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新型服务兴起凸显“信息就是力量”年画收藏应注意哪些要点?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将于3月举槌梁世雄:笔墨当随时代,风格宜采众长287间顶尖艺廊云集第47届巴塞尔艺术展文奢桃源·海上雅集首届海南海岸雕塑展举办近50件馆藏级沉香精品在京亮相中国或向外资拍行发放拍卖执照一针一世界:铅笔画般的手工刺绣木刻:日本的美都被他刻画出来了汉代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在天津展出故宫里的手艺人:在给故宫文物治病的高手10位名人雕塑小样南京出炉 请你来选拍卖行分化加剧 网络竞拍引领新浪潮文化部:放宽艺术品市场准入波士顿美术馆收藏弗里达卖出的第一件作品2016年艺术品金融新玩法上线:质押+网拍乾隆年代每年进贡4千斤玉石到京城《大闹天宫》刺激日本动漫发展日本春画展:有人看到白嫩肉体有人看到黑冷幽默高清图:天津画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送文化到静海区视频:著名画家徐守渭做客天津美术网著名画家徐守渭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海河情福泽万家 天津美术家深入蓟县送文化视频:“宝地腾飞”寓发展 天津美术家走进宝坻高清图:画家李旭飞在达沃斯论坛“天津之夜”为津派书画扬威高清图:天津百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公益活动进武清高清图:书法名家再写国展作品 天津市国展获奖书家作品展在武清开幕高清图:驰雪追风新画境——李澜谈雪景鞍马题材创作高清图:天津百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活动走进东丽军粮城高清图:迎新春—书法、美术、唐卡名家联展慈善公益活动在天津美术馆举办高清图:金猴献瑞—天津书法八家楹联展亮相大雅书画院高清图:“宝地腾飞”寓发展 天津美术家走进宝坻送文化高清图:海河情福泽万家 天津美术家深入蓟县山区送文化高清图:沽上溢彩--天津市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成立暨首届作品展开幕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梁世雄:笔墨当随时代,风格宜采众长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02-03 05:02

  梁世雄,1933年生,广东南海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画系主任,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擅长中国山水画,在艺术上注重继承中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博采众长,努力探索中国画山水的时代精神,刻意求新。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其中《珠江春晓》、《云峰叠嶂映松涛》等作品分别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出版有《梁世雄画选》、《梁世雄山水画选》、《黎雄才梁世雄访日画集》等。

  谈及广东美术,梁世雄是绕不过去的名字。他师承黎雄才关山月,得岭南画派的真传;同时又受其岳父容庚先生影响,在诗书画等方面都造诣颇深。与此同时,梁世雄也是一个承前启后式的人物,他长期担任广州美院国画系主任一职,诸多广东当下颇为活跃的画家都曾受过他的影响。

  我们是在广州美院著名的33栋采访的梁世雄。这栋兴建于上世纪90年代,现在已经显得有些残败的老楼可以说是广东美院的镇院之宝,包括梁世雄潘鹤等岭南颇为重要的艺术家都住在这里,古朴宁静,与广州美院息息相关。

  像梁世雄这一辈的中国画家,甚至包括他们的前辈黎雄才关山月、潘天寿等等,在画家身份之外更有教育家的身份。他们处在一个中国画式微的时代,肩负起发展传承和教育的重任。而细数梁世雄的艺术之路,处处与他 的 教 学 研 究 息 息 相关。正是有了这几代前辈艺术家的努力,才有了今天中国画发展百花齐放的盛景。

  中南美专岁月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的书画学习是怎么开始的,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梁世雄:我出生在佛山南海的水乡,那里有河涌、池塘、古榕,是广东典型的水乡景观。当时很多画家会到那里写生,我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他们,看他们画画,很着迷。就这样我渐渐萌生了对绘画的兴趣。

