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反思当代文人画文脉难续 不仅仅是笔墨功夫美术批评家李小山:“新文人画”与朱新建传统文人画是否可以复兴喧嚣的结构——龙虎水彩造型背后的调侃与跃动深圳水彩画双年展巡展至宁波 展出250件作品舒卷开合任天真——读丘宁画札记南京不识字的刘奶奶6年画了五六百幅水彩画天津滨海新区许英武水彩画展在汉沽开幕旭峰水彩艺术馆16日在“水彩发展重镇”青岛开馆回忆的摇篮——观“上海篮子”特展李东海老师谈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兴趣最重要清幽空明的水墨结晶 探究王伯敏先生近年墨迹一段画论·一句话·一个数—忆父亲尤无曲水彩画在不断吸收中发展—中西画家畅聊水彩艺术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宋徽宗花鸟画的文人情趣吴山明人物画创研室:瓷都问艺范艺达(铁池)中岳嵩山山水画展将在郑州幕潇湘寒影—黄龙国画写生展在西一区艺术沙龙举行传灯十年·邹传安、曹小民师生作品学术展徐州开幕吴泽君“梦回敦煌”岩彩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展视频:程亚杰 不了解民族特色你很难成功著名书法家王承尧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张学强、李学亮工作室入住翰墨东方文化艺术中心高清图:美丽中国——天津女书画家展力作书法家叶迪生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百花迎春—肖映梅写意画展在潍坊举办高清图:泼墨庆三八,巾帼展风釆 第五届“津门女书画家佳作邀请展”举行草虫虽小 大地恩深——齐白石工笔草虫册页欣赏高清图:飞马追梦作品展在津举办 开展书画慈善助学活动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视频:2014年新春艺术界座谈会在津召开高清图:原·本无界—柏瑞当代水墨作品展在天美时代展出高清图:况瑞峰喜收新徒李继忱、夏英鹏、焦琨仪式举行高清图:天津知名女书画家参展邓颖超诞辰110周年书画展津门画马名家李澜、程希斌:马年说马

  •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公告]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展初评结果
 • [公告]“金陵文脉”国画展征稿通知
 • [公告]首届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展复评结果
 • [公告]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发布2014...
 • [公告]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作品...
 • [展览]巅峰之作——毕加索的沃拉尔版画
 • [展览]尘影无华—赵东中国画个展
 • [展览]美丽中国·当代水墨小品扇面精品展...
 • [展览]台北举行“闽台三杰书画展”
 • [展览]深圳艺术家陈湘波南通美术馆展作品
 • [讲座]第四届CAMS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
 • [讲座]问津讲坛明讲述 艺术大师阎道生
 • [讲座]著名画家李魁正先生国画艺术讲座在...
 • [讲座]艺术讲堂之域外文化与中国美术之变
 • [讲座]北京匡时举办“二王”书法研究讲座
 • [笔会]滨海高新区名家书画笔会
 • [笔会]霍春阳在家乡清苑出席交流笔会
 • [笔会]天津红桥区政协举办书画笔会
 • [拍卖]培根名画8.65亿人民币拍出世界...
 • [拍卖]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
 • [拍卖]佳士得CEO:新的拍卖行动
 • [拍卖]苏州吴门2013年秋季拍卖会
 • [拍卖]北京歌德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
 • [活动]天津第二届民企职工书画艺术展
 • [活动]山东“百馆千场讲座迎十艺”
 • [活动]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
 • [活动]2013军械库艺术周观展必备
 • [活动]站台中国跨年展“丛林II ”启动...
首页 >> 中国画 >> 正文

反思当代文人画文脉难续 不仅仅是笔墨功夫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4-03-18 15:20
    当下的文人画现状到底如何?如何看待所谓的新文人画?陈师曾先生曾提出文人画家须人品修养、学问、才情与功夫兼备。但在当下,很多画家却去掉前面几项,只注重功夫技巧,可算是本末倒置。 

