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走出人生的光彩:李苦禅书画生活剪影顾平谈华师大美院:接续中国艺术文脉张宗宪:收藏品要真、精、新邮票上的井冈山:方寸之间的红色记忆书法“高汤” 弥久余香《国家宝藏》特展:为何入选了这9件文物国宝《丝路山水地图》是什么来路布尔勒收藏的艺术作品将亮相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美学研究者赵辉专访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第三届“新青年·当代艺术国际推广计划”再临纽约 湖北美术馆:十年研究,十年立馆晚清宫廷外交教父与洋帅之珍藏精选传世名画里的岭南风物:鲜妍天真堪入画朱中原:书坛时流不等同于书法学术视觉设计十年中,湖北美术馆的艺术历程徐龙森作品展 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开幕2018年会是中国拍卖行业的临界点吗?陕历博2018年春节观众接待工作圆满结束“一带一路”货币文化项目春节期间火热进行“书汉隶过大年”主题教育活动走进西北大学天津画院院长贾广健探望恩师孙其峰 送上戊戌新春祝福画家王悲秋节日加班加点画画忙 巨幅画作《主席与战士》主体告成文心——书法家王炳学戊戌之春条屏迎新春风得意——萧朗先生的贺岁书法2018戊戌大吉·著名画家张学强新作迎春花鸟迎春——2018戊戌狗年张志连花鸟画选狗年大利—美国大通银行刊印著名画家庞黎明水墨年历狗年大吉·恭贺新春—马瑞涛中国画作品姜维群、魏瑞江:抖起精神过好年教授访谈录——访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金鸡辞旧岁 旺狗贺新春—天津梅江书画院举行迎春团拜会“水墨抒怀——王文元水墨、书法作品展”在烟台举行和平区文联在香榭里社区举办“玉犬贺新春、泼墨送祝福”主题活动“意风情,迎新春—魏瑞江都市水墨作品展”在颐和艺述空间开幕“泽兴天下2018贺新春艺术联盟”书画作品展在融创中心举行
首页 >> 网艺缀英 >> 正文

走出人生的光彩:李苦禅书画生活剪影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2-23 16:08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9月23日至12月26日,“世纪英杰写豪情——李苦禅书画艺术展”在北京园林博物馆举行。展览原计划展出两个月,结果应观众要求又延长了一个月。

  展览期间,主办方为配合此展举办了很多活动,目的是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让观众更了解、关注和热爱中国大写意花鸟画,了解老一辈艺术家为中国写意画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而李苦禅先生之子李燕教授,多年来一直在通过苦禅先生的作品做弘扬大写意艺术的宣讲工作。他多次针对苦禅先生的画作和藏品,生动细致地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经笔者归纳,现编辑出来,以飨热爱李苦禅艺术的读者。

  奇特《祭物图》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中华民族传统中,追念先祖的美德与功绩,是传递文明的重要方式。这种追念有多种表达形式,渐成习俗,但是无论何种形式,都突出了一个“祭”字。“祭”的内涵和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写祭文是其中一种,把对逝者的情感注入文字。此种文章流传百代、至今仍不失光彩的有很多,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祭物又是一种。由于华夏大地民族众多,习俗不同,祭祀用的物品也不尽相同,比如掷粽于江祭祀屈原,又如春节时各地的祭祖仪轨等。

  “百善孝为先”。在民间,所祭之人首先是自家的祖辈,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的齐白石更是持此孝心。

  1926年,27岁的李苦禅在北京国立艺专西画系学习,拜在齐白石门下也已有三年光景。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是白天上课夜间拉洋车,挣够几天的饭钱后就到老师家中学画。时年60多岁的白石老人与这位大徒弟感情甚笃。某次,白石老人母亲的忌日快到了,白石老人便让正在灯下抻纸的苦禅画一张《祭物图》,于齐母去世之日焚化,以全祭奠之仪。

  李苦禅是鲁西聊城人氏,既有山东人的脾气秉性,更有儒家敬祖的观念。受此重任后,便仔细琢磨“给老太太送点什么好呢?”经过一番构思,他挥毫立就:一头大肥猪,一只大肥鸭。“古人供桌祭祀不也是家畜家禽吗?到那边儿也得先有吃的不是?”他想。