  我的父母都不懂美术,走上绘画的路完全是受环境和老师的影响。读小学时,美术老师何湛机发现我喜欢绘画,于是开始对我进行特别辅导。每到周六日,我都会到他家临摹他剪自报刊的“藏画”。何老师曾师从岭南画派前辈黄少强先生,与之有很深的渊源。到中学时代,何先生依旧是我的美术老师,也更加用心培养我,他对我影响很大,使我从小就深受岭南画派的影响。

  16岁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时省艺专在光孝寺里。除了省艺专,广州当时还有一个市艺专,两个学校各有所长,省艺专的校长留学日本,所以更加推崇西洋的技法,我们当时有机会欣赏过野兽派的绘画;而市艺专则以传统为纲,当时关山月先生、黎雄才先生都在市艺专。1949年之后,省艺专和市艺专合并,成立了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可以说进入省艺专,是我绘画生涯的开始,也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

  南都:我们都知道你师从关黎,具体而言,你是如何开始跟随黎雄才关山月学习的?

  梁世雄:两个学校合并之后,关山月黎雄才等老师从市艺专过来,我从此时开始便跟随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岭南画派的老前辈学习。也正是在这些老先生的影响下,我渐渐爱上了中国画。但不久之后,由于土改需要干部,我们当时几乎都下到地方参与土改,所以我其实也没上过几天课,也就是开始接触素描、水彩,打下了一点基础。

  土改结束后,中央决定将中南五省的美术院校合并成立中南美专,定址在武汉。我随华南人民文艺学院一同去了武汉,之后在中南美专学习了三年。那个时候并没有详细的学科划分,统称为绘画系,同时学习国画和油画。

  1956年,我从中南美专毕业后,组织上原本想派我去波兰学习陶瓷工艺。但我当时已经明确自己将来要从事国画创作的决心,婉拒了这个安排。当时中国画还处于虚无主义的争论中,很多人都认为学国画是没有出路的,但我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面对中国画的这一困境,老先生们也特别的紧张。后来包括关山月、潘天寿在内的一批教授在北京开会,商讨国画教育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如果不成立国画系,将来国画就后继无人了。最终才决定在美术学院体系内成立彩墨画系——— 当时怕反对声音太大,还不敢直接叫“中国画系”。这样中南美专最终也成立了彩墨画系,由关山月任系主任,黎雄才任副主任。

  由于学校师资匮乏,我毕业之后便担任中南美专绘画系助教。从这时开始,我才正式走上了国画教学和创作之路。从中南美专到之后广州美术学院成立,我既是关老、黎老的学生,也是他们的同事,耳濡目染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南都:两位老先生对你的影响和启发最大的地方在哪里?

  梁世雄:两位老师都特别强调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我的基本功都是美院老师训练出来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两位老师也希望我们能既能有时代精神,也有个人风格,更要能青出于蓝。

  其中,黎雄才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特别强调写生。我一直都在实践他主张的毛笔写生的方法。因为用毛笔画中国山水速写,有很大的优势。线条的粗细、用墨的干湿浓淡、下笔的疏密,都是虚实变幻无穷的。而且毛笔画下去是无法改动的,所以想要画好就得观察仔细,要眼睛、脑袋、手和笔一起动。

  南都:写生的重视体现在哪里呢?

  梁世雄:那时老师们经常带着学生下乡写生,我们作为助教都得跟着去。当时我们跟黎老去乡下写生,他总是风雨不改,十分勤奋。有一次,我们一起去井冈山写生。突然天降暴雨,大家都觉得不用出去了,但是黎老一定要去,于是我便跟着去了。尽管风雨交加,但黎老依旧认真作画。每次一到什么地方,黎老总是跑得最快。有一次,关老、黎老一起去衡山写生,天都快黑了,他们还在认真创作。

  老先生们的这些影响,我现在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严格、勤奋、探索。两位老师对学生很严格,从不随便表扬学生,都是挑你的毛病。所以我也就会很严格地要求自己。我每次与关老见面,他第一件事总是会问到“最近在画什么画”或者问“有什么创作计划”类似的。所以我总是不敢偷懒,老师的话时时刻刻都鞭策着我。

  南都:具体到关山月先生,他对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他又有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呢?

