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陈振濂:书法的“新时代”路径李洪波:探索纸与艺术观念的共存共生艺术品交易模式与产业生态建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学人黄宾虹:以“内美”为核心的艺术史观民间艺术独立于经典艺术的美学价值以线写形以墨立意:浅析刘建国人物画艺术高仿名画转向原创艺术 英媒:中国人品位提高“瑞禽祥花 丹青逸彩”全国工笔画名家巡展开幕当代中国地域画风代表性画家学术邀请展在京举行“解篆- 当代篆刻提名展之程风子”开幕主题性美术创作高峰大有可期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南京举办刘廷龙: 为什么要“重走新安路”名人信札手迹拍卖市场泡沫正形成首届国宝杯青少年书法临帖大赛落户苏州如何看毕加索、达利等世界大师真迹版画展2017艺术市场:叫好不叫座 仅“略有起色”周冬雨孙淳等加持《国家宝藏》守护浙博国宝美术馆对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洪喆文化书画院贺新春 墨香飘进新文化社区“中国水墨现场·天津2018”在天津美术馆开幕“2018喜迎新春-天津老窗花展”在水上公园水香洲书院开幕民建天津市委会直属工委会员活动日暨梅江书画院新春送福活动举行书画家送万“福”进万家活动走进中建三局天津湾海景文苑项目2017天津画院青创中心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画院青创美术馆开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津东书画院庆祝建院25周年万象澄明—天津市政协山水画艺术研究院迎新春名家邀请展在鸿德艺术馆开幕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首展-天津杜晓光作品欣赏“百花迎春,有‘壶’同享—肖映梅彩墨大写意画展”在北京开幕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首展-天津石增琇作品欣赏素心若雪-肖培金画集精选作品欣赏天津书画家一行走访乔迁新址的天津运河画院保定品学兼优的小画家李思瑶在津拜著名画家霍春阳为师“红色文艺轻骑兵”天津市书法家小分队走进滨海新区工农村小学送文化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陈振濂:书法的“新时代”路径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1-30 15:20

  陈振濂

    近期,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做客启功书院元白讲坛,作题为“书法‘新时代’正解”的学术讲座。陈振濂在近三个小时的讲演中提出:“展厅时代”是书法创作的当下,未来要进入“和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时代”;“学术时代”是书法理论研究的当下,未来要进入“学科时代”;“文化技能时代”是书法教育的当下,未来要进入“审美人文教育时代”。

  美术文化周刊:请谈谈为什么我们期待并需要这样一个“书法‘新时代’正解”?

  陈振濂:书法的创作及理论研究发展到今天,需要做一个有效的定位,对下一个阶段有所前瞻。回顾过去、认识当下、展望未来,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路径。

  书法有足够的资本来体现“文化自信”,因为书法是用最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的汉字作为载体。用书法体现“文化自信”,我们要在创作、理论、教育三大领域上,对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已经很清楚,而若要体现出这一目标的丰富魅力,则需要全体书法工作者共同努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需要去研究并传播这样一个力求“正解”的中国书法“新时代”。

  美术文化周刊:您如何看待过去40年书法创作的发展历程?

  陈振濂: 40年的书法创作史,经历了从“书斋时代”到“展厅时代”的过程,而之后的方向是朝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时代”发展。具体来讲,从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书法创作都在书斋里完成,可以称作“书斋时代”。那时的文化人把书法看作一种“文化技能”:读书、科举、相互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书法尤其是写字(写毛笔字)。书法的技能不需要专门学习,与生俱来。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热”兴起,书法创作进入到了第二个时代——“展厅时代”。书法作者完成作品以后,不再限于好友私下交流,而是放到公共展厅里供大众欣赏、点评。展厅文化又产生了好中选优的评奖机制,要评出优劣等级,作者之间、作品之间就会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今天看来,在肯定书法进入“展厅时代”成绩斐然的同时,当下书法作品中汉字语义表达的能力严重缺失,很多书法作品仅仅是古诗文的抄录,因此我呼吁,书法创作应该也势必要进入一个新时代,即“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时代”。

  美术文化周刊:那么,您如何客观看待竞技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陈振濂:竞争不一定是恶性的。即使如苏轼、黄庭坚、米芾在书斋中创作,也期待作品流传古今。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它也存在竞争关系;而站在整个时代的宏观视角,竞争反而是不断去探寻新目标的前进动力,它是推动书法发展的原动力。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国展”“中青展”等,每次都有全新的主题提出:或小楷、或大草、或章草、或魏晋残纸,或鼓励自作古诗文,或检查杜绝错别字……像这样有规律,且在学理支持下的积极倡导,无不成就书法史在当代的演进。

  美术文化周刊:结合您自身的创作实践,谈谈新时代的书家应该怎样去创作,同时应该具备怎样的理论研究状态?