  白石老人看着这位憨实可亲的年轻人笔下的“祭物”甚为惊讶,又欣喜异常,提笔在画面右上题了几行字。题字的内容已从祭祀变成了对画作的评价:“龙行凤飞,生动至极,得入画家笔底,必成死气,今令苦禅画此,翻从死中生活动,非知笔知墨者不能知此言。”意思是原本生动的龙凤还会被一些人画得死气沉沉,而苦禅能“从死中生活动”,岂不是达到“气韵生动”了吗?白石老人的评价既准确又生动。画祭物是肃穆庄重的事儿,更容易画得僵死古板,但在李苦禅笔下却蕴含着生机,这种生机体现出他对所画之物平日的观察与熟悉。猪是农家寻常的黑猪,鸭是河中常见的麻鸭。他没有特意渲染悲情气氛,而是以地道的笔墨画出对生死的认识、对追念的理解。因此白石老人中肯地评价:“非知笔知墨者不能知此言。”

  美术理论家李松曾说,白石老人与苦禅先生的师生关系,是他俩“双向选择的结果”。太确切了,从画面题字中便可体味到老师对弟子的欣赏、对其笔墨的肯定和在心中的共鸣。末尾老人又题小字记述:“明日为母亲焚化冥物。”且将自己乳名“阿芝”的印章钤上。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幅画也决不是陈陈相因、“拘于古法”的画作。构图黑白布局合理、块面均衡,特别是位于画面上部四分之一处的水平横杠,将猪与鸭有力地穿插在一起,形成横纵组合,白石老人又将题字从上至下压在横杠之上,字与画的重叠,体现出一种“经营位置”的新意和魄力。这可能是由古至今最奇特的一幅《祭物图》。

  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件作品不仅未被焚化,还被白石老人亲自收藏起来。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在整理白石老人的遗物过程中,才从他的大木柜夹层里发现了它。在“焚化遥祭”与“留存传世”两个选项中,白石老人选择了后者,为我们留下了这张新颖奇特的《祭物图》和这段感人故事。

一字显师恩
一字显师恩

  《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父亲和老师是负有培养教育子女、学生的重大责任的。记得小时候,男同学爱打架,大人们就会找到打人一方的家长告状,说“管不管你们家孩子啦?”若是孩子功课没学好,旁人也会说“瞧你们老师怎么教的?”自古以来,师德就是各种文艺作品表现的主题之一,一位好的教师,更是会以高标准自律。

  李苦禅自从拜师白石老人之后,一直循着“师徒如父子”的古训,白石老人也很爱护和鼓励自己的这位高徒。苦禅先后介绍几位同辈拜师齐门,后来成为女篆刻家的刘淑度就是其中一位。她曾应嘱为鲁迅先生治印两方。

  1928年,刘淑度请苦禅二哥画一套册页。转年,她把裱好的册页拿去给二哥看,苦禅发现多裱出了一张空白页面,觉得不完美,信手补了一开纯墨的月季花,并注明“此间空白本为表工误作,全体看来,殊不完美,补此帧以充阙如。民十八年夏扶病乍起,写并记。”

  捧着这套精美的册页,刘淑度来到齐老师家,请他过目。白石老人非常认真地看了每一幅画,边看边夸,爱不释手,最后在首页题诗,给予很高的评价:“苦禅画思出人丛,淑度风流识此工。赢得三千同学辈,不闻扬子耻雕虫。”这四句诗,赞誉了苦禅的画思过人,也夸奖了淑度深谙写意艺术之聪慧,在齐门的众多学生中是如同孔子的弟子颜回一般。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这位严格的齐老师发现这张“充阙如”中,李苦禅左下方字中题的“裱”字误写成了“表”。他审视了一下画面,谨慎地依右边题了两行字:“裱字余为添上衣旁,把笔错误余亦常有之事,未足怪也。白石记。”

  本来是改个错别字的小事,白石老人却颇有兴致地把它以极简的文字记述得如此生动亲切,轻松而幽默。这位老师不但不“惰”,而且在给学生纠错之后,还分担了一部分“责任”——“把笔错误余亦常有之事”,这是一种多么坦荡的心态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广纳博收、天道酬勤……白石老人就是遵从这些古训走过来的,所以他也把这种作风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人世沧桑,五十年后的1982年,刘淑度女士委派子女又携此册造访苦禅先生。此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苦老才见到此作中自己的恩师为他纠正的错字,生出无限感慨,遂记跋文57字,永志纪念:“此册五十年前为淑度三姊所作,淑度已年逾八旬,我亦如之。白石师为题字勉励,见之如梦,想永存之,亦天趣之乐也。壬戌初春八五叟苦禅题记。”

 
 
 

  偶遇“黄山谷”

  话说六十五年前,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在朝阳门地摊经过,与小摊主讨价还价,用衣袋里仅有的两千块钱(相当于两毛钱)买了写着大字的一卷破纸。当时的他完全不知道这是谁写的,也不知道它的价值,只是因为父亲让他写“大字”,临的就是“这种纸上写的字”,出于好奇,他用吃早点的钱买了这卷破碎的纸。