  梁世雄:关老除了和黎老一样特别勤奋,同时严格地要求我们外,还特别主张我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要有门户之见。在美院学习时,但凡有外省的画家来广东,关老黎老一定会邀请对方来讲学。1959年潘天寿来美院讲学,关老亲自主持,请他专门谈谈中国画的题款问题。除此之外,唐云李可染黄胄程十发叶浅予等大画家当时都来广美讲过学,有些是特地请他们来,有些是知道他在广州就顺势邀请。当时也很随便,没有讲课费,讲完以后,请他去南园吃一顿饭,大家也乐意交流,特别开放,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所以,当时除了在彩墨画系的老师们,我们跟浙江、北京、上海的老先生都有接触。潘天寿到广州讲学时,我有幸结识了他,后来只要我去浙江就一定会去拜访他。他很有修养,口才也很好。潘先生画画很肯定、落笔很有力,爱用方笔。他说:“我比齐白石聪明,但是他比我勤奋。”潘先生有一个图章叫“懒寿”。其实他不懒,只是谦辞而已。

  除了潘先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黎老请来的卢振寰老先生。他本是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在山水画方面功力很深,传统技法很好,随时可以在课堂上画出多种传统技法来给学生看。而且他为人很随和,八十多岁的年纪,上完课从来不坐车,都是走回去的。我有时候陪他走回家,他在路上就一次次跟我讲历代传统名家的技法、南派北派的区别在哪里,对我很有启发。

  巧融南与北的艺术风格

  南都:自古以来中国画就有许多派别之分,解放以后成立国画系,潘老也在探索他们自己的风格,加入海派的风格,吴山明成为了他们新生的一代。那么在广州,黎老、关老他们有没有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尝试着走出一条广东自己的风格?

  梁世雄:当时我们在广州也在探索自己的教学体系,并吸收了很多浙江的经验,因为浙江美院比我们开始得早。浙江美院特别强调书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国画要三三制,三分之一画画、三分之一写字、三分之一读书。潘先生说,国画需要修养,书法是基础。当时我去浙江美院,他们教室里挂满书法作品,学生一大早就要开始练字。我从浙江美院学习回来后,觉得我们也要成立书法专业,招收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这是受了他们的影响。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广州美院三大美院三足鼎立。彼此之间互相吸收、互相影响,都在探索自己的路。1985年,中央文化部召开中国画教学会议,主要由三大美院轮流主持。三者相互交流很频繁。当时我想拜访谁,打个电话自报家门就可以了。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唐云先生、王个簃先生都曾经指点过我。

  南都:那你受哪一派的影响最大呢?

  梁世雄:正是由于这样广泛地跟北方画家的接触,我同其他岭南画家相比,受北方画派的影响比较大,我有机会去接触齐白石的学生、李可染师生、黄胄等,现场看他们如何作画,学习吸收他们的长处。

  1980年经黎老介绍,我去过北京藻鉴堂(即中国画研究院的前身)画了一个月的画。那里条件很好,每个人一个房间,每天都跟大家交流,也没有人干扰你的创作。当时我还有幸亲自目睹黄胄刘勃舒作画。王明明王西京当时也在藻鉴堂。在跟他们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比较注意吸收北方(画家)的用笔方式,整体气势比较强烈。总的来说,南方比较细腻,比较秀气,北方比较强烈,比较气势,所以我的画里面吸收(北方)比较多。

  容璞(梁世雄夫人):对,外界对他的风格评价叫做“巧融南与北,秀丽复雄强”。

  南都:你有一段时间是在画人物画,后来才改画山水画,是什么样的过程呢?

