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天津美术网“教授访谈录”上线 记录天津美术70年天津青基会书画院慰问子弟兵送福送温暖公益活动“百善”小品大艺全国巡回展(河北站)开幕读好书写好字-书法家与读者在天津图书馆喜迎新春河西区文联、瑞江书画院走新春送祝福情满军营教授访谈录——访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天津美院教授于小冬:传播西藏文化的动力来自热爱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应该把西藏的美传播出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夯实基础从一点一滴做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委拉斯开兹对我影响最大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我对真实有一种敬畏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西藏的经历塑造了我迎新春·三实学堂送文化到王稳庄慰问活动举行写其形必传其神 传其神必写其心—论王爱宗的画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主席团第十三次会议召开水墨抒怀——王文元水墨、书法作品展在烟台举行 迎佳节、送春联、赠万福、进万家公益活动在津举行著名花艺师刘冬梅做客竹间书院 分享传统插花艺术意风情,迎新春—魏瑞江都市水墨作品展开幕“泽兴天下2018贺新春艺术联盟”书画作品展举行姜维群、魏瑞江:抖起精神过好年教授访谈录——访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金鸡辞旧岁 旺狗贺新春—天津梅江书画院举行迎春团拜会“水墨抒怀——王文元水墨、书法作品展”在烟台举行和平区文联在香榭里社区举办“玉犬贺新春、泼墨送祝福”主题活动“意风情,迎新春—魏瑞江都市水墨作品展”在颐和艺述空间开幕“泽兴天下2018贺新春艺术联盟”书画作品展在融创中心举行安格尔的巨匠之路—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将在天津美术馆展出聚焦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书法家走进滨海新区职工公寓写春联送祝福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天津美协艺术小分队走进西青蔡台村 挥毫泼墨迎新春2018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纸本绘画作品展在滨海新区美术馆开幕“红色文艺轻骑兵”天津书法家小分队走进航空津电送“福”迎“春”金犬纳福·中国第十一届生肖画及国画优秀作品展在津开幕养生保健专家王雷、民俗美食家姜波做客竹间书院分享“年文化”大唐风范—唐云来师生迎新春联墨展暨书春送福活动在雅闳轩举行
首页 >> 油画 >> 正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委拉斯开兹对我影响最大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2-14 14:17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于小冬,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天津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简介:于小冬,1963年生于沈阳,1984年自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1984年至1997年曾在西藏工作13年。长期从事西藏题材的写实油画创作。作品入选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先后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画刊》、《艺术家》(台湾)、《北方美术》等刊物。曾出版有《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油画艺术》、《于小冬讲触觉素描》等专著与画册。


于小冬的采风生活

    [天津美术网]:您画肖像是不是追求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那样的效果,画的教皇比生活中的教皇还真实。

    [于小冬]:对,我非常喜欢委拉斯开兹,对我影响最大的画家还是委拉斯开兹,正好您谈到他。就是有时候我在想我有什么愿望和理想,要成为怎样一个画家,首先我想到的就是委拉斯开兹,第二个想到的就是维米尔。那么委拉斯开兹他有一个悲悯之心,比如他画的那个不仅仅是教皇的形象,教皇的那个内心世界的复杂,包括权力欲什么都能在他的肖像画当中很深刻地表现出来,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还包括他画的一些侏儒,一些被王公贵族们玩弄的一些人,他画出了他们的尊严,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有一个很伟大的情怀。所以,后来我就想这个好的肖像画家毕竟是一个善良的人,因此肖像画是属于善良画家的题材。如果没有关爱,没有一个充满感情的这个画笔的话,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肖像画家,解读本身,倾听本身、也包括观察本身都是有情感投射的,画家不可能用一个冷静的,一个纯粹冷酷的,这样的一双眼睛去观察对象。

    [天津美术网]:通过委拉斯开兹这个作者我想到您在绘画上有种观点叫无限接近大师,这实际是在艺术实践中提出的理念,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无限接近大师的理念?你内心肯定有自己的思考吧。

