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2016中国雕塑邀请展 呈现雕塑艺术的“共生共荣”武汉首场大型户外雕塑展 作品征集全面启动姜建忠:让绘画回到绘画中去“清华力量”—清华美院跨世纪梳理展在深开幕文范:美展获奖者后续发展辩全明星阵容领衔 国际画廊返场不炒冷饭潘天寿《欲雪》亮相北京保利秋拍鸡年贺岁金条开卖 身价涨两成佛山14人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嘉德秋拍纸钞专场总成交额720.31万元走心的美术创作和研究路在何方中国嘉德2016秋拍“金银器”专场成交总额1100万元杜尚、劳森伯格和“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丁谦书法精品展将在荣宝斋书法馆开展明清流派印学术研讨会在无锡举行南京国际美展致力推动当代艺术走近大众五大名窑瓷器将现身陶瓷双年展钱晓芳一行到广州美术学院参观交流文物保护更要唤回“敬畏心”华辰2016年秋拍:古代书画亮点频出 ,影像破纪录孙岩携山水画《无·界》参展第七届天津青年美术节组图:田园诗境—侯立远的青绿山水画高清图:“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著名艺术家庄雪阳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著名艺术家庄征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组图:趣味怡情-画家孙敬山花鸟作品欣赏时光·春意-窦洪伟、窦士萍五大道系列作品欣赏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人体艺术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油画艺术组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高清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著名书法家赵寅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书法家赵寅做客天津美术网水墨澄怀-包头水墨画院中国书画名家作品欣赏著名书法家彭英科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首页 >> 雕塑 >> 正文

2016中国雕塑邀请展 呈现雕塑艺术的“共生共荣”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11-17 16:48

活动现场参展艺术家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11月14日下午,“共生共荣——2016中国雕塑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系中国国家画院于2014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审核立项资助的展览项目,呈现了101位雕塑家的113件作品。

  关于此次展览,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陈云岗在谈到时表示:“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共生共荣’,这是一个充满包容性的词语:雕塑艺术是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她与其他姊妹艺术间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各年龄段、各地区的雕塑家们在不同的时空中共同进行艺术探索,也具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不同的风格手法以及对艺术理念的差异间也同样具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所以,我们以开放的心胸,以恪守专业学理尊严的态度,呵护着这样的一种聚合。”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陈云岗在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参展艺术家与钱绍武先生合影

活动现场著名雕塑家曹春生与参展艺术家一起观看展览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位当今中国雕塑界已至耄耋之年的前辈大师,比如潘鹤先生、钱绍武先生、盛杨先生、叶毓山先生等;也有紧随其后的艺坛宿将,比如曹春生先、何鄂先生等,更有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来成长并积淀下的一批优秀的中壮年雕塑家,他们是当今中国雕塑界的核心团队与力量之所在,构成了此次邀请展的主要群体。

  著名雕塑家盛杨先生谈到此次展览时表示:“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用雕塑的本体语言来表现的展览了,好的作品应该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代社会给雕塑发挥的平台变得更多,我们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都应该更宽泛,更能体现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

展览现场观众在观展

展览现场观众在观展

  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林岗认为,此次展览有一个很好的立足点,就是如何找到自我,找到文化自信。一直以来,中国的雕塑一直延续西方的审美标准和教学体系,而我们在汉唐时期具有诗意的大美语言是完全可以跟西方的古典主义媲美的,如何能在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得到积淀,由内而外地完成中国的文化复兴,是我们所思所想的。我们要有拥有超越汉唐的雄心才能真正迎来文化的复兴。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傅中望认为展览从整体布置上非常突出每个人的个性,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雕塑发展到今天,雕塑的形式和语言、包括不同材质的表达方式在展览上都可以全面的呈现,无论是从艺术的高度和学术形上,都能代表目前中国雕塑界的整体面貌,这有全国意义上的代表性。

  下面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看看这个年龄跨度达一个世界的雕塑大展,呈现了怎样的内容。

  前辈大师

  钱绍武徐悲鸿像》

钱绍武先生作品《徐悲鸿》 铸铜 2010年

  钱绍武18岁时,对西方的文学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拿着自己画的一个初中毕业证书来报考国立美专。被当时美专的校长徐悲鸿慧眼识珠,破格录取。徐悲鸿看中了钱绍武深厚的国学功底、出众的素描基础和流畅的英文能力,并把他分到了雕塑系。

  在钱绍武心中的徐悲鸿先生不仅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家,更是一个提携后生不遗余力的慈悲长者。与常见徐悲鸿存世图像资料中孤傲肃然神情不同的是,钱绍武以心成就的“徐悲鸿立像”微笑、微躬,以温暖、坚定的目光鼓励着后来者“大踏步地走进艺术众神的殿堂”。

  此次展出的作品既是他为纪念恩师徐悲鸿先生所创作,笔触阔大沉雄,彰显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傲然风骨和社会担当,同时饱含着他对恩师的无限敬仰之情,堪称他晚年的雕塑力作。