    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既是文人画,也是表现文人的画作,寥寥数笔,把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度与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下的文人画,其现状到底如何?如何反思所谓的新文人画?早在1990年前后便是新文人画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刘二刚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说起当下的文人画时认为,陈师曾提出文人画是文人人品修养、学问、才情与功夫的体现,但现在很多画家却多把前面几项都去掉,只注重功夫。

    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影响深远,画中多有文人情趣,画外则流露着文人思想,苏轼曾提出“士夫画”,而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则以寥寥数笔把文人士大夫的风度与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下的文人画现状到底如何?如何反思所谓的新文人画?早在1990年前后,画家刘二刚便是新文人画运动的参与者,20多年过去了,大多的时候,刘二刚喜欢躲在南京一幢公寓的顶楼“午梦斋”,摇一把蒲扇,且文且画,且酒且读,或看看顶楼菜园的瓜豆蔬菜,自得其乐。尽管极少参与文人画的活动或展览,然而当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谈起文人画时,刘二刚却似乎收不住话题。他认为,中国画家应当就是文人,陈师曾曾提出文人画家的人品修养、学问、才情与功夫,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画家把前面几个都去掉,只注重功夫与技巧,那是本末倒置。

    过于注重技巧只是谈"花样"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以下简称“艺术评论”:陈师曾对文人画曾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起文人画,总不免想起1990年前后的新文人画运动,包括边平山、朱新建、李老十还有你都是参与比较早的,现在怎么看?

    刘二刚:说实在的,我们在1990年前后的那个“新文人画”,搞了十年后就基本上不谈了,各忙各的。我说所谓的“新文人画”也谈不上是一种流派或者运动,文人画是个人的事情,是要修炼个人的一套东西,诗书画印这一套。当然,当时大家对文人画也比较喜欢,再加上对西洋的冲击,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出来了。也就是大家一起玩玩。

    艺术评论:当时还有陈平、了庐、王孟奇等,你们就是觉得气味相投是吧?

    刘二刚:对。大家就在一起搞搞,正好因为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需要各种文化,大家就对文人画感觉比较亲切,感觉到中国传统的东西不能丢掉,但是一直到1997年,后来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新文人画十年展,当时一些学院派等的争论也有不少。

    艺术评论:从1997年到现在又过了15年了,这15年你觉得对文人画的看法有什么变化?

    刘二刚:其实这个15年当中,大家反而冷静下来了。过去大家有一种玩的性质在里面,比较粗糙一些。现在谈起文人画会谈起当初的我们,倒不是说哪些人在一起才叫做文人画,我觉得谈这些没多大意思。关键还是谈你的绘画主张到底如何——不参加展览的也可以叫做新文人画,参加展览的也未必是。像名气比较大的比如田黎明、刘进安,他们也画得很好,但是你若是把他们归到文人画中(可能欠妥)。首先什么是新文人画呢?我认为跟文人是分不开的。

    艺术评论:首先画家必须是文人,必须有传统文脉的滋养。

    刘二刚:对,在形式上还必须有基本的形式,一是宣纸,一是诗书画印。我们先把“文人画”这个词放一边,先谈中国画。中国画首先是有中国特色的,我认为的中国画首先是得有儒道释三家思想浸染的。

    艺术评论:从唐代的王维,直到苏东坡、米芾、文同包括倪瓒等元四家以及唐寅、董其昌等下来,直到陈师曾、齐白石等。

    刘二刚:对,一路下来的。思想是儒道释三家的思想。这其中主要的我认为是以虚代实。

    艺术评论:而且,隐逸的思想也比较多一些。

    刘二刚:文人画要提供思想的东西、给人想象的一种东西,特别是精神上的。这就与西方艺术有很大的差异。

    艺术评论:中国画很大一部分是在“道”之层面上,技术上当然要考虑,没有技巧当然不行,但这不是最主要的,西方艺术与我们就有很大不同。

    刘二刚:我们是虚的,西方的画比较实,而我们的画给人想象的感觉,还需要品。还有我们以静观动的方面多,形成文人画之后我认为就更加完善,更加多了。有了书法,有了题跋,再加上印,这些虚的东西,容量就更大了。本来是一张画,它则把容量拓展到了文学、哲学、思想。“五四运动”以后,对很多的传统要打倒。对文人画也想来整顿,包括对“四王”等也是,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文人画没用,陈独秀、康有为他们都谈到这一点。