    [于小冬]:是这样,因为中国人学油画应该说时间不长,真正主动地去学油画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油画其实来到中国的时间很长,应该从明末就开始了,很多传教士就已经把油画带到中国了。从明代一直到清代都有中国人这种替欧洲人专门制作的一些外销画,特别是康雍乾这几代,就是中国的国力很强盛,影响力很大,特别18世纪对那个欧洲宫廷的影响都很大。他们用中国瓷器甚至有一个屋子需要东方情调,需要是中国的装饰物来完成的,那这些墙上的画啊,包括那个一些柜子家具什么的往往是让中国工匠做的。那中国工匠一般都是沿海的,特别是广东这一带的画家为主,可是他们局限在这个区域,只有在这个区域完成了这批作品,持续了有那么近百年的时间,我觉得这个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很好地向大师去学,那这些人他们用的工具材料都是很正确很严格的,但画出的东西不是大师的气派。他们的画还是用西方的材料表现东方的情趣,并且学的也不是大师,可能有一些师傅,也许是西方的传教士,也许是西方的工头教他们的,确实也留下了照片,有梳辫子的人在那画画,拿着画笔,姿势全对工具全对,比我们现在还正确,因为它真是从西方直接搬过来的。但是学大师的这个历程是比较短的,我觉得西方艺术,特别是油画的标准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直到今天都是历代大师建立了这样一个油画的高度和标准。那么什么样是好的画,我们就应该向最好的学,我说的所谓无限接近,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要补上这一课。这个工作需几代人做完,不一定是一个人,也许是几个人,有人做就是有意义的。我觉得像欧洲17世纪的大师,这些人他们创造了一个油画的巅峰时代,那这个巅峰时代的这个高度,中国人实际上没有达到,没有做到,那需要有人去做,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我可能做不成,到现在可能还没看到有什么要做成的样子,但是我要努力这么去做,我觉得它是有价值的。也有很多人跟我讨论,他们说你这个学大师不怕丢掉你自己吗?你的个性怎么表现。其实我觉得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做这件事,作为一个中国人体会这件事,作为一个中国人去学习这件事,无论怎么样里边有很多很多的我们东方人的理解,或者叫误读,我觉得这部分是极为珍贵的。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干杯西藏》
于小冬作品:《干杯西藏》

于小冬作品:《阿依莎汗的家人》
于小冬作品:《阿依莎汗的家人》

于小冬作品:《考前班》
于小冬作品:《考前班》

于小冬作品:《新疆来客》
于小冬作品:《新疆来客》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一家人》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转经道之红》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天津美术网]: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大势所趋,谁也阻止不了,尤其在现在这种时空环境下,交通工具和资讯工具都非常发达,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是必然的趋势,就是在中西文化融合碰撞当中,哪些元素是相通的,哪些元素又需要拉开距离?