  叶毓山 《苏辙》

叶毓山 《苏辙》 铸铜 2014年

  2014年8月8日上午,新建的眉山苏辙公园。颍滨广场上,高达4.5米的苏辙铸铜塑像安装完毕。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政的大计?还是民间疾苦的药方?鼓荡的披风、昂扬的步态、微眯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们——那应是正当盛年的苏辙,历经磨难而秀杰之气不没;那应是元祐主政的苏辙,精详吏事的他正相才初试……

  这件雕塑出自大雕大家叶毓山先生之手,他对人物形神把握非常精准,造型大气磅礴,且赋予人物丰富的情感和内涵。2014年春节期间,叶毓山先生放弃休息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阅读了大量有关苏辙的资料,突然有了灵感,从初一到初三连续三天一鼓作气完成了泥稿小样。当公园方来看作品时,他的助手讲到一件事,说是如果单从商业角度讲,苏辙塑像应该不会考虑披风设计,因为那样宽度、厚度都要增加,成本自然要增加。可这说法遭到叶先生的严厉批评:不要只是提钱,这尊雕塑是艺术,是我的得意之作。

盛杨 《赤子之心》青铜浮雕 2016年

  盛杨《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这件作品本是安放在傅雷夫妇的墓碑上的,一开始,傅雷夫妇纪念馆馆长王树华请雕塑家将墓碑设计为一个纪念碑的样式——— 用上好石料做成类似于两本书的外形,其中一本线装书表征传统文化,另一个精装本的译著,指向傅雷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这两本书都是不完整的,意味着傅雷的写作事业没有完成即早逝。而碑上则有傅雷夫妇的头部雕像。但是这个方案最后遭到傅聪的否决。

  最终放置在了博物馆里,作品中,艺术家将傅雷放置在前,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被赋予到了他的身上,他的妻子被放置在后面,因为他的妻子非常的温婉善良,照顾丈夫、抚养孩子从无怨言,艺术家想要把所有的美好都留给她。

  雕塑中坚

  吴为山《画家齐白石

吴为山《画家齐白石》青铜 2012年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中的一部分,作品大件已经屹立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罗马威尼斯宫,该作品惟妙惟肖的刻画了齐白石立于大地、手持龙头节杖的仙风道骨之神韵,恍惚于梦中、依稀于宇宙间。该组作品被西方学者评论为相互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圣像”;被东方学者称为是东西方艺术之门的两位“门神”。吴为山从塑齐白石到塑齐白石与达芬奇对话,似乎是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探索,但更是对人类艺术发展深度思考的文化艺术之为。作品中写实与写意交相呼应,线体相生,形意互动,是对古希腊、古罗马乃至文艺复兴艺术的暗暗通息,也是对东方原始意象造型的遥遥相接。

  陈云岗《白马非马•公孙龙子》

陈云岗《白马非马·公孙龙子》铸铜 2014年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白马非马•公孙龙子》这件作品便是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作品延续了陈云岗一贯的创作风格,即用中国画中“皴法”的原则,将客观事物的特色和主观意蕴的融合。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在谈到陈云岗的创作时表示:在第九届全国美展时见到了一件名为“大江东去”的雕塑,苏东坡的像。当时就令我惊讶。作者对苏轼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他不仅对“大江东去”的气势有了总体把握而且找到了特殊的雕塑语言。他已打破了“写实主义”的局限,他把动势、衣纹、波浪巧妙地融而为一,集中体现了“顺乎自然,一泻千里”的意蕴。同时也是对苏轼豪迈不羁的个性的尽情歌颂。使我惊喜的还不仅是这件作品的成功,而是看到了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摆脱了对客观事物的照抄和模仿,充分自由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他是在解释、宣扬、阐明他所体会到的妙处。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表面“反映”。因此,他用的是中国画中“皴法”的原则,而不是“三大面,五大调子”。这个“皴法”是客观事物的特色和主观意蕴的融合,是“山川即我,我即山川”,我与山川已“神遇而迹化”。我以为在当前的中国雕塑界是个大突跛。他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的确是“既是古代,又有现代感。既是具象的又有抽象因素,这是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吴冠中先生在肯定一件雕塑作品时所说的话)。我认为用来肯定云岗的雕塑才是恰当的。

  项金国《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项金国《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铜 2016年

  常书鸿作为敦煌的守护者,最感人的是他在旧中国的环境,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下,在漫长、单调、苦涩、匮乏的生活中,为保护并传播祖国的文物精华,为献身艺术的理想,那种孤军奋战,九死未悔的苦行主义精神。这种为理想的苦行精神在今天这个享乐主义时代,显得尤为可敬。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一书中,关于他孤立地、固执地主张研究所不要设在兰州而坚决设在敦煌,他发现写经的描写,坚决顶回窃取国宝者的描写,一再为研究所争取经费,为扩大敦煌的影响而奔走呼号的描写,都十分感人。当然,最有力的章节还是对那场“人生的惨败”的描写,真正写出了在大变故、大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艺术圣徒的形象。