    艺术评论:当时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是因为国家存亡的背景,但此一时彼一时。

    刘二刚:当时整个国家都要灭亡了,大家就要找原因,谈到绘画、书法,觉得或许这方面有问题,觉得中国书画里虚的东西太多。

    艺术评论:从魏晋到晚明这一路,其实都更注重人的品格与内心的自由,中国书画其实并不仅仅是虚的东西。

    刘二刚:当时国内的科技方面,经济与实力没有跟上,很多人就要把这种文化推倒重来,从西方去找。

    艺术评论:包括徐悲鸿后来提倡的美术教育。

    刘二刚:徐悲鸿回来后建立美院,以及提倡的一整套美术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艺术评论:《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去年刊发过一篇长文《徐悲鸿批判》,有对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肯定,也有对他美术教育体系的反思。徐悲鸿是顺应时代的,当时也需要这样的人,但到现在,有些方面还是要反思的——比如,中国美术教育是不是还要一直那样呢?

    刘二刚:徐悲鸿在当时本身的修养和才气确实是达到的。另外一个他也爱才,傅抱石、齐白石都是他(扶植的),他很爱人才。他在中央美院把齐白石请来上课,做教授。

    艺术评论:这放在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

    刘二刚:所以徐悲鸿这点我认为还是不错的。如果说徐悲鸿死得再迟一些,当然也不会改变他的这一套理论。当时还有一个陈师曾,他也死得早,如果他来当美协主席的话可能又不一样。他主张文人画,他提出文人画的几个要素:一个是要人品、修养;第二是学问;第三是才情;第四才是功夫。我们现在的绘画是怎么样的呢?把前面三个都去掉了,只有功夫。

    艺术评论:而且这种功夫是机械化、流水化的。

    刘二刚:这种功夫基本上就是所谓的技巧,现在的技巧谈不上是真正的技巧,刚才说文人画要追求真,所以谈技巧是谈花样,而“花样”自古以来都是追求的华丽等,过去是一直反对的。

    艺术评论:就像过去的汉赋一样,扬雄晚年就曾反思过于注重技巧是“雕虫小技”。

    刘二刚:过于注重技巧是旁门左道。现在缺少的是一些表达实质的东西。

    艺术评论:现在看来看去很多画家,也许画面很漂亮,他们的笔墨就是没有真气、真意,而且缺少才情……

    刘二刚:最后不知道讲些什么东西。包括电视、小品等很多方面也是。灯光、布景等等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艺术评论:这和整个社会的背景是有关系的,比如说电影,张艺谋从朴素到后来纯粹追求视觉效果,几乎没了灵魂。

    刘二刚:就像美国大片,讲到最后也就讲了一点点的东西。我认为中国画就是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的。西方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我们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艺术评论:就像“简约”、“朴淡”等关键词。

    刘二刚:这就是中国特色。

    艺术评论:中国画有几种流派,比如山水有青绿、工笔等,其实我们讲的是水墨写意这一派。

    刘二刚:可能还要多谈一点写意的问题。前段时间又起了一个新写意派,我说这是什么?写意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所有绘画中都要表达的这么一个东西。总要表达一个意思在里面。所以说对文人画的总结我觉得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精英吧。中国画在“五四”之前也没具体地谈文人画,实际上文人画就是中国画,中国画就是文人画,后来才慢慢分出水墨画等。实际上又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每个分类下面又有分支分出去了,水墨画里面又有别的分支。就好像美术家协会一样,原来并没有书法协会,也没有印章协会,现在全分出去了,而且还越来越复杂。实际上很简单的事,把画画好就行了。文人画现在有提出来,哪一个能代表文人?文人是过去的东西你还来谈?实际上说这话的人是不自信,我认为人品、学问、才情、功夫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表述了。

    艺术评论:但这几样在当下有多少画家能达到呢?

