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德国曼海姆美术馆租借马奈、塞尚、梵高画作耶鲁学者解答为什么人们喜欢去美术馆看原作著名书法家张鹤年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 当代艺术为什么要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尤伦斯再出货:清盘还是护盘艺术家沈少民在798白盒子呈现7个失败的展览方案艺尚重庆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著名书法家张鹤年:一生能踏实临几本碑帖非常难得著名书法家张鹤年:书法的境界是忘我、入境、感动收藏品回购陷阱多:投资者宜擦亮眼睛著名书法家张鹤年:只有“法书家”没有“书法家”EGG画廊推出《心.物》艺术设计展著名书法家张鹤年:临帖没有原作的神采不行著名书法家张鹤年:写书法让我的心灵得到皈依安阳一男子办猪肉石展:收藏3年花费20余万元古籍善本市场前景看好 收藏首先要确定版本著名书法家张鹤年:少年时的书法学习影响我一生“作为启蒙的设计”包豪斯中国收藏在国博集中展示黄胄和他的时代大型文献展在炎黄艺术馆开幕重新包装的明清“明星艺术家” 著名书法家张鹤年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此间·梅江”当代艺术家联展在梅江国际艺术馆开幕视频:“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在天津展出高清图:“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在天津博物馆展出视频:山草情·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展亮相津门高清图:山草情·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展亮相天津人美出版社美术馆纪振民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年轻人的作品多了柴博森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好的作品源于生活孙伯涛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充满对新生活的向往姬俊尧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促进天津绘画上水平李澜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画面的现代感很震撼李毅峰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人物画成为主流杨晓阳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写意画成熟的很少贾广健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作品“津味十足”霍春阳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表现生活 技法精道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画家没文化亦能画好画吗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4-09-21 15:29

陈映欣 《印象华山之三》192cmx126cm 中国画
陈映欣 《印象华山之三》192cmx126cm 中国画
尚涛 《皓月》 68cmx136cm 中国画
尚涛 《皓月》 68cmx136cm 中国画
明 蓝瑛 《秋山渔隐图》 140cmx45cm 中国画
明 蓝瑛 《秋山渔隐图》 140cmx45cm 中国画

  读书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是多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近日,有媒体放出“狠话”:“中国画整体品格的急剧下降就与艺术家少读书、不读书有很大关联。”

  那么,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艺术家读书多、有文化是否就意味着其创作水平高呢?下面,我们就请业内人士一品“读书与创作”个中三昧。

  正

  广东画院专业画家 陈映欣——

  读书有时会扼杀

  画家的创作灵性

  艺术的提高不像获得知识那样简单,艺术创造需要灵性、悟性。阅读对发展知识、学问有用,但学问好是不是就能让画画得更好?二者并非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艺术,后面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支撑,哪怕同样作水墨画,实验水墨和传统水墨的要求就不一样,倘若画吴昌硕、齐白石那样的写意花鸟,那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不然做不到诗、书、画、印的高度融合;但另一方面,我见过一些很有天分的小孩,他一提笔,随心所欲间那些线条颇具灵性,可一旦在“有知识”的人的指引下,上培训班学素描、色彩,走上了画画这条道,往往反而破坏了他的天分,泯然众人矣。

  我想,艺术的东西不是知识性的,有时候一个人读书越多灵性反而少了。拿我正在弹的古琴来说,古琴的历史、技术经过学习你都知道,但真的要弹出你想要的那个音,并不取决于你学问的多寡,而是取决于对“音”的理解。画画更考性灵、天分,没有天分,学问再怎么了得,书读再多,也没有用。那些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要看哪些书的道理,我不以为然。悟道的路很多条,不需为做学问而做学问,我们应该容许一些画家,他可能对读书兴趣不大,但他用画笔来领悟这个世界。画面本身具有生命力,作者的情感起伏,对世界和艺术的理解就在画里面,他不是通过文字来思考,而是通过“形”来思考。他们的心灵已经与自然有了天然的感应,对这样的画家,一定要求他读很多唐诗宋词?没必要,这不是他擅长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让性灵与笔墨高度契合。

