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心胸所依 海山苍苍—观孔仲起山水画深圳书法之“兰亭”气象 书坛繁荣精英辈出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天容海色书法作品展将在津首展著名书法家马孟杰:楹联展现了中国文字音韵的美著名书法家马孟杰:书法与诗歌结合起来会更美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学习书法,阅读典籍必不可少著名书法家马孟杰:楹联能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著名书法家马孟杰:静心创作不为书坛风潮所动东风催得丹青浓——记著名水彩画家杨东风襟怀磊落重情义 厚积薄发显真功—马孟杰作品印象中国梦·天容海色—马孟杰书法作品展将举行“茁壮的诗意”王克举油画作品展在马奈草地开幕孙家潭:篆刻不能少了“书法气”《守望经典——百年水墨精选》画册明首发冰雪画派巡回展黑龙江展在冰雪画故乡展出“荷塘”之后 艺术至上陆春涛水墨艺术解读未来20年书法发展格局浅探(提纲)第四届“西湖之春”国际少儿书法大赛颁奖举行翰墨飘香·中国作家书画作品展在衡阳美术馆举行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曹柏崑读写画新作展”在天津图书馆展厅举行高清图:萧朗花鸟画小品展在天津梅江国际艺术馆展出赵士英高清图:环球艺术之旅——阿联酋 著名画家史振岭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用传统水墨写意当代人的精神——古风作品赏析水墨洇洇写天然 著名画家史振岭和他的花鸟世界高清图:旅美著名画家卢德辉绘画展在天津美术馆展出高清图:天津美术馆举办“红色经典—馆藏20世纪中国画展”高清图:“骏驰甲午—李澜画马作品巡展”启动仪式举行高清图:书画家方大开喜收新徒黄勤彬仪式在古镇杨柳青举行高清图:全国读书漫画及读书硬笔书法大赛作品展进大墙活动启动孙伯翔庞黎明

  •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公告]首届“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展初评...
 • [公告]第二届全国“读书”硬笔书法大赛征...
 • [公告]“天津东方杯”漫画大奖赛征稿
 • [公告]2013中国(厦门)漆画展初评入...
 • [公告]首届“金苑杯”中国时装画大展入围...
 • [展览]深圳艺术家陈湘波南通美术馆展作品
 • [展览]第七届具有收藏潜力的艺术作品展开...
 • [展览]2013中国(厦门)漆画展征稿启...
 • [展览]北京艺博会首推新写实油画展
 • [展览]马泉从艺60周年书画展
 • [讲座]第四届CAMS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
 • [讲座]问津讲坛明讲述 艺术大师阎道生
 • [讲座]著名画家李魁正先生国画艺术讲座在...
 • [讲座]艺术讲堂之域外文化与中国美术之变
 • [讲座]北京匡时举办“二王”书法研究讲座
 • [笔会]滨海高新区名家书画笔会
 • [笔会]霍春阳在家乡清苑出席交流笔会
 • [笔会]天津红桥区政协举办书画笔会
 • [拍卖]苏州吴门2013年秋季拍卖会
 • [拍卖]北京歌德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
 • [拍卖]北京匡时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
 • [拍卖]北京瀚海2013秋季拍卖会
 • [拍卖]北京保利2013秋季拍卖会场次安...
 • [活动]天津第二届民企职工书画艺术展
 • [活动]山东“百馆千场讲座迎十艺”
 • [活动]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
 • [活动]2013军械库艺术周观展必备
 • [活动]站台中国跨年展“丛林II ”启动...
首页 >> 中国画 >> 正文

心胸所依 海山苍苍—观孔仲起山水画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3-12-17 22:50