  雕塑家项金国正是被常书鸿这些事迹和经历所感动,创作了这件作品,作品中,常书鸿的身体与背景融合在一起,就像敦煌的山石一样,挺拔的矗立在天地间,他手持拐杖,昂首挺胸,目光的坚定的看向前方,艺术家将常书鸿那种浩然正气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象群《阳光下的毛泽东》

李象群《阳光下的毛泽东》 铜 2008年

  李象群雕塑作品的选材一向注重时代感,他善于运用艺术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的人物或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既如实的记录时代特征,又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客观艺术的复原历史真象,让观赏者从中获得认知与启迪。尤其在伟人题材的创作上更体现了 “真”的原则,真诚地去创作,真实地来表现。他不仅查阅史料,更亲自下乡考察体验,使自己沉浸在所要塑造的角色中。正是有这样的忘我创作精神才使得我们能看到一个个更真实,更具个人特色,更多体现人性的伟人形象而非历史符号一样的伟人图标。在塑造《阳光下的毛泽东》他准确把握人物的神态、形体和历史背景,整体造型突出领袖的凝重,而在局部上对眼神的细节刻画透出慈祥可敬的人性情怀,眉宇的细节很生动地言明了明媚的阳光正在照耀。可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好像伟人真的在阳光下展开笑颜。李象群在创作伟人雕塑时认为,关注现实中人们如何看待人性的思维观念问题

  景育民《静观No•1》

景育民《静观No·1》不锈钢 2016年

  《静观No•1》属于景育民《静观》系列之一,在一个球形不锈钢镜面上,有小的圆形和方形的孔洞,中间有僧人坐、立。这组雕塑反射四周,闪烁斑斓,却又空无自性,如梦如幻。观众看它,它也看每个观众;离它远,观众似乎对整体更清楚,但看不清细部;离它近,看得清细部,又看不见它自身。什么是它的形?什么是它的体?什么是它的真?在这面镜子面前,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随着四周的一切而变。

  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说世间上一切事物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成,它自身是没有本性的。“静观”这组作品何尝不是如此?什么是它的实体?它并没有不变的形和相,一切都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所以,它并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和自我规定性。只是因人、因时、因地、因缘而变幻无穷。你看它时,它才是它;你不看它时,不知道它是什么。

  景育民的这些雕塑并没有要摹写的原本,它不再关注对象是否真实存在;它不再涉及某个固有的、特定的实体;它也不再顾及创作者的主观感受。 景育民的这种创作方法论接近佛教所说的“有相”,“万法为识”,所谓形象只存在于认识之中,它并无自性,它的存在只是因缘而起。这种方法暗含了对当下雕塑状态的思考,也是对雕塑如何存在的一种追问。

  吕品昌《中国写意No•36》

吕品昌《中国写意No·36》铸铜·古陶瓷 2015年

  《中国写意》系列这批作品,雕塑家吕品昌塑造的成分比较多,以高度个人化的自我形象为创作原形,从而以回望的视角呈现自已的历史与传统。

  《中国写意no36 清音》 就是这批作品的一件,作品用到的朽木,同艺术家的一次旅行有关,2011年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一处偏僻的海滩,他被堆积如山的漂积浮木惊呆了,这些浮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可能是由于在海面上漂泊的时间长,木质腐烂形成的肌理都非常的漂亮。让人爱不释手充满想象力,他卯足了劲背回来了体量还不小的一块。回来就创作了这件题为《中国写意no36 清音》的作品。

  这些年,他在思索自己的人生经历,喜欢收藏文玩、古陶瓷,这是他的生活,通过这些收藏表现中国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创作中,每一件收藏的物件,一块石头、一块朽木、一片古瓷片,都会用来阐释与自己的关联,讲述一个故事,从而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在吕品昌看来,做艺术、做雕塑其实都是在做一个人的经历和积累。

  青年一代的代表

  柳青《TO LIVE》

柳青《TO LIVE》青铜 2013年

  柳青的作品表达出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柳青重新整合了日常生活的经验,将内在于我们日常经验之中的社会的陌生化问题在作品中凸显了出来;另一方面,柳青所设计的这些群雕虽然表现的都是特定的情境,但却在这些特定情境中尽可能多地暗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那些对象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成为对于社会生活诸多问题展开思考的引子,从而使特定情境的作品成为可以浓缩为广阔社会生活情境的话语场所。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他作品主题的整体倾向,使他的雕塑作品成为一系列扎根生活、却又超越于日常生活的微缩景观。(作者 陈耀杰)

来源:雅昌艺术网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武汉首场大型户外雕塑展 作品征集全面启动
• 尹冰获日本第37届国际泷富士美术奖
• 章华:用雕塑诠释飞翔的梦
• 当代雕塑:以“生活美学”回归艺术本源
• 吴为山所作袁枚雕塑亮相“随园故址”
• 何鄂铜雕《草圣张芝》亮相2016韩中雕塑邀请展
• “立雪·破壁”李明陶瓷雕塑研讨会郑州举行
• 2016韩·中雕塑邀请展开幕 何鄂作品亮相首尔
• 颜石林:每个阶段都是在找寻自己
• 中日艺术家 在深交流雕塑艺术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