  人们经常用“偶然”“巧合”来解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上面描述的情节就是儿时的李燕完成的一段“文物新生”的起始。苦禅先生小心翼翼地打开这卷字,呈现在他眼前的竟然是黄山谷的书法!“哎呀,孩子,你可收了件好东西,没白跟着我转悠!”李燕兴奋地问:“黄山谷是谁呀?他……”苦禅先生一边回答他的问题,一边认真地审视着每一个字,最后叨咕着说:“我看像是清代中期的钩填本,这也不容易呀。如果没有原件了,这就仅次真迹一等!得让齐老先生看看,这么好的摹本!”

  苦禅先生将此卷拿到白石老人家里,恭恭敬敬地请他过目。老人家大为赞叹,反复观赏,笑着说:“苦禅,卷首还没有人题,是留着给我的吧?”“是啊,不经您过目不行,您看了不题字也对不起它啊!”白石老人欣然命笔,书写下四个大篆字“山谷墨妙”,又题行书“壬辰九十二岁齐白石题”,钤印“白石”与“齐璜”。

  经过“购买鉴定、名家题字”,一件不被世人知道的传世文物就这样以新的面目再现于世了,显示出了它的珍贵价值和历史意义。

  黄山谷即黄庭坚,山谷道人为其号,宋庆历五年(1045年)出生,1105年去世。以诗名世。其诗开宗立派,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词与秦观齐名,书法亦列为唐宋八家之一。

  此卷为黄山谷所书唐代谭用之的两首律诗,原文如下:

  谁知南浦傲烟霞,白葛衣轻称帽纱。

  碧玉蜉蝣迎客酒,黄金毂辘钓鱼车。

  吟歌云鸟归樵谷,卧爱神仙入画家。

  他日凤书何处觅,武陵烟树半桃花。

  仆射陂前是传邮,去年雕鹗弄高秋。

  吟抛芍药裁诗圃,醉下茱萸饮酒楼。

  向日迥飞驹皎皎,临风谁和鹿呦呦。

  明年二月仙山下,莫遣桃花逐水流。

  山谷道人庭坚书  

  与谭用之原诗对照,前一首题目应为“贻费道人”,后一首为“秋日圃田送人随记”。稍有不同的是,《贻费道人》的首句,谭诗为“谁如南浦傲烟霞”,黄山谷书为“谁知南浦傲烟霞”,其余皆同。

  师生三人行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组流传和使用了几千年的词儿:相知、相交、知音、知己、知遇之恩、知恩图报……都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交往与感情的。它们的产生、延续和生发也是有由头、有故事的。比如,以一曲《高山流水》而成为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因三顾茅庐而结成生死之交的诸葛亮与刘玄德。这些故事被后人一再描述、演绎,逐渐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也是表达了人们对真诚的向往与追求。

  几十年来,笔者见过不少人在风风雨雨中同患难、共艰辛地走出了光彩的人生,这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三人的师友真情。

 
 

  齐白石生于同治二年,即1863年,逝于1957年,实际年龄为94周岁。李苦禅生于1899年,逝于1983年,实际年龄为84周岁。许麟庐生于1916年,逝于2011年,实际年龄为95周岁。

  如果从齐白石出生算起,至许麟庐去世,师徒三人占据了148年的时长,跨越了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这是历史上剧烈动荡的阶段,为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富戏剧性的百多年。笔者从这样的背景中提炼出这三个人交叉在一起的生活轨迹、道德标准和艺术创作风格,就会发现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所做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拍卖市场出现了一幅《白荷鱼鹰图》,是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合作的。李家后人发现后,舍不得失掉这个机会,便请企业家朋友将它拍回来,然后由李燕画画“还债”。拿到这件珍贵的作品后,李燕高兴地告诉许麟庐叔叔,谁知他叹了口气,说:“这原来都是家里存的……后来都出去了……”看着老人那副无奈的样子,李燕不想再问下去了,管他呢,反正现在又买回来了!