  现代水墨画家题诗、题字越来越少,是否就说明综合素养不够?我觉得,首先没有人规定中国画一定得诗书画印结合;其次,有些人在画上题写很多字,是为了表现自己有修养,懂很多东西,这是“装”,不是真的“有料”。心中若无古意,题再多的诗,画面还是躁动。一幅画若有了意境 ,不着一字,也能让人感受到。题字无可厚非,但不能以此来否定他人。

  不过, 如今的画家所处的这个时代,既幸运又令人困惑。当下人的创作,心不再专注和纯净。古代的将领,一番血腥厮杀之后回到帐营,可以拿出一把琴,月下弹奏,其身份和情感的切换、动与静的转换,如此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而我们现在,信息、爱好、价值都碎片化,该动的时候动不了,该静的时候也静不下来。现代的画家似乎被装上了链条,随着名利流转,活得不那么自由。就我个人来说,喜欢无功利的阅读,在阅读中人变得逍遥,获得心灵的安慰。但是,这样的阅读,又与画画有何关系?

  反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朱其——

  缺乏文化修养 技术再好也是二流

  美术界曾流行过“画家只管画画不用读书”的观点,尤其20世纪以来的抽象艺术、表现主义,都凭感觉处理点、线、面的关系,表达社会感受。但是真正在行业内受到肯定、在艺术史上留下地位的艺术家,肯定是学识渊博之人。

  目前艺术界出现的读书少的现象,我想也与学问最好的人不如交际能力强的人名利双收有关,我们的社会利益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没有倾向品学兼优的人。

  艺术家、画家需要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写实题材的绘画,具有情节的文学性,多看文学书籍肯定有好处;表现主义绘画、抽象艺术和观念艺术,需多看诗歌和哲学,其表现的情感也许可以更高级;水墨、书法,讲究气韵生动,需要国学、禅宗等素养,才能有书卷气且超凡脱俗。今天的阅读虽已多样化,但作为优秀的艺术家,仍需通过精英的写作来提高个人修养。如果逻辑性很强的理论著作读不下去,可以找些感性类的文学、历史来读,这样才有更大的情怀。如果连自己行业的发展史、思想史都不清楚,就不可原谅了。除了少数天才凭感觉能够画得好之外,缺乏文、史、哲的阅读,缺乏后天的修养,一味陈列视觉的技术,再好也只能归于二流。

  中华民族一直是非常重视读书的民族,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无用论”能一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某些行业内流行开来,可能与我们的激励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并没有倾向品学兼优之人有关系。民国时期,艺术家大多属于中产阶级,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因此气定神闲,大师辈出。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术界里不太读书的画家在国际和市场上都出了名;九三宋庄的画家整天喝酒、玩耍,一样出大名、赚大钱;国画界也有人靠忽悠老板名利双收。

  这些不在文化甚至技法上下太多功夫也能成功的现象,导致画家空前的自信。而放在古代甚至民国时期,艺术家画得不好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但现在,画得不好的人可以到处营销,缺乏文化荣誉感,也没有文化羞耻感,这不正是文化衰落的体现吗?

  广东画院专业画家 黄唯理——

  不提文化 中国画的路将越走越糟糕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把绘画创作分成“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这种比例分配,其用意肯定了画外的功夫和读书的作用。如果不提文化,不注重综合素养的形成,中国画的路肯定会越走越糟糕。

  美术中很多精妙的理论,如“守黑知白”、“绘事后素”都是从文学中演变而来,画家不懂文学,后劲很不足。如今的画家处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时代,虽然渠道多、信息量很大,反不如靠宅在书房里饱读诗书才能获取知识的古人读书多。有一部分画家,认为凭借感觉、才气、天赋,不需要读很多书,笔墨功夫也能做得很好,名利双收。

  读书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它是慢慢渗透于画作气息和意境之中的,因此容易被忽视。但一旦读书少却很容易体现在创作上,最明显的是题字和书法功夫,题字直白、缺少意境或者不题,都说明当代画家文化的苍白。当代中国画不缺技法和生活,唯独缺少文化和精神层面。现代画家的技法,有古代人做基础,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起点很高。比如山水画,是中国画发展得最完善的画种,技法、构图、表现方式,古人皆已探索。欲跨越古人,难度就体现在今天创作者文化和境界的深度之上。