    刘二刚:现在画家把难的东西都去掉了,我认为中国画发展不能把难的都去掉,高深的、难的东西都去掉是不行的。

    艺术评论:这是魂,去掉了就是买椟还珠,对文人画而言,如果光谈技术,以至有人戏称中央美院就可以变成“中央美术技术学院”了。

    石涛画语与齐白石题画的启发

    刘二刚:过于注重技巧与老师、学校领导也有关系。现在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带到外面去写生,还有一个是在室内画,画得像就行。实际上,写生的理论,我认为石涛在《画语录》是比较完整的,其他不少是零零碎碎的。

    艺术评论:石涛的《画语录》是有体系的。

    刘二刚:他就谈了“我为山川代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但是现在很多人就强调一句“搜尽奇峰打草稿”,其实下面还有一句“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写生的出发点是什么?不仅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一个是要为山川代言,山川为你,两者结合,神遇而迹化。打草稿只是草稿而已。现在学校里面画画就是盯着某个房子某棵树画。

    艺术评论:“神遇而迹化”实际上首先要有一个人的修养,能与山川对应呼吸,也得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气场在,方可神遇而迹化。

    刘二刚:实际上这观点在唐代就提出来了,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仅是外师造化,而一定要中得心源,这很辩证、很科学的。我们也并不是反对写生,像苏东坡就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画家去写生是一种游山玩水、游记式的观察方法。

    艺术评论:还是谈石涛,有很多册页看得出是写生,逸笔草草,很率意,但十分生动,或是“得意忘形”之作,都是记行旅中的山水风景,如《江行图册》等。

    刘二刚:是的,当时他也不可能那么的具象,以前是走一通记一通。

    艺术评论:有些还是回忆,有抽象记忆的成分在里面,一些文人,比如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也画过不少沅江行记的草图,多是印象式的,也有些意思。

    刘二刚:包括素描、写生,像《韩熙载夜宴图》,画家也是偷偷地去看,晚上回来画一下。

    艺术评论:写生不等于写实,写实就落到西方文化的层面了。我们理解的师造化,更多地强调写神或写意。

    刘二刚:反观今人对画的追求往往是“得形忘意”。这都是长期以来受到的“以素描为一切造型基础”的影响。时人常会有一种错觉,误以为“逸笔草草”或是“大笔一挥”的画就是写意,甚至说是大写意,超写意。写则写矣,弄来弄去这“意”却叫人看不出,心中无意或是这“意”是虚假的、功利的,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画不能打动我们的原因。有些理论家谈什么“似与不似之间”,在什么地方都好用。

    艺术评论:这是模棱两可的话,其实本来有完整的表达,不能抽取一纸半言来理解的。

    刘二刚:还有一种是画得不怎么样的,表达不出来,然后说,看不懂是你的事。这点齐白石就比较踏实,他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文人画发展到齐白石这个阶段,我认为他就是文人画。他是从民间画家里走出来的文人画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艺术评论:实际上齐白石将文人画融入民间的清新与朴素,真的是为中国文人画开出了一个大气象。

    刘二刚:1949年以后相当长时间提倡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一直就不敢提文人画,这和当时的文艺方针有关。

    艺术评论:齐白石被授予过“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这当然也对,但回顾齐白石之所以长成为齐白石,从木匠转而学诗学印学画,实际上是经过一个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

    刘二刚:他最崇拜徐渭、八大,自称“青藤门下走狗”,有真正文人的精神在画中。所以说齐白石雅俗共赏搞得好!他把民间的审美味道融合进去了。他比吴昌硕、黄宾虹更有意思,齐白石的“趣”尤其好。

