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毕加索斗牛真迹登陆合肥大摩纸的时代书店第三届上海铜版画展亮相徐汇艺术馆大众对版画理解不足 藏家存在收藏误区丁正献百年诞辰:用刻刀记录了大时代的波澜胥广福:因人废艺不可取精彩民间艺术品神奇海外手工艺展期延长 十二届美展中国画展在等您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观后:也许有可能做得更好些半世纪风雨 于右任《望大陆》手稿首现西安“目光所及”大型展览新闻发布会在尤伦斯召开何玮明:于山间树林 凭借着天性寻求回归著名画家王印强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Lady Gaga将与众艺术家亮相巴塞尔艺博会2014英国BP肖像奖:不是绘画的胜利新未来主义建筑师——德尼·岚明作品展开幕李焱绘画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出50多幅油画"肖恩•斯库利艺术展 1964-2014"将在中国首展“零距离——王晓辉微水墨艺术展”广州开幕著名画家王印强:只有神态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著名画家王印强:一幅作品不能用色彩去替代笔墨著名画家王印强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组图:田娟佳作欣赏·金陵十二钗组图: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高清图: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高清图:第四届民博会绽放艺术之花 天津书画亮点纷呈著名画家珅源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水墨抒情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高清图:市民黄金周到西洋美术馆享受“鱼”文化李毅峰焦墨写泰山图稿欣赏飞机舷窗的惊艳—艺术家霍然高空摄影作品欣赏著名书法家张鹤年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此间·梅江”当代艺术家联展在梅江国际艺术馆开幕视频:“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在天津展出高清图:“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在天津博物馆展出视频:山草情·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展亮相津门
首页 >> 网艺掇英 >> 正文

重新包装的明清“明星艺术家”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4-09-30 11:04


深圳博物馆藏郑板桥《竹石图》,原为商承祚旧藏。

    在世人认知里,艺术家社会形象突出多显“另类”。这其中既有艺术家本人性格方面(怪癖、愤世嫉俗等)的因素,也有历经后世建构的形象塑造过程,尤其是明清艺术史上的几位明星艺术家,如唐伯虎、徐文长、郑板桥等,在后世不断流传过程中,形象已经过了重新包装。

    清代画家郑板桥写过一首诗《为观音阁旵熔上人画竹》(原注:身后之赠),诗曰:

    转眼人间变古今,同庚同志想知音,画成不负身前约,挂剑徐君墓上心。(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3年,361页)

    从诗意看,郑板桥与江苏兴化观音阁的一位和尚——旵熔上人为同龄人,在艺术追求上两人也是知音。这位好画的和尚曾请求郑板桥画竹,一段时间之后,当郑板桥应约画出和尚所要求的墨竹时,却已阴阳两隔,和尚已经去世。于是,郑板桥以类似春秋时季札挂剑的方式,在墓前把画处理掉(方式可能为焚画或供在墓前),以告慰这位艺术上的知音。

    “挂剑徐君墓上心”一句,直接运用了春秋时吴国名公子季札挂剑的典故。“季札挂剑”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司马迁《史记》,该书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记此事曰: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史记》点校修订本,第五册,中华书局,2013年,1755页)内容虽简略,然故事主干俱备。刘向《新序》卷七将其敷衍为更具戏剧性的故事: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此事因被广为传颂而成为典故,在古代诗歌中也常出现,唐代大诗人杜甫《哭李尚书(之芳)》诗的开篇就是:“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全唐诗》卷二三二,中华书局,1960年,2563页)后两句连用两个典故(季札挂剑、何必见戴),其中“欲挂留徐剑”便出典于“季札挂剑”之事。

    “季札挂剑”故事的模式,在中国古代画史的记载中也能见到。比如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一记著名画家武宗元的轶事:

    (武)宗元亦不常奋笔,虽贵人名臣日走于门,求之甚勤,未尝肯诺。京师富商高生有画癖,常刺拜于庭下,迨十余年,欲得水月观音一轴,宗元许之。又三年方成,携诣高生,生已殂矣。焚画垂泣而去。(《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448页)

    武宗元不轻易为人作画,连权贵也难求到其画。热爱绘画的富商“高生”求画《水月观音图》十余年,方得到宗元的许诺。三年后画作完成,而高生已经去世。为纪念这位朋友,武宗元将画作焚烧以为祭奠。

    武宗元的这件轶事,结构上应该是套用了“季札挂剑”的故事类型。通过武宗元的不欺心之举,来称颂他大有古风的高士品格。

    郑板桥的诗,直接承用季札挂剑的典故,虽直抒胸臆,然不免直露,感觉尚不如《圣朝名画评》叙述武宗元事用典来的含蓄。武宗元是北宋绘画名家,他的故事供当时画史选择者应不止这一个。采用这件轶事,也许是编选者觉得它更能反映画家的个人品格吧。