  陈振濂:用时代的语言、以书法的形式将当下我们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是书法“新时代”的应有要求。“展厅时代”造就书家拼命去捕捉展览的视觉形式,没有书家也没有受众去关注文字内容,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我们评书法的好坏优劣,评的是什么?难道只是技巧?当代书法家的创作最后流传下来的多是古诗词,我们经历着的这个鲜活的时代记忆又在哪里?今后书法应向哪里推进?现在想来,这和多年来的评审、选拔风气是有一定关系的。

  从人文层面来讲,书家能不能写写今天?写写当下?与时代同步共振,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召唤。2009年我曾经在杭州办过一个展览叫做“大匠之门”,内容是写我与沙孟海、陆维钊、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等50位先师的交往故事,以自己直观的感受展现老先生们的言谈举止、风神容貌。这样有主题内容的展览,令观众产生精神共鸣,生发出对自己恩师的回忆,也许在这一时刻,形式和技法已不再重要。2012年开始,我着手创作一部“书法的《史记》”,从第一幅关注民生的书法创作开始直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几千幅。其他鲜活的艺术形式如美术、音乐、戏剧、舞蹈都在记录时代,书法怎能不去记录?

  美术文化周刊:我们深知:书法创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那么这40年来,书法理论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

  陈振濂:我把书法这40年的理论史轨迹总结为:从“学习时代”到“学术时代”再到“学科时代”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书法开始复苏,出现了有形的现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但都是一些涉及基础技法的入门指导性文章,这时的书法理论百废待兴,求知若渴,是一个打基础的“学习时代”。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书法理论慢慢进入专题研究、学术研究的时代,即“学术时代”。这一时期,书法理论作者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开始出现了专业的理论家。我认为,真正好的理论一定出自专业的理论家,而非出自兼事理论的实践家。实践家大多都是谈自己关心的创作、学习经验,比较感性。纯粹的理论家大部分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专家,他们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理论思辨上而不是创作经验上,这是“学术时代”理论家的特征。

  今天,书法理论研究在“学术时代”遇到一个瓶颈。一旦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去对照,理论上常常无法沟通,渠道十分不畅;学术水平的高度也不相称。因此书法理论要走向第三个时代——“学科时代”。“学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书法史、书法美学,而是以架构和次序包括古今中外,来证明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成立所必需的明确依据和可靠基础,必须把理论方方面面的可能性都估计到,最后得出一个无懈可击的结论,这就是今后书法研究“学科时代”的要求。

  美术文化周刊:您认为当下的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状况如何?书法教学存在综合类大学和美院教学两个系统的区别吗?

  陈振濂:对于初、中级书法教育,我认为在教育模式和理念上应该从现在的“写好字”(文化技能教育)时代向“学好书法”(审美人文教育)时代转变。在今后的“新时代”,我们理想中的初、中级书法教育,不应只是用传统“教写字”的刻板方式,而要用“教审美”的兴趣提升方式,让学生看到古代书法经典里浩瀚博大的美。因此,初、中级教育面对的“新时代”目标是,要把写字当作行为基础,通过写字完成对书法的审美感受。在“审美人文教育”时代,以技能为目的培养少数书法家不是终极目标,培养熟知书法经典和书法发展脉络、爱书法、懂得书法审美的追随者和传播者,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

  到目前为止,高校书法专业教育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自身努力,教育观、教学法、教师的研究贡献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听老师讲,掌握基础知识;而硕士、博士阶段,则要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这时老师的身份要从直接的指导者变成有效的被咨询者。因此,硕士、博士教育肯定不应该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延续。

  美院系统与综合类大学之间,或许客观上会有着所谓不同类型,比如艺术类院校专业重艺术创作,远远超过对学位论文的要求。而综合类大学则在技法入门阶段更加艰难,专业创作技法层面上不够优秀,但文史哲即对论文的成绩要求却越来越高。我认为,就培养学生本身的全面素养而言,没有哪个人只需要单一的专业技法,或者只需要单一的文化知识,原本就不必要给自己设定界限并划分种类,以免偏向一端。

  美术文化周刊:结合您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经验及社会工作经历,谈谈中国书法的精英文化与社会大众书法狂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陈振濂:正是这样一个书法大众文化运动热火朝天又嘈杂零乱的大时代,才更需要精英人才的参与和引领。我知道当代已经有200多所大学都设立书法专业,这本来是很好的时代现象,但并不是说,高校教育就一定是在培养文化精英,有些高校的办学水平低下,鱼龙混杂,因此,不认真警惕它的负面效应,反而更容易混淆书法艺术所急需的作为精英文化的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教育发展也呼唤一个有序的新时代。(记者  闫敏)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李洪波:探索纸与艺术观念的共存共生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 主题性美术创作高峰大有可期
• 刘廷龙: 为什么要“重走新安路”
• 美术馆对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 范景中:为什么我们需要美术史
• 新时代产生新气象 新气象催生新艺术
• 中国美术“走出去”正从容
• “简牍学”始末与“简牍书法学”
• 美术馆对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