    艺术评论:这个“趣”与之前讲到的品格、才情有关系,所谓“真趣自得”,看齐白石老人的画,那种天趣,一下笔就感觉出来了,这是不一样的,与黄宾虹、吴昌硕确实是很大的区别。

    刘二刚:我早几年总结了一下这些问题,比如我,追求的就是四个字,“情、趣、简、真”。这个“真”其实画家自己心中有数,有些是为人而画的不是为己而画,比如大会堂需要你画两张画,应时的画,不是发自内心的。

    艺术评论:真意、禅意其实很多画家都会讲,似乎是一个招牌,但笔墨之间是不是真有这些,其实区别大了去了,也是能看出来的。其实那种“装”是看得出来的,是不一样的。

    刘二刚:画家自己有数。但是到底真不真,确实也是能看得出来的。还有,现在谈到“情”可能说不清,牵扯到修养的问题。

    艺术评论:情也可以理解为是才情,尤其是国画还是要讲究才情的,也是需要禀赋的。

    刘二刚:“趣”就是要有看头,画能够打动人。看到一样东西不用说,说了就没趣了。

    艺术评论:现在很多艺术虽名之为艺术,但往往缺少打动人心之处。

    刘二刚:也是一种体验。很平常的一件东西,你发现了它的趣味之后,表现出来,然后就很有趣了。

    艺术评论:你一直注重画中的趣味,提起你,很多人都想起你画中的小老头儿,当时怎么想到画这个题材的?

    刘二刚:我画人物画,先从服装研究,明代以前汉人服装一直没怎么变,宽袍大袖。我想我基本画这种了。但我又把别人画的这些简化了。然后头发也是,头上都有个结。基本上把符号就找着了。另外在具体形象上也动了一些脑筋,鼻子画得大一点,鼻子大一点比较憨厚。有的人把鼻孔也画出来了。

    艺术评论:那就小家子气了,而且不入品。

    刘二刚:我就按照这些来设计老头儿的形象。当然在画人多的时候,人少的时候就是这么个符号,人多了不能都画一样。人一多,在有一定情节的情况之下,我就把一些人眉毛浓一点,眼睛大一点、小一点,有的有皱纹有的没皱纹,有的胡子长一点,有些变化。中国画往往很注重点睛,我的山水画中只要有了几个老头,好比说观瀑图,不是纯粹的瀑布,而是人在观,就还是归到人物画里来了,尽管人物只有这么大。当然跟我的题跋也有关系,我啰哩啰嗦地又拓展开去了,人家就更加作为人物画了。

    艺术评论:那你就没有尝试过只画山水不画人物?

    刘二刚:也有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个就是山水画。齐白石的山水画不纯粹是山水,都有一些房子。他有一张山水画也是挺好玩的,题跋是“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也是幅山水,画一条船,一个小房子,打鱼的人把网收起来晒着,网干了,酒也喝过了,就洗脚上床,管它门外有斜阳。味道就出来了。

    艺术评论:比如齐白石画了一个篓子里装了螃蟹,画几个小鸡,就是简单的笔墨,再加上几句题跋,但却越看越有意思。

    刘二刚:我看了有一张画,有一个鸡笼,三只小鸡,笼子还开着。题是怎么题的呢?“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才情就出来了。这种才情就是把很平常的事情和趣味,通过题跋,一下子就把境界打开了。

    艺术评论:齐白石的题跋在近代以来确实是最有意思的。你的题跋是不是一直在学他?