  梁世雄:对,我最早是画人物。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山水画是很难参加展览的,被看不起,大家都在画人物画。我毕业后,有两幅代表作,一幅是《归渔》,影响比较大。当时是在阳江海陵岛画的,我跟几个老师到阳江写生,在码头看到一个渔女,打扮很有特色,我当场给她画了一幅速写。画完以后回来继续创作,最后完成了《归渔》;当时画这幅画比较取巧,不用很多人入画,单单是渔女回来以后用小船运鱼回来的丰收景象,但又不能靠得太近,因为水很浅。这幅画的影响很大,在上海展出,作为广州美院的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我出席展览时,程十发先生见我就说,老梁你这个画得太好了,一看就是广东的姑娘。当时全国美协的副主席华君武,他看了我的作品,他也说这个好,很有广东特色。后来北京出版了全国人物画选、上海同时也出了全国人物画选集,都选用了我这幅作品。

  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花鸟画是无害无益,人物画是主要的,你若要参加展览你就要画人物画。但是后来广州美院分科成立了山水科和人物科。黎雄才先生因为我适宜画山水,就安排我去了山水科,为了教学的需要,于是我就放弃了画人物,开始完全画山水。但是学了画人物之后对我画山水很有帮助。

  南都:具体怎么讲?

  梁世雄:因为画山水的画家里大多都不擅画人。而我的山水画里,经常会画几个人物,所以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些小人物在我的画里是画眼,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他们,画就会变得很一般,整个气氛都不一样了。

  虽然我一直都是专心在山水画方面的创作,但是对小人物、小动物的训练还是抓得很紧的,这些小的东西往往是一幅画的画眼。我甚至还专门去香港看过跑马,看马是怎么跑的。观察是很重要的,观察好然后就记下来,以后凭记忆作画。云和水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画起来都是靠记忆,需要你很仔细地去观察它们的规律。

  从人物画到山水画

  南都:你好像特别注重去深入生活去观察,这对你的创作的影响有多大?

  梁世雄:对,因为关老、黎老都特别强调创作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黎老当初创作《武汉防汛图》时就曾来来回回在堤坝上观摩,当时情况非常危险,长江波涛特别汹涌,但他仍然坚持要去那里写生。受老师的影响,我也去过很多地方写生、搞创作。我有一方印,刻的是“自然为师”,就是我们要到大自然里面去,以自然为师,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

  南都:去过这么多地方,有什么经历是对你的创作有特别重大的影响的吗?

  梁世雄:我去过很多地方,在我这一辈的画家中,我应该算是去过地方最多的一个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景色,像法国和意大利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国,我很早就向往去看看,学习学习欧洲艺术大师的创作手法。

  南都:画国外的风景对你的山水画风格有影响吗?

  梁世雄:肯定是有的。我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巧去画国外的风景,然后再做一些改变和调整,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开始学美术时,就画过“大卫”、“维纳斯”的石膏雕塑。像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大师的作品,我们那个时候只能通过印刷品看到,印刷质量也不好。后来有机会去欧洲亲眼看看,肯定是要抓紧机会学习的。欧洲的风景特别多,莱茵河、威尼斯的水城啊等等一系列的。我那时候看到什么就赶紧画下来,画满了一本本速写本。回去之后再慢慢整理创作,也画了许多画,例如《夕照威尼斯》、《莱茵河畔》、《荷兰田园》等等。

  南都:异域风情的景色对你的山水画创作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梁世雄:我觉得是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感吧。之前有一次在日本做展览,有一位日本科学家评价我的画,他说“既有中国传统的笔墨工夫,又有现代感”。1992年的时候,我曾陪黎老出访日本。回来以后在广州举办了两个人的画展,当时的省长朱森林和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都来了剪彩。我参展作品有三十多幅,画的都是日本的山水,光是富士山的就有九幅。

  南都:可以算是你艺术风格上的一次突破吗?