孔仲起山水画:钱塘涌潮


孔仲起山水画:富春雨好


孔仲起山水画:新安天上

    王鲁湘
 
  孔仲起先生是我素所钦仰的山水画家。少时,从友人处得先生所编之《山水画技法概要》,后来,又获先生与他人合著之《山水画谱》,对山水画的认识于是始窥门径。

  孔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似乎是以水的形象予人以深刻印象。他早年创作的作品,主题即以水为多,如1959年为新落成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中法海战历史画;同年又创作《新安江在建设中》三件作品;1961年出版西湖明信片一套;1964年以《浙江潮》首次参加全国美展,该作曾先后在《人民日报》等20余种国内外报刊发表,天下始知孔仲起善画水。1984年的全国美展,孔先生又以《普陀秋涛》和《弄潮儿诗意》两幅作品入选,一画海涛,一画江潮,先生画水之能事毕焉。1989年首度访日,在日期间创作《钱塘江潮长涌,长良川流不息》,为日本美浓市市府选为门厅屏风。1995年,孔先生的《锦屏临海浪》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9年,受命与他人为中南海紫光阁合作《山海汇观图》。2003年,《观无涯》入选中国画百年展。在近60年的岁月里,孔仲起先生观水,画水,以生命之有涯,逐水之无涯,在成就自己的绘画风貌的同时,也把中国山水画中水的形象、水的意境,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古人不以“风景”而以“山水”命名。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画种,是有文化深意的。比较而言,“风景”表达出一种动态的、瞬间的、地域性的观感。“风”在此指一种地方性的民风民俗,或者说,指受到地域性文化影响的景致,即风土;“景”是日影的意思,当然泛指太阳底下的景观,但强调了它时间的流动性、变迁性,即光景。而“山水”一词,却从大自然中抽象出山与水两个大概念、大范畴,表达出一种恒定的、不变的、永久的存在。“厚德载物”的大地,被概括为山与水两个大意象,它们是本体性的,一实一虚,一阳一阴,一静一动,一仁一智。山与水,小则组成我们的家园,大则组成我们的家国,极而广之,就是天下。家、国、天下,这些中国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概念,总是同山水联系在一起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山水画同西洋风景画的最大差异,就表现在其文化心理的观照不同。西洋风景画确乎就是风土与光景,其时空的具体性是画家乐于表达的;而中国山水画则不是,它总是努力超越风土与光景,从而表达出某种时空的永恒意味。西洋风景画家们总是在描绘当下的风景,而中国山水画家们却有着“时序百年心”。西洋风景画家们总是平视眼前的风景,故而视野不够辽阔,地平线横亘在前方,成为视线的终结。在西洋风景画里,天空总是占有足够多的面积,画家对它的观照和刻画,有时甚至超过大地——因为天空的神圣性,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超越大地。但是,在中国山水画家眼里,天空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大概又是受到儒道两家文化精神的影响。起源于农民村社的儒家,讲究实用理性,他们永远只关怀地平线以内的事物,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便安。而鲲鹏展翅的道家,其精神是与造物者游的。他们总是俯瞰大地,背向青天,这种视野是上帝的。他们像飞翔者一样自由地在山与水间盘旋,鹰视鸟瞰,因此,连地平线都变得不确定了。这样一来,在西洋风景画中具有绝对控制性的那条地平线,在中国山水画中消于无形,变得模糊而不重要了。对天空的漠视与对地平线的消解,是中国山水画获得自由的两大前提。孔仲起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说:“我是画人/造化没有给我翅膀/同样可以向长空翱翔/……凭我神思遐想的翅膀/驰骋挥洒宇宙大地的无尽风光……”

  有人会说,山水画中的“平远法”不也同风景画一样有地平线吗?不错,平远法构图的山水画可能是最接近西洋风景画的了,但平远法构图在中国山水画中运用很少;而且,纵令是平远之景,那条地平线也往往会被虚掉。在西洋风景画天与地相接的地方,中国山水画是一片渺茫的虚空,浑然一气。

  获得大自由的中国山水画家,于是就把观照山与水这两大意象,作为观道的方式。山水以形媚道,而圣人澄怀味象——这样的文化心理,导致了中国山水画同西洋风景画在终极关怀上的分野。

  如果要溯源中国式山水观照的文化心理,那就不能不追到孔仲起先生的先祖孔夫子。

  孔夫子虽然不是一位山水画家,但他老人家的生命情调却给后世的山水画家树立了楷模范式。这位中国文化的圣人,一生周游列国,走过多少山山水水!山水是他思索宇宙人生的对象,也是开启他智慧的导师,还是他教诲弟子的课堂。他逢山必登,遇水必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传诵千年的名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大仁大智的圣人如何把他的伟大人格投射于山水,在澄怀味象观道畅神中,与大自然心灵激荡,同气相求。

  山水之乐是仁智之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孔夫子开启的这一比德类情的审美生命情调,贯穿了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平心而论,中国山水画虽是山与水并观,但由于山实水虚,在表现上,山无疑占据了中国山水画的主体地位,而水则始终处在辅助性的、陪衬性的地位。山的表现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形体、质感之上的,有众多的画家创造和总结出数不清的树法、草法、石法,还有皴法、点法、染法,来表现山的丰富形态。孔仲起先生就曾经同孙奇峰、王学仲、方济众等人合编过《百石谱》、《百树谱》,其实他们都是为画山服务的。但同为天下之大象的水,在中国山水画的语言体系中,相对于山而言,就显得贫乏多了。宋代画家马远画过一组水图,恐怕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了。中国山水画对于山和水这两大意象,一直采取以实表山、以虚表水的策略,这固然有中国的文化精神使然,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同中国山水画家对水的某种恐惧是有关系的。中国山水画家,说到底都是农民,来自农村,对土地有天然的热爱,对山有天然的亲近;但对水,特别是大水,如大江、大湖、大海,相对而言就要陌生多了。