    刘二刚:我只是在这方面努力做。我个人比较喜欢齐白石的,黄宾虹谈的技术性的东西比较多,都是谈笔墨,谈画的过程如何如何。齐白石谈的则是画外的东西。

    艺术评论:齐白石是“无我”。

    刘二刚:齐白石有大智慧,无为无不为,是无意当中出来的。有不少东西你看到了,他也看到了,问题就在于你没有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点很重要。有不少真正的诗人也好,文学家也好,画一张画来题,也未必题得出来。包括一些理论家,他们在自己的画上也题不好。他没有把这种“趣”点到,在画上面题字,不是说写一篇文章,而是很简练的,就这么点儿位置,还要根据画面的情况,字还要随机应变,把画外的东西题出来。题跋这个东西,实际上也是中国画的一个问题。

    艺术评论:就像刚才说的四个要素,前面三个要素的缺失导致了文人画题跋的衰落。不讲究文人的才情、品格、修养,学识没了,光讲究画画的功夫,这是技之末道。

    刘二刚:我认为就是把画当中比较难的部分去掉了。要题跋首先是要钻研几个方面,一个要练书法,字如果和画不相配,不好看,不协调,就不行。形式感也很重要,但也不能因此把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去掉。特别是一些大家,说话要谨慎,不然会误导一些人。书法解决了要去读诗词,就这么几个字意思需要浓缩、简练,然后还得懂一些哲学方面的东西。

    艺术评论:思辨性的东西。

    刘二刚:对诗词的格律也要懂一些,平平仄仄,是过去文人起码的要求。那个时候所谓的雅集都是即兴创作,你出上联我出下联,都是这样玩的。《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过去文人很注重在这方面的修养。不谈文人,就谈现在的画家在一起搞个笔会,画几张画,要在画上题些什么就难了,怎么题呢?

    艺术评论:去年与老书法家章汝奭对话时他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其实这是通的,中国书画,人品与文化修养一直都是重要的。

    刘二刚:我总认为像这些都是中国书画最起码的内容,但现在很多美术界头面人物都不提了,要我们费尽口舌地讲,这有什么用啊?

    艺术评论:但还是有用的,我觉得像中国文化正脉的东西不能被另一帮人搅了浑水。

    刘二刚:我爱齐白石的画,一半是因他的题趣。他还有一幅《雁来红》,题:“老来怕听秋声,故叶下不画蟋蟀”。我想,当时也可能有人说他这画太简单,想要求他在雁来红下再画个小虫子什么的,老先生“偷懒”自有“偷懒”的办法,他这么一题,你还有什么话说呢?这帮了他画的忙,而且合情合理,言辞老辣,说明此画无半句废话,你去接受吧。

    艺术评论:题画的关键与文化修养有关,还要与画风相符的。

    刘二刚:题画字要与画的风格相配,字写得漂亮不一定与画面协调。位置长短高下要视画面形式需要,所题内容不在于引经据典,要祢补画面语言之不足,引人发未到之想,切莫“画蛇添足”。有人为学题画,买两本《历代题画诗》来看,里面的题画可当诗读,诗意虽美,与画家本人题画还隔了一层,口气也就不同,画家自己题画,前人中妙手如唐寅、徐渭、石涛、冬心、板桥及齐白石诸家,他们的好处是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墨葡萄》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把一幅简单的墨葡萄写出了人格,写出了满腹的怒气和洒脱的精神,试想如果把这些题句都拿去呢?给人的联想就有限了。

    我们现在或许是过渡时期,但是或许会影响年轻人、下一辈。重视了诗书画,有修养才情,还有文风的问题。刚才我们谈的是一个“真”,中国本身的一个文化精神有一个大气象在里面。不然“为古而古”就没意思了。

    齐白石作品

    刘二刚作品

    艺术品位的形成与真意

    艺术评论:这就说起石涛的另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虽然“四王”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毕竟他们笔墨中还是缺少一些真意。

    刘二刚:比较起来,“四王”还是比不上石涛、八大山人的,比不上徐文长、齐白石,为什么呢?我分析这些古代文人包括现在的文人有两种,一种是生活上比较坎坷比较不顺的,在逆境中的;还有一种是比较顺的,很得意的。