《白荷鱼鹰图》
《白荷鱼鹰图》

  这幅《白荷鱼鹰图》在这次展览中,首次以原件面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展览在介绍中特别突出了当年师生三人行的亲密交往和真诚友谊。这幅作品疏朗大气,有秋风徐来,水波不兴,鱼鹰闲勉,荷气清香的意境,尤其是对荷叶、荷秆的用笔用墨,潇洒爽洁,大有似动非动的瞬间感觉。石头补在荷花之后,将画面左下部连为一体,既显得有前后层次,又不散乱。这是苦禅、麟庐二人合作之精品,得到老师的首肯也是必然的。

  人们常感叹“可以同患难,难以同富贵。”他们三人始终患难与共,坦诚相待。当然,他们也始终没有达到“富贵”的地步。别看现在齐白石的画价高达数亿元,但在他生前能养家糊口就很不容易了。幸亏有许麟庐开的和平画店,在字画市场极为低迷的时期,打出“齐白石书画专卖店”的旗号,为白石老人一家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由于当时花鸟画被视为不能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画种,李苦禅便没有课教,被安排去中央美院工会卖电影票。一位教授不被安排上课是多有压力的一件事啊!苦禅先生非常苦恼。而让他欣慰的就是许麟庐的这个和平画店。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儿度过的,和平画店成为他们的精神乐园,成为他们无拘无束挥毫创作和拉胡琴唱戏的地方。

  这幅师生合作的精品即是当时的生活留痕,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表现。

  到了1966年,白石老人已去世几年。一天,烈日当头,中央美院大操场的批斗会场上,“造反派小将”们高呼着口号,手执工具砸向齐白石的雕像。此时已经被批判得焦头烂额的李苦禅猛地扑向恩师的坐像,任凭棍棒打在自己身上。站在广场上的“革命群众”目睹着声泪俱下的苦禅先生,被他的举动惊呆了……这个孤立无援的勇士不但没有保住恩师的坐像,“小将”们还让他顶着被砸烂的雕像碎片跪在了地上……

  1982年,位于紫竹院附近的齐白石墓整理重修,文化部询问齐家后人,请谁来写墓碑?当时齐良迟先生代表全家表示:“非李苦禅莫属。”苦禅先生整整写了一上午,桌上、地上铺满了他的笔迹,他经过精心挑选,恭恭敬敬地交了卷,为恩师尽了一份心。当墓碑重新立起之后,这两位弟子侧立一旁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齐白石和李苦禅这对相处长达34年的师生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楷模。老师从不吝惜对学生的鼓励,在一幅《马夫图》上,白石老人的题字颇令人感动。原文如下:

  将军行处金铺地,老夫漳河跨马来,画得龙驹千里足,寄萍堂上纸墨香。技绝盲人能识马,相轻骚客亦呼牛。誉诽由之何须虑,公论应自有千秋。(“公论”二字本作“是非”)尝见某军马夫,目瞎能摸马骨而知其良劣,世人多弗如也。吾之借山门下门客众矣,知余者惟李苦禅、罗祥止三数人耳!白石草衣齐璜四百五十甲子时意造并题记。

《马夫图》
《马夫图》

  1983年6月初,许麟庐先生正在烟台,忽闻苦禅二哥去世的消息,立即赶回北京。当他在家人的陪同下,跌跌撞撞地迈进北京医院的告别灵堂时,嚎啕大哭,“苦禅二哥……”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所有的人都掉下了眼泪。

  不久,许麟庐先生让李燕到他家去。许叔拿出一件珍藏了一辈子的画作《双鸡图》,说:“这是苦禅二哥为我的老母亲做寿画的,白石老人题的字,我觉得你存着比留在我这儿有意义。”映入李燕眼帘的是白石老人遒劲的题字:“雪个先生(八大山人)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庚寅秋九十岁白石题。”

  许麟庐先生在画的右侧题写了:“庚寅之秋,苦禅二兄为家慈所画。又经白石老师重要品题;因世谊情深,今转奉慧文仁嫂(即李苦禅之夫人),望珍重保存,以作李家传家之珍也。乙丑冬至弟许麟庐敬志于竹箫斋。”

  如果认真地研究师生三人之间的交往,无一处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他们相知、相敬、相助、相亲的故事应该是现代人学习的楷模。

《双鸡图》
《双鸡图》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张大千:一位国画大师如何追上毕加索
• 张大千: 敦煌洗礼,承传得新
• 学人黄宾虹:以“内美”为核心的艺术史观
• 张大千:一位国画大师如何追上毕加索
• 范迪安:留住生命——叶浅予速写谈片
• 陆抑非“獭祭”成大家 与潘天寿成莫逆之交
• 看张大千的集古大成与鉴定收藏
• 潘真:艺术大师刘海粟背后的女人
• 常玉:像个孤儿一样守护着安静的世界
• 张大昕与张弛:父女画家山水情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津门六家书画展在空港文化中心开幕 津门六家书画展在空港文化中心开幕
  • 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换届 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换届
  • 陆福林、张法东师生艺术展开幕 陆福林、张法东师生艺术展开幕
  • 何家英来津观看陶瓷艺术展 何家英来津观看陶瓷艺术展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