  我不知道孔仲起先生是何种因缘而喜欢上水,特别是大水的。如本文开篇所罗列,他画了60年的水,其画水题材的丰富性与表现技法的创造性、多样性不仅远远超过了古人,也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他常说:“我爱行云流水,爱其生气流动,无塞无虑,无碍无际,所谓云行雨施,海阔天空。”他这一“乐水”的秉赋,或许是遥接两千多年前的先祖,或许是他生活在东海边的钱塘江畔。

  说他是遥接两千多年前的先祖,有画为证。作于1999年的《孔子观水》,茫茫天地间,一老者临水而立。画上题跋,让今人仿佛听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心灵独白:“子观东流之水曰:浅者流行,深者不测,如智;其赴有仞之谷不疑,如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如善化;至量必平,如正;其百折必东,如意。”或许是觉得意犹未尽,在其后补加的诗塘中,仲起先生又写上了这样一段长跋:“昔者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喟然而叹,语子贡曰:赐,汝识之乎?真水之德有九,故君子见必观焉。美哉!仲尼之称德于水。盖水之性也,流而不乱,激而弗怒,循理而动,合道而行。不为则渊藏静处;有所济也,则溉万物而无所不用。谦以就下,虚而能容,源有自而归有正。盈科后进,万用不竭。此仁人之心君子之德也。圣人观物,缘物寄情,天人合一,可不语尽其意乎?起辱列世系,幸使二千余年下,得以水晕墨章以志景行耳。”这两段题跋合而观之,我们大概可以知晓孔仲起先生“乐水”的先天缘由了。作为孔子七十三世孙,他自觉有某种列于世系的使命,他应该以水晕墨章来表达先圣称德于水、见水必观的仁人之心与君子之德。在先圣的喟然长叹中,饱含着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中庸智慧。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如果不能以水晕墨章来画出先圣心目中的“真水”,孔仲起觉得会愧对列祖列宗。因此,仲起先生之“乐水”,实在有他个人的原因,来自先圣的呼唤,这是他一生乐水不疲的精神动力。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长年生活在江潮与海涛之间。浙江有好山,浙江更有好水。东海之涛,钱塘之潮,历来为骚人墨客咏于词章,名篇丽句不少,却鲜见于画家笔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上与艺术上的遗憾。仲起先生无疑是要弥补这个遗憾。如果说他要以水晕墨章来志先圣景行,是一种源自家族荣耀的文化使命,那么,他要弥补画史上的缺憾,就是一种艺术使命了。为了不辱前一个使命,胜任后一个使命,他在自然的大山大水与中华文化的浩瀚典籍中,开始了养性、养气、养境、养格的主体升华之旅。他一再强调画山水,心境首先要释然、怡然、坦然;胸襟要豁达、开阔;意要高,境要远;这样笔下才可能出现雄阔壮丽的舒畅气局。另外,作为一种带有技能性的绘画,仲起先生一再强调:“一个国画家应该掌握:一、捕捉形象的‘存质’能力;二、熟悉和掌握笔墨的运用;三、概括形象的‘抽象’能力;四、要了解和一定程度掌握诸如版画、色彩、摄影等有关艺术和平面构成等。”孔先生概括的一个国画家的四种能力,看似平常,实则贯通了自古及今无数代国画家的辛苦努力,简言之就是存质能力、笔墨能力、抽象能力、构成能力。

  我们以这四种能力来看孔先生自己的作品,会发现他确实是这样来要求自己并在创作过程中予以实现的。存质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写生能力,是作为画家技能的第一步。以孔先生擅长的画水为例。水之质是虚的,流动的,没有定型的,如何“存质”?多少画家在水面前却步,就是因为捕捉不到水之质。孔先生经过长期的观察,当然也借助于现代科技提供的快速摄影与影视作品,最后达到“胸贮沧海,意卷风涛”这样物我两忘的境界。无论清溪碧潭,还是平湖广泊,无论江湍河跃,还是海啸川奔,都能非常胜任地加以表现,且各如其质。

  笔墨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一种本体语言,就像用中文写作就必须熟练地使用汉语一样。这种能力在孔先生那里是“源有自而归有正”的。所谓“源有自”,是说孔先生作为一个浙江籍的画家,又长年在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任教,他的笔墨同浙派渊源很深,尤其是在山石的表现上,浙派刚硬的用笔风格显得尤为强悍。所谓“归有正”,是说孔先生的用笔,终归于中正平实。他恪守中锋用笔的原则,线条刚正方拙。云水这样激荡无定的形象,用笔很容易流于柔滑靡弱,但孔先生画云水,坚持一笔一画皆出入规矩,既合乎物理,又讲究笔法,做到不质不形。他并不在一笔一画中去挥洒帅气和飘逸,而是严守先贤“近取诸质,远取诸势”的古训,笔笔中锋,宁涩勿滑,宁方勿圆,宁拙勿巧,宁迟勿速,靠千万笔刚正方拙的长短线,积聚起如飞如动排山倒海的滔天巨浪!所以,孔先生画水,远可观其势,近可观其质,势以境胜,质以笔取。如果说传统浙派一味霸悍的用笔习气曾遭人诟病,那么,孔先生是自觉地以坚守中锋用笔而超越了这一“习气”。这或许同他的家族秉持的中庸之性有某种气质上的联系吧?