    艺术评论:古人说“文章憎命达”,书画或许也有这样的道理在,要说真正让人共鸣多的或许还是心中有牢骚的人,有一种文人的风骨与真趣在里面。

    刘二刚:四王就缺少这种东西,老是“1+1=2”的东西,缺少像徐渭这种感觉。

    艺术评论:就你刚才讲的文风问题,其实牵扯到一个文人的终极话题,文人还是要有一种担当意识,对社会上假的伪的,文人是必须有态度的,有态度就有牢骚。中国文人很多归隐江湖,又不能在庙堂上说话,只能寄情笔墨聊发牢骚。

    刘二刚:就是“真”的东西。

    艺术评论:齐白石画一个不倒翁,画一个螃蟹,有了题跋就不一样了。

    刘二刚:有些不一定非得要很大的主题,画大屠杀,画抗战。一张画只要抒发了真感情,有以小见大的东西,它同样是好画。那些东西也可以画,但你必须有这种感情。中国画的范围比较大,有些宣传功能的画它也得有人画。

    艺术评论:历史上吴道子等都会为寺庙画壁画。有点像为现在的政府机构作画的意思。

    刘二刚:过去像《清明上河图》画得多好啊,把一个时代也反映出来了,又有情趣。现在我们画个大题材,往往缺少生气——我认为静下心来还是能够搞好的。有一次要画什么大屠杀什么的大题材,要画家选题材画,我就没选,没法选。

    有钱没地方用。其实没有抓住中国画真正繁荣的地方。

    艺术评论:就算是张大千这么喜欢凑热闹的人,他也没画什么重大题材的东西。艺术可以有宣传的作用,但艺术决不是宣传,而中国画的艺术是跟个人有关的。

    刘二刚:如果把中国画政治化、科学化都是不行的。画就是画,文艺就是文艺。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我认为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那段历史毕竟是那段时代。那一辈的画家,像陆俨少被打成“右派”,一直不得志。我感觉他功力特别深,但一直关在家里。

    他们在那个时代下也不简单的。有不少人都不画了,画不出来,很苦恼的情况。而我们现在国家给了那么好的氛围,画家还不潜心下来去下功夫。我当时唯一的乐趣就是除了白天画宣传画之外,晚上写书法。我知道书法对国画很重要,就每晚练,所以对书法我一直没有放手。如果过了那个年代回过头再练,就稍微迟了。实际上你刚才讲的童子功很重要。所以我要劝现在学校里的年轻人,到一定的时候再回过头,就来不及了。想画中国画,对中国传统的诗书,要么赶快具备,要么趁早不要干这行。

    艺术评论:所以说现在很多人缺少这种功夫,没有办法。

    刘二刚:对他们自己可能是种牺牲,但对我们反而是一种启发。实验水墨也好,新水墨也好,都有一种适应性在里面,对于我们倒有一些启发。毕竟有些形式是需要的。吴冠中有他有道理的一方面。毕竟画画不带有自己的符号,人家不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风格),有派系在里面。画是用艺术语言的表达,艺术语言没有掌握自己的一套特点(是不行的)。当然这种东西也不是刻意的,孔子说“从心所欲”下面还有一句“不逾矩”,“不逾矩”很重要。

    艺术评论:自由得是个相对的概念,也要有法度。

    刘二刚:“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七十岁,我认为现在二十岁也好三十岁也好都能用,特别是画画的人,搞艺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无法无天。我们在做一些尝试的时候走几步就回头看看,这样要有几个反复。

    艺术评论:自己需要不断地思考反思。

    刘二刚:有的尝试了未必成功,再尝试可能还是不成功。一生中得来几个回合才行。我最早是在镇江国画馆,后来改成国画院。之前是在美术公司做学徒,那时是14岁。那个时候因为家里面困难就当学徒,什么都画,也不辛苦,觉得总有自己的一种希望在里面。后来就调到国画馆了,我们家父亲、爷爷没一个搞艺术的,到了国画馆接触到一些老先生,讲讲诗文、碑帖。

    艺术评论:当时镇江的老先生乐图南、李宗海也都在那儿?