    [于小冬]:刚才我看到这个问题,觉得非常好,我也非常关心这件事,因为我个人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体会。我原来是学国画的,我不是学油画出身,我那个用线的方式画素描,接受的是白描那样的基础训练,也是这个原因吧!我觉得我学文艺复兴古典大师反而方便了,他们就用线来画素描的,他们用线来作为造型基础,然后调子是逐渐发展出来,特别是到19世纪才是以调子为主的这样的塑造方式。如果学古典大师的话,学源头的话,还真要从线开始才是正确的。如果上来就是19世纪,那么我们学的只是片段,比如上世纪50年代我们学俄罗斯的就是片段。如果把这个往前追的话,应该学原理,我觉得学原理才能把一件事学通学懂。我总觉得这个文化的学习很像走迷宫,如果你只看到一个点是走不出来的,那必须从宏观上去把握,那是入口还是出口,经历过哪些阶段把它全弄明白了,这个源流就弄通了,反正我是这么学的。我自己自学油画就是从线描的素描开始,然后逐渐发展成多层画法,提白罩染,最后逐渐变成直接画法,然后到印象派,等于很粗略或者是很不成功的走了一遍。但这个对我的成长是非常不一样的,我觉得我的油画这么学是对的,我自己有底气,也敢把这个教给学生。因为,这个整个的过程我了解,觉得从工具、技法和材料大师们也各自有自己的一种方式。这不光是审美的变化,不光是造型概念的变化,还包括工具、材料、观察方法和作画程序都是有变化的,各个时间段那个欧洲大师是有变化的。我用这种方式去学习才是能够学到位的,我认为线条这是东西方能够相通的地方。再比如说到印象派阶段,我看莫奈的作品,《睡莲》这幅作品,里面非常多的类似于黄宾虹那样的一个山水画皴法的那样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只要画到一定境界,画到一定的年岁,手腕的力量在哪,肌肉的用力在哪,这个笔上的力量就能表现出来,这样的例子挺多的。我觉得甚至学鲁本斯的素描,我也能看到很多类似于咱们骨法用笔那样的东西,用笔的一些精妙,提按顿挫,起承转合全有。中国画如果往前追的话道理是一样的,在南宋以前,北宋的山水可能就是比较有共性,比如说《雪景寒林图》就在我们天津博物馆,如果我把雪的那种感觉理解成顶光也可以,塑造出来的是一个空间,也是一个立体的关系。再比如说看徐熙的《雪竹图》,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这里边都可以看到类似早期文艺复兴大师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在那个《雪竹图》里头我就看到古人是如何格物致知的。每个叶子什么样,怎么生长的,小竹叶、小竹竿如何连接的,对这些细节的处理,我觉得东西方艺术家都有相似的地方。咱们的古人和跟西方的古人有很多地方相似,那后来当然越走越不一样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就发展出来了。我觉得更大的不同应该是很明显的,比如说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是很发达的,最后有哲学,有科学,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中国可能是更诗意的,更感性的,是东方人的特点。我想这部分我们了解是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去发扬光大这个事情,我更倾向于让它自然生长,自然长成这个样子,而不是说我们改造油画变成什么民族画派才好。我们没必要那么着急,这不是一个着急的事,你比如说我没有去想油画民族化这个问题,但是我的画一看就是中国人画的,哪怕你再像委拉斯开兹,再学鲁本斯,一看还是中国人的画。所以,我就特别踏实,中国特色不会丢掉,只要我还说中国话,还是中国人的情感,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或者说它不是一个真的问题。

    [天津美术网]:这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的绘画的那种差异。

    [于小冬]:是啊!文化差异可能更多的还是文化和心理之间的互相作用,这个才是最根本的。我觉得这一点是不会有偏离的,关于油画民族化,比如说老先生他们也有这样的努力,我觉得也有价值和有意义。但我没有做这样的努力,然而不排除有一天我开始画的越来越像国画,这有可能,不过,今天我不好预测以后会怎么样。目前我要做的事还是把该学的,把西方人已经掌握的那个高度学到手,达到那个高度,那么总要有一代人去做。我先努力做这个事,如果这件事觉得基本接近完成的话,改一改路子也有可能。但生命不知道有多长,这不好说,以后还能有多少精力能做这个事,毕竟都50多岁了。

    (特邀主持人:路洪明,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副编审,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水高研班导师,天津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学术部主任。)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来源:天津美术网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天津美术网“教授访谈录”上线 记录天津美术70年
• 教授访谈录——访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
• 天津美院教授于小冬:传播西藏文化的动力来自热爱
•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应该把西藏的美传播出去
•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夯实基础从一点一滴做起
•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我对真实有一种敬畏
•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西藏的经历塑造了我
• 油画家于小冬做客竹间书院 分享古格壁画艺术
• 油画家于小冬做客竹间书院 分享藏传佛教壁画艺术
• 对话魏碑:王树秋开启一个魏碑新时代
• 王树秋:霍扬碑反映出书写者散逸超脱的自然状态
• 王树秋:互有关联上下呼应是写魏碑非常重要的地方
• 王树秋:魏碑是多民族文化共同浸润形成的时代风格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