  孔先生强调一个国画家的第三种能力是抽象能力,真是一语中的。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革新强调写生以来,捕捉形象的“存质”能力,已经不再是中国画家的弱项。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会走向反面,许多画家竟因此失去了抽象能力,不能从对景写生中跳脱出来,离开眼睛所见便画不成画。艺术所以能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它经过了人的头脑的抽象。所谓“胸有成竹”的“成竹”便是经过抽象之竹,“胸中丘壑”也是经过抽象的丘壑。如果不经过抽象,事实上我们画不出一朵浪花,更遑论画出气势磅礴的浙江潮!艺术抽象能力的强弱,是大师与画匠的分水岭。在孔先生笔下,千万朵浪花成了“这一朵”浪花,千万个潮头成了“这一个”潮头,一看便知是孔仲起的浪花与潮头,原因就是它们都经过了孔先生的抽象。

  孔先生说的第四种能力是平面构成的能力。应该承认,这是孔先生面对现代绘画的挑战而作出的积极回应。读孔先生的《尊受居画谈》,竟有许多言论是针对现代艺术的冲击而发的,这让我颇感意外又格外欣慰。意外的是这样一位与世无争的宽厚长者,面对现代艺术思潮竟然没有置身世外,他为此而苦恼、而焦灼、而思虑。欣慰的是,他没有简单化地对现当代艺术持排斥态度,他冷眼热肠,有取有舍,立定自我,八风吹不动天边月。在新的形势下,他倡导中国画家要树立“三个意识”(自我意识、民族意识、空间意识),其中的“空间意识”即包含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性,他用“宇宙性”这个比较含混的概念予以表达。我明白他所说的“三个意识”之间的涵盖与超越的辩证关系。画家首先要有“自我意识”,但作为中国画家,又要用“民族意识”来涵盖并超越“自我意识”,但并不能用“民族意识”来取消“自我意识”。同理,作为一个开放世界的中国画家,又不能以固守“民族意识”来拒斥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性,“空间意识”是对“民族意识”的涵盖与超越,但“空间意识”不能取代“民族意识”。他清醒地认识到,正如画家的“自我意识”无法放弃,中国画的民族主体性也是无法放弃的。所以,他很慎重地提出在现当代艺术中有选择地汲取其平面构成,来加强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画面张力。这种面对纷纭复杂的艺术思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体现出一位老艺术家的沉着笃定。

  中国山水画,是东方文化的一大载体;是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外化的形象直观;是中国人诗意哲学的笔墨表述;是中国人想象力的驰骋空间;是中国人心灵深度与广度的圭臬;是中国人和平与包容智慧的结晶。孔仲起先生曾经很幸福地说:“当一个画家的思想感情能够随着手中笔墨的走动而倾泻如流的时候,那一分自在从容的优裕的快乐,又如何不令人相信飘然物外、得意忘言的境界为不虚呢?”

  “天人同构”的中国山水画,因为有孔仲起先生这样的发扬光大者,必将永葆其雄健的生命力。   2009年元旦 

来源:美术报 责任编辑:涾喏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心胸所依 海山苍苍——观孔仲起山水画
• 杨运高山水画巡回展在山西省美术馆举办
• “山河凝心”—冯聚成山水画作品展在济南展出
• “八方山水—中国山水画家邀请巡回展”在深圳展出
• “白庚延山水画艺术研讨会”15日将举行
• 2013传承与融合—浙派山水青年画家推荐展
• 舒士俊:探究非常规视觉的山水写生
• 出于理,表于情—浅说张洪春的山水画
• 笔尖上的情绪 董子庄山水画展在汉方美术馆开幕
• 北京神韵——重大历史题材中国山水画展启幕
• 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3岁了 已成精彩艺术品牌
  • 首届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 首届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
  • 油画家沙志国的光色奏鸣曲 油画家沙志国的光色奏鸣曲
  • 中国楹联书画院天津首聘院士 中国楹联书画院天津首聘院士
  • 信王军、石磊双个展在泰达举办 信王军、石磊双个展在泰达举办
  • 天津美院国画系教师作品展 天津美院国画系教师作品展
  • 裘缉木、苏鸿升天津人美合展 裘缉木、苏鸿升天津人美合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