  梁世雄:很明显的是一个新的突破,一来题材是新的;二来,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画富士山,每一幅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有一幅《富士丛林》是受黎老的启发画的,当时黎老看着富士山特别感慨,他说:“谁说青山不老,那是假的,六十年后再看,富士山也老了,树木都长大了很多。”我于是将富士山画得特别苍劲挺拔。另一幅《芙蓉峰上一轮高》则完全相反,它是完全写意的一幅。我只画了积着雪的富士山顶,还有躲在云中的月亮。全部是用淡墨,画得虚虚实实,混混沌沌,特别有意境。像这幅又不一样,这是从富士山的山麓看到的“忍野八海”,刚好樱花开,到处都是人,就不能说像前面那样画得模糊,这张就要画得饱满一些、婀娜多姿一些。

  南都:你以新疆的胡杨林为题材创作的《雄风岁月》,就无论是笔法技巧还是用墨似乎都跟以前的创作有了很大的不同?

  梁世雄:其实这张画里面也是有故事的。2003年广东文联组织采风团到新疆哈密慰问援疆干部,我知道哈密附近有原始胡杨林,去之前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去看看。一到哈密,我提出这个想法,当地干部一开始是答应,但后来又考虑到安全问题,因为那里靠近中蒙边境,属于无人区,手机都没有信号。考虑到我的年龄,他们就劝我不要去了。但是我说我这次来新疆的目的就是想去看看胡杨林,我的执着最终感动了他们,于是派了两部越野吉普车,安排六个人陪着我,浩浩荡荡地去看胡杨林。

  第一天我们在县城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就出发去了胡杨林。一路非常颠簸,也没有路,吉普车像是在海面上一样,摇摇晃晃地行驶了很久才到。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我怕出不来,就让工作人员在林外停车好分辨方位,我一个人冲进了胡杨林。当时特别激动,看到每一棵树都像雕塑一样,来不及写生,只能抓起相机就拍。天快黑了才回来,感觉没看够,很想再去一次。在我的要求下,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去了胡杨林,再去就好一点了,没有那么紧张了。镇里跟着的工作人员对我也很客气,他们说“这里从来没有画家来过,你是第一个。”他们觉得很难得,他们希望我画了这里能够把他们的地名也题上去。我答应了他们,创作这幅《雄风岁月》时,我把淖毛湖也题上去了。

  所以说搜集素材真的很不容易。一位部队作家李人毅他说,很多人画胡杨,都是写实的,画得很像。但是没有我画的这种坚毅的精神、这种笔墨的苍劲。

  南都:确实,这张作品跟我们看到的你早期的作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梁世雄:所以说怎么样摆脱老师的影响,这就是一张。他们没有看过胡杨,也没有画过。我看到了,把胡杨的精神画出来了,突破自己以往的风格。像那次从新疆回来,因为胡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太震撼了,当时特别多感悟。所以一连着创作了好多作品,像《胡杨月夜》、《大漠雄风》、《大漠金秋》等,都是表达胡杨那种顽强的生命力的。

  笔墨当随时代

  南都:不管是哪种风格,你比较多画的都是大画,为什么呢?

  梁世雄:为什么画大画呢?因为以前黎老说过,他说山水画家一定要画过几张大画。老是画小画,就像是拉小提琴,画大画,感觉就是在演奏交响乐。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老是画小画,山水画的气派就出不来。后来我到香港,拜访了赵少昂,当时他已经八十多了。我们一见如故,他对我说他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画大制作,最大的也不过六尺。我当时就说赵老你现在也可以画。他说现在不行了,八十多岁了,关起门来有两桌人吃饭,儿孙们上学的学费,全得靠卖画和教学生供应,为经济奔波,根本没有精力做大画,因为画大画最需要的就是心无旁骛。我听了之后特别有感慨,想趁自己还能画,多画一些大画。现在年纪大了画的也少了。

  南都:你的书法受容庚先生的影响很大,能否聊聊这段经历?