    古代史籍中所载的文人画家形象,以气节高尚者为多,比如明初画家王绂 “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明史》卷二八八)。这是强调高官、富商奉重金求画,画家均置之不理。和上文武宗元记载中的“虽贵人名臣日走于门,求之甚勤,未尝肯诺”意思差不多。而当画家创作激情勃发,兴致盎然之时,即便是社会下层的贩夫走卒无钱无势之人,也可能得到其作品。此类记载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致我们不得不怀疑,这可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写作套路,其目的是为了建构文人画家的清高社会形象。
    与武宗元轶事异曲同工,明人李濂《吴伟传》记明代画家吴伟在宫廷中作画的情节,可能也有其所本,故事说:

    (吴)伟有时大醉被召,蓬首垢面,曳破皂履踉跄行,中官扶掖以见。上大笑,命作《松风图》,伟跪翻墨汁,信手涂抹,而风云惨惨生屏障间,左右动色。上叹曰:“真仙人笔也”!(《嵩渚文集》卷八八)

    画家吴伟在明宪宗面前进行艺术创作时,喝得酩酊大醉,衣冠不整,连墨汁都碰翻了,却能信手涂抹,着手成春,按要求完成《松风图》,其潇洒之风度与画技之精纯可知。重点在于,吴伟并没因为在皇帝面前作画而表现得紧张失措。

    按《庄子·田子方》篇,记载一个画史(画工)的故事: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礡,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与一般画史毕恭毕敬、谨小慎微的作风不同,这个画史脱光衣服,大大咧咧地坐着,准备投入艺术创作中去。这种洒然风度得到宋元君的肯定,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画家的做派。这个“解衣般礴”的画史形象就此风行,成为不受外物干扰、放手创作的真正艺术家的形象。李濂对吴伟创作状态的描述,和这位画史何其相似!很难说没受影响。吴伟后辞去宫廷画家之职,石守谦认为,从吴伟的角度考虑,“几尽放浪的生活形态,对于需要随时待诏的北京宫廷画家来说,确实是不可能的”(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02页)。

    石守谦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吴伟是否天性如此?周晖《金陵琐事》(卷三)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繁昌徐宾兴”所作《吴小仙传》。据徐氏说他与吴伟有过多次交流,感觉吴“貌严而礼谨”,“于古今事无不知,其论人高下,无有不当。其行高,其事称,其言宏而信,其为人夷旷而高明,其古之隐君子欤?其能随世俯仰,而不屑于世者欤?其抱道自重,有所待而为者欤?今之人莫测其为也。小仙以狂名,然而言谨甚,无妄泄语。故人多不知其心之所存如何,独以书画称重于时。画亦不肯苟作,故亦不多见”(南京出版社,2007年,94页)。这样看来,吴伟又是个“抱道自重,有所待而为者”,是真正有抱负、有追求的“隐君子”,狂傲只是其外在表现,书画只是他行世的手段。若真如此,吴伟不愿以画家身份待诏宫廷可能就不全是个人性格的原因,而是关乎理想和抱负的问题了。