    刘二刚:乐图南、李宗海当时都是画馆聘请的画师,当时他们给我们讲一些要点、经验,有一些潜移默化,包括还有镇江的自然环境也是。

    艺术评论:米家山水与镇江山水就有着很大关系,和南京一样,一种南朝山水的意思。

    刘二刚:老先生们对我们年轻人也好,我们也挺尊敬老先生的,当时就给我们谈谈古人的一些东西。

    艺术评论:其实对你的艺术品位的形成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刘二刚:对,也还要加上自己的悟性。他们那时候主张书法“尊碑贬帖”,后来我一个人跑到褒斜古道,看摩崖石刻。

    艺术评论:摩崖石刻有大开大合的感觉,其中的气势与意气蛮重要的。
 
    刘二刚:我后来悟到,画画的人写摩崖书法有一个好处,我不是为了成书法家,而是为了画画。笔墨下来都是凭情绪的,因为这一种笔墨费功力。笔墨的功力怎么来呢,我想就是从碑帖里面来。帖比较轻,比较飘,不像碑吃得住墨。情绪一来,手又快,再加上童子功,把这些与碑的这种慢的功与线条的结合,再用在画里面就比较好。所以,在南京很多人主张帖学,萧娴的主张是碑,但是她对南京书法界影响不大。

    艺术评论:萧娴崇碑是受康有为影响,现在也不要贬帖,也不要贬碑,两者各有所长。

    刘二刚:碑帖结合是互补,一些东西就结合起来了。纯粹写碑容易死板。

    艺术评论:对艺术的欣赏要文化层次到了一定地步才能够欣赏,境界没到的话可能看范曾等人的画就觉得仙风道骨,这就没法说了。

    刘二刚:郑板桥有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他讲了个“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什么叫“当”?

    艺术评论:“当”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刘二刚:只要当了,哪怕就两笔,逸笔草草,味道也不一样。如果不当,画得再细也是粗的。

    艺术评论:这是辩证的。跟喝茶一样。所以中国画的高妙之处也在这里。

    刘二刚:要反映人的一种情绪和意思,要表达的品位。

    艺术评论:而且中国画不适于反映短期的急功近利的东西,而是反映一种人生长远的思想感情。

    (傅玉婷、吴怀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易安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美术批评家李小山:“新文人画”与朱新建
• 传统文人画是否可以复兴
• 孙志中:新文人画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 丹青楚韵—湖北中国画作品第一次集体进京展出
• 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初评结果
• 86岁海派画家韩敏首次举办个展:笔墨要求新求变
• “新文人画”调查报告:水墨热潮下的文人画市场
• 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艺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 工笔写意没有高低之分:收藏的关键看格调
• 陈玉圃:绘画的传统与反传统
• 让画说话,才有中国好图画
• “从容中道—梅墨生意大利佛罗伦萨作品展”开幕
• 单霁翔:书画保护令人堪忧 拟设重点科研基地
• 高居翰:写意——中国晚期绘画衰落的原因
• 陈家泠艺术初探:构建东方艺术审美新坐标
• 新文人画:两头不讨好 又很接地气
• 林逸鹏:八大山人是文人画顶峰人物
• 画家刘墨:用价格看绘画是“土豪”心态
• “丹青四梦·韩静霆文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 方勇作品亮相智慧山艺术中心 方勇作品亮相智慧山艺术中心
  • 天津女书画家展力作 天津女书画家展力作
  • 马寒松画瓷 马寒松画瓷
  • 原·本无界柏瑞当代水墨作品展 原·本无界柏瑞当代水墨作品展
  • 梦玉、伯骧“神骏迎春”画展 梦玉、伯骧“神骏迎春”画展
  • 王学仲人文教育基金成立 王学仲人文教育基金成立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