  梁世雄:容庚先生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我拿着画给容庚先生看,他就说了几句话,“画还可以,字写得不行”。他说,“历代大家没有一个书法写得不好的,书法写得不好成不了大家。”听完之后,我心里很不好受,我觉得这样不行,就下决心练字。我决定每天练字,当时我问他临什么好呢?他说没有规定的,你喜欢临什么就临什么,跟我们学校书法老师要求不一样,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不一样,你喜欢什么就临。后来我看到他家里面有收藏很多碑帖,我就选了一个李北海、文征明的。为什么选文征明呢?因为他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他的书法和画很协调。如果是别人的话,可能单独书法也是很好看,但有些字写上去和画面不协调。再后来还临米芾,和文征明一样,他也是又是画家又是书法家。最后就临李北海。又临碑,因为写大字,临碑才能写出大字。我下了很大决心,天天写,经过一段时间,写得手都肿了。

  容璞:后来他把临好的字帖给我爸爸看,我爸爸也没说什么,只说了一句,“这还差不多。”这已经是最好的评价了,我爸爸很严的。

  梁世雄:一开始听到会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一般人不会这样讲,但不这样子的话,或许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练字了。所以我觉得书法越写越重要,是基础。

  南都:但是我们讲到上个世纪八十年的时候,很多西方的思潮进来,很多人就在说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死了。你当时在广美担任中国画的教学,有什么感想?

  梁世雄:我没有动摇。我始终相信,民族的东西是不会灭亡的。有一次有一位外籍华人对我说,全世界走遍了,还是中国的山水美。我也去过很多国家,就在想,是不是真的中国最美呢。后来我去了欧洲,走了一些国家,法国、意大利,去了“世界公园”的瑞士。瑞士给我印象深刻,很漂亮,但它是那种人工的漂亮。回到中国想想黄山,想想西藏新疆,觉得还是中国最丰富、最漂亮。我去过很多国家搞画展,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外国人都很喜欢中国的风景。在加拿大有一个颇有身份的人看到我画的长江之后说,有机会一定要去长江看看。所以我感觉,山水画能够有这样的影响就达到我的目的了,可以宣传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南都:那你现在是怎么看待岭南画派这个概念的呢?很多老先生很不喜欢听到这个词,对他们来说,现在已经很难圈定他们的艺术成就是怎么样的了。

  梁世雄:岭南画派最早是一种思想,它开放,包容,鼓励中国画跟上时代,不能够故步自封,一定要发展。另外呢,它主张吸收外来的东西。当时去欧洲比较困难,去日本比较近,所以是间接地吸收西洋。很多前辈,文学家艺术家都去日本留学,高剑父还赞助一些学生去留学,他在海外培养了很多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一开始国画系是没有谈岭南画派的,因为它已经是个过去的事情。当时关老、黎老画的是中国画,受的是中外影响。后来有一个台湾的研究生,他的毕业论文要写的就是岭南画派,他想来我们学校采访,这才又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我们本身是没有提这个概念的,后来是省高教局提出岭南画派,要广州成立岭南画派研究室,这才开始系统研究的。

  “岭南”本身是一个自然的地域概念,不是用来人为区分派别的。岭南出来的画家画的画肯定会有地方特色,但他们也不应该局限于岭南的风光,应该多出去看看,吸收借鉴。就像岭南画派的前辈们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越有地方特色,它就越属于全国的。(颜亮)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彭锋: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博弈
• 李帆:美术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 徐悲鸿评价任伯年和张大千
• 挖掘水彩画创作的当代文化特质
• 当代艺术中传统因素的庸俗化与矫饰化
• 李帆:美术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 岭南花鸟画受宋画影响较大
• 傅军:“大同大张”戳痛了哪些人的神经?
• 杨丹清:风水画是中国诗意的存在
• 清新隽永的小诗—评顾正良花鸟册页
首届天津美协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山水画展览
  •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