪在辛亥革命前已相熟,但表示国难当头,不可求汪,并在信上批语退回,最后自己设法筹款帮吴家解决了经济困难。1947年王秋湄去世后三年,其后人品学兼优,考取北京大学,但因家庭经济拮据,无力负担学费。当时北大校长胡適先生知道后,批示对革命功勋的后代,免除其一切学杂费,并免费食宿,以示对革命先贤后代的照顾。

  王秋湄 章草扇面

  在艺林中,王秋湄由于精通古文字声韵学及金石书画,更是与吴昌硕、黄宾虹、陈师曾、傅增湘、张善孖、张大千、谢玉岑、谢稚柳、吴湖帆、易孺、简经纶、高剑父、陈垣、傅雷、陈半丁、许之衡、汤涤、商承祚等交往颇多,他们之间经常诗画唱和,鉴赏文物,还多次在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共同举办书画展览。因此先生的交友圈极为广泛。但他却从不肯随便恭维人,也不乱诋毁人,待人真诚,在和朋友谈艺论学时,王秋湄有时也是极不客气的,始终恪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信条,从中可见其率真的性情。1943年11月,他与张元济、陈叔通、傅雷等沪上名士一起庆祝困居北平的老友黄宾虹八十华诞,克服种种困难,在上海举办“黄宾虹八十书画展”,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先生喜收藏,精鉴赏,眼界亦很高。其收藏了许多友人间互赠的名家书画,尤其是收集的佛造像拓片较多,曾辑成《北周造像》二卷,并著有《汉石疑》一书,惜均未能刊行。同时他还通晓音韵之学,曾编纂有《说文粤语征》。晚年的王秋湄笃信佛教,自号“无念居士”,与名列“民国四大高僧”的印光法师、虚云禅师等大师交情至深,谢绝一切俗务,潜心佛法,每日除诵经之外临池不辍,过着一种萧然物外的精神生活。

  

王秋湄 章草条幅

  王秋湄的书法在民国时期即名噪一时,但记录者多为其同时期的朋辈,他年轻时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诩,也不喜轻易为人作书,晚年时他的字人书俱老,也只是偶尔兴起才写几幅,因此王秋湄的书法存世不多。谈到王秋湄的书法,用其同乡友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书法家叶恭绰的话讲“秋斋复工章草,世殆无与匹”,而其另一同乡友人金石篆刻家简经纶则誉先生书法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宋仲温(宋克)而后鲜有伦比”,对于叶恭绰和简经纶而言,王秋湄不仅是他们的挚友,同时叶、简二人也是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对先生的褒扬应是发自内心的,而出身书画世家的吴学愚对王秋湄的书法分析的更为精辟,“他写章草,是把史游的《出师颂》《急就章》,张芝的《芝白帖》,皇象的《文武帖》等,参以康里巎巎、赵孟頫等章草,融会贯通,合一炉而冶,绝不是局限于某一家某一帖里打跟斗。因之他的书法,精熟奇绝,点画都有法度,充分的表现了个人所成就的独有风格。张邦基评王安石的说‘公书清劲峭拔,飘飘非凡,其状如横风疾雨。’这个评语,把它移来评秋斋的字,异常恰当,用不着更换一个字”。而先生的另一位挚友陆丹林则认为王秋湄“所见碑帖,实在不少。但他说没有用过什么功夫,然而他落笔潇洒,写出来另外有一种美趣。近年他对于章草,颇见肆力,是由赵松雪、宋仲温入手,进窥皇、索的,他见得近人好写章草,以为时髦,然多不知章草原理,字形的组织,和笔画的演变,非驴非马,徒乱耳目,因又编了‘章草例’一书,是用新的表解,分析举例,有二十多条,这是他的创作,以前恐怕还没有人做过呢”。

  

王秋湄和张大千在莫干山

  《章草例》倾注了王秋湄毕生的经历。此书以列表的形式阐述了章草书法的源流,从中可知先生深谙章草书法的发展脉络,他认为“学章须从篆隶入手,自不待言。章为隶之捷,则隶分更较篆籀切要。自宋元以来书家多不讲求篆隶小学,故效章体,每每涉于轻剽,便类今草”,且“夫善章草宋克,王凤洲(王世贞)犹讥其佻卞,太过剽险”。清末民初,中国西北部出土一系列的简牍,按地域分为楼兰尼雅简牍、敦煌汉简、罗布淖尔汉简、居延汉简。清代之前,习书者对书法的学习只依靠刻帖、碑版拓片,至于流传于世的墨迹,最早的也只能见到隋唐珍本,而简牍的出现,让世人得见汉代人的书迹,极大地促进了后人对秦汉时期书法的理解,解开了困扰千年的书学秘密。这些珍贵的考古资料很快即引起了书家们的重视。像遗老沈曾植、郑孝胥、罗振玉等,都曾对之予以关注。王秋湄也关注简牍,在《章草例》中云,“逮近世始于西陲再见木简,残碎不下万种,法人伯希和捆载西行,幸借影出。比来西北续有发掘,瑞典人斯文哈定来华探险,获逾万余,过于希氏,捆归尚俟整理,又北平考古家某氏亦藏弆木简大量稽时印行,其中不少瑰宝,汉简虽多属屯戍之作,鲜有斐然成章,然其胎息古懋,芝草离奇,甚有补益于章学,并以旁见魏晋之作草胎息,六朝写经,皆从是派流衍。近人学书,求唐人墨迹,已矜希见,无论魏晋,遑望两京,吾人幸生斯世,地不爱宝,古物迭有掘见,撮印以传,在前人梦寐所不可求,而今轻易得之,实拜科学之赐,论今学人艺事,宜可超轶前代”。可见王秋湄书法亦从这些新发现的简牍资料中汲取养分,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相结合。  (本文作者 邹典飞任职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来源:雅昌艺术网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蒋频忆启功:诙谐精炼 坚净翁
• 她的笔墨中可见黄宾虹的影响
• 傅益瑶谈父亲:他认为学习中国画须以文为基础
• 关山月鲜为人知的二三事
• 沙耆,一位不该被遗忘的20世纪艺术大家
• “中国素描第一人”陈盛铎的艺术人生
• 刘海粟一家的绘画精神:“岁寒三友”
• 从“陆俨少奖”展,回顾陆俨少先生绘画教育精神
•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墓很朴素 却描绘了他的一生
• 丰子恺: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