    还有一些关于艺术家的轶事,在古代史书中是同一事而为几人所分享,比如“三日观碑”故事,就至少涉及欧阳询和阎立本两人。《新唐书》卷一九八记欧阳询“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述欧阳询对西晋索靖书法碑的认识和学习过程。而《宣和画谱》(卷一)记阎立本观南朝张僧繇画之事:“立本尝至荆州,视(张)僧繇画,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65页)阎立本观画的记载,不见于新旧《唐书》,最早出自北宋刘餗的史料笔记《隋唐嘉话》。无论是“三日乃得去”还是“十日不能去”,这两个故事的结构如此相似,要么遵循了一定的叙述模式,要么两者之间有承袭关系。《宣和画谱》在阎立本这个故事后加了一句“是犹欧阳询之见索靖碑也”,显见已经意识到两者的相似性。阎立本和欧阳询是身兼高位的初唐名臣,并非籍籍无名之艺术家,在关于他们的记载中出现这种状况,只能说明史家对艺术的了解,本就认识不够(因古代书画家社会地位不高),有些记载可能只是取材于民间传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艺术史家恩斯特·克里斯和奥托·库尔茨(E. Kris and O. Kurz)在《艺术家的传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中讨论了西方艺术家的形象建构和塑造问题。相较于西方社会关于艺术家的神话、魔力与传说等方面,中国古代艺术家社会形象的生成,成因有同也有异,有时更为复杂。通常会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时代越往后越是如此,比如唐寅的“三笑”故事等。对早期文人画家来说,写作画史的文人士大夫一般强调画家的清高特性,其中苏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元画家自不必说,后来的明代画家境遇也差不多,观沈周、文徵明传记可知。这么做的社会效果是,当一个画家通过某些轶事获得清高或正直的社会名声后,观众对其作品自然也爱屋及乌了。如《明史》记明初画家王绂“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客以红氍毹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明史》卷二八八)。明月之夜,画家突闻箫声,遂乘兴作画,第二天又去找吹箫人赠画,这本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艺术创作与赠答的范例啊!可惜结果很败兴:吹箫者是一位商人,拿出礼物(带有花纹图案的西域产毛毯)请求这位著名画家再画一幅竹子配对。在清高的文人看来,这种行为简直是俗不可耐!王绂怒而还其礼物,并索回前画撕毁。画家的好心情全被破坏了!除去这段记载中对社会地位较低的商人的偏见之外,在一般人看来,崇高的艺术与世俗社会似乎相去甚远,伟大的艺术家几乎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但从社会分工来说,艺术品既然被创造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它本身必然带有商品属性。以上提到的几个故事中,无论是武宗元、郑板桥还是王绂,共有的前提是有人求(买)画,求画者身份两位是商人,一位是和尚,当然由于顾客的文化层次不同,结果也各有不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观念。而吴伟作品的接受群体除了当朝皇帝外,主要是“南都诸豪客”,即南京的功臣贵族子弟和官二代,这应该也是吴伟在画史中被打入另册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中国的著名文人或艺术家,其社会形象特立独行得多。《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提到了秉正、邪二气而生的一些“另类”人物:“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旛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这份名单中除了历代隐士、诗人、词家、音乐家外,书画家人数占了三分之一以上。东晋顾虎头(恺之)以三绝闻于世,宋徽宗是书画皇帝,北宋米南宫(芾)和元代倪云林(瓒)都有洁癖,性格古怪,书画作品也有鲜明特色。而明代书画家唐伯虎(寅)、祝枝山(允明)更是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形象。贾雨村所言固属“假语村言”,但在世人认知里,艺术家社会形象突出多显“另类”也是事实。这其中既有艺术家本人性格方面(怪癖、愤世嫉俗等)的因素,也有历经后世建构的形象塑造过程,包括画史的叙述模式,以及小说、戏曲、民间传说等媒介的共同形塑。当然,画史写作文本,有时也会适当吸收一些民间传说。尤其是明清艺术史上的几位明星艺术家,如唐寅(伯虎)、徐渭(文长)、郑燮(板桥)等,在后世不断流传过程中,形象已经过了重新包装。

    在篇首的诗中,郑板桥着意把自己塑造成大有古风的君子形象。而在民间传说中,郑板桥既有勤政爱民、关心民间疾苦的七品县官形象;也有爱吃狗肉,与商人斗智斗勇的清高形象;更有充满世俗气味,为了卖画而斤斤计较的“扬州八怪”之首的画家形象。1949年后更有对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的大力揄扬。这现象提醒我们,历史是复杂的,古代画家的社会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多面的。画家本人对自己的形象如何经营,不同时代的社会各群体对画家如何认知,又如何形塑?围绕着画家和作品前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画史的不同叙述模式等,都促使我们思考,史书的记载真的可靠吗?今日我们应如何重新认识画史中的画家形象?(张长虹)

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易安
>>相关新闻
• Lady Gaga将与众艺术家亮相巴塞尔艺博会
• 2014英国BP肖像奖:不是绘画的胜利
• 卢浮宫等法国三大顶级博物馆将有望全年无休开放
• 未来风向标:10位70后艺术家市场分析报
• 张光华:毛旭辉的艺术——庄严意志与日常生命
• 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 日本近代公立艺术学校女裸体模特一号诞生记
• 陈履生:当下艺术价值判断偏离艺术本体
• 陆蓉之:出色策展人须有敏锐目光和非凡才华
• 第二批国家重点美术馆评估工作即将启动
• 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展在西安开幕
• 阿布扎比卢浮宫借展数百件法国顶级艺术品展出
• 首届北京“大艺博”思考:学生作品缘何被抢购
• 3幅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作品将登纽约佳士得拍场
• 瘫痪女艺术家不放弃创作 用嘴叼画笔绘佳作
• 放大镜作画笔太阳光当颜料 另类艺术家新奇作画法
• 你今天吃药了没:达明·赫斯特新展展现药品美学
• 假新闻恶作剧“看不见的艺术”引起轩然大波
• 孙逊:不悲不喜的魔术师
• 展览已经不再重要 以“复调”之名读京
  • 全国美展作品征选暨天津美展征稿 全国美展作品征选暨天津美展征稿
  • 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 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
  • 阚传好山水画作品巡展首站在津展出 阚传好山水画作品巡展首站在津展出
  •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成立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成立
  • 李澜《工笔骏马创作技法》欣赏 李澜《工笔骏马创作技法》欣赏
  • 集印为诗—书法篆刻展在津开展 集印为诗—书法篆刻展在津开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