  在宋代,绘画更强调技法和画面的营造,文化含量不高,苏轼虽提出文人画,但范围和影响不是很大,文人画到了元代更趋成熟,至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贬北扬南,文化含量高的南宗得到重视。文人画注重性灵和读书,确立了文化的作用,给予画家清晰的指引。文人画的贡献明确了画家必须要有文化才能走得更远,明确了写意精神,而写意精神正是中国画最强调的性灵之精髓与体现。如果没有文人画的兴起,中国画肯定会走向没落,工笔画、工匠式画家就会成为主流。现在很少有人提文人画,而工笔的获奖作品也多了,如果不提文化,中国画的路肯定越走越糟糕。

  我个人提倡读“无用”的书,多读文学的、文艺的、跨界的书,其实读一本画家的传记并不比读一本画论的收获少。

  中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许钦松——

  读书未必成大器 不读书只能做画匠

  就艺术而言,并非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成大器,但不读书的人绝对成不了大器。一位画家,必须具备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关注当下、走向未来。

  确实,现在社会对艺术存在一种偏见,认为文化课不好的人才去考艺考,补点课,学点素描、造型,最后还真能考上美院。这种现象让人们误认为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去画画,而画家是没有文化的群体。不过,我认为用西方美术的造型艺术概念来进行中国画的改造和教学,已经对中国画的本体语言、意象思维和精神性造成了损伤。学生以造型的观念观察世界,精神性不足也随之显露出来。事实上,中国画里有一些文化基因无法与西方造型艺术相容,这已成为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症结所在。

  新文化运动后,传统文化流失严重,传统艺术面临重大的转折,期盼着回归、复古思潮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反应,也是文化需要。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成为一个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画家来说极为关键。可以肯定地说,画家读书是基本修为,不读书只能是画匠。在中国画发展史上,艺术大师皆成长于文化名流之中。近现代也产生了不少学者型画家,即某一专业领域的学者跨界挥墨作画。

  然而,艺术创作的读书方式,不像理工科那么严谨,艺术创作的范畴需要画家根据其内在需要去读书,有所选择和偏好。有些画面需要文字,他自然会倾向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有些创作需要活跃的创意思维,那么他自然会关注当代和世界的资讯。

  需要明确的是:读书只是手段,发展和创作才是目的。读书之下的创作,最后还需归结到创造性、思想性和成果建树上。泡在书里但创意出不来的大有人在;读书越多思想越保守的大有人在;读着读着迷失方向、冷落专业的也大有人在。像著书的陈丹青已派生出“文学的陈丹青”和“画家的陈丹青”,但很多人说他的画作没有进步,严重退步了。不同于学者做学问,可以用一辈子力量,皓首穷经钻研某一个问题,画家要把握当下,不然你的成果、你的贡献在哪里?(记者 刘丽琴)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黄胄和他的时代大型文献展在炎黄艺术馆开幕
• 故宫古代女画家展揭示伦理秩序凌驾艺术价值
• 莫迪里阿尼与珍妮:年华在深秋,记忆在灵魂
• 唐风图:为诗经唐风绘制的插图
• 周建明:画家要在作品中体现画者素养
• 王萌:关注当代艺术的发生逻辑
• 走进印度绘画 走进M.F.HUSAIN笔下的"印度文明"
• 李安源:个体画家创作观念多元的陷阱
• 韩必省:笔墨当属时代 画作雅俗共赏
• 公众人物不好当 陈丹青招惹了谁
• 经济大潮中的画坛现象面面观
• 拍卖公司为什么要上市
• 大画盛行:分析画儿为什么这么大
• 当代人物画 患了审丑病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公布个人会员入会细则
• 拍卖还是最佳交易渠道吗
• 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是小众
• 书法进校园亟须克服师资短板
• 谁把当代艺术推入歧途
• 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 全国美展作品征选暨天津美展征稿 全国美展作品征选暨天津美展征稿
  • 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 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
  • 阚传好山水画作品巡展首站在津展出 阚传好山水画作品巡展首站在津展出
  •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成立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成立
  • 李澜《工笔骏马创作技法》欣赏 李澜《工笔骏马创作技法》欣赏
  • 集印为诗—书法篆刻展在津开展 集印为诗—书法篆刻展在津开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