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组图:天津师大陈元龙教授捐赠新出版的师生作品集知名钟表收藏家冀清明 座座时钟记录流金岁月八音盒座钟:时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冀清明的钟表藏品:镇店之宝是这样淘来的 诗人汪国真和画家程亚杰的奇妙邂逅惠风书画研究会中环大会堂举办作品展初中海:焦墨山水书法课题研修班见面会徐虹在艺术讲堂主讲"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上半年中国传统艺术品回报率优于标普500美国旧金山画廊区南向转移:意图逃离市中心买家990万拍下唐伯虎画作 交20万保证金后蹊跷消失津门书画家赴台观光交流 谱写两岸文化交流佳话专访姜金军: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实践与绘画定位贾韧 ( 津铸 ):《拜谒炎帝与精卫》 孙化良:水墨成为生命之“道”黄鼎:书画鉴定中的“造型依据”“吴悦石书画展”在合肥市亚明艺术馆举行李宝荀个展法国开幕 黯然的灰色审视如何生活盘点书画大师的化妆术:黄袍加身论官起价蒋奇谷:与埃尔金斯关于水墨画的对话高清图:铸造时代经典—记赵俊山创作巨幅城市山水画高清图:《陈元龙教授师生作品集》捐赠仪式在天津师大举行读其人 读其画 读其书——书画家阎尔新作品赏析高清图:饮水思源·纪念引滦入津30周年百名书画家作品展开幕高清图:纪念龚望先生诞辰百年书画展在圣和轩书画园举行高清图:杜明岑从艺60年 二宫师友重相聚高清图:“津门画语”津门书画院扇面作品展开幕高清图:纪念张世范先生逝世周年艺术研讨会在津举行对大自然的热情讴歌—何家英工笔人体画赏析高清图:天津登瀛楼饭庄举办百年庆典及个性化纪念邮票首发式郭鸿春高清图:京津当代国画名家艺术精品亮相天津致园美术馆王印强人物画:用传统笔墨精神渲染时代气息高清图:“众美城”杯滨海新区首届职工书画大赛巡展启动著名画家陈钢先生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公告]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展复评结果
 • [公告]“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初评...
 • [公告]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复评结...
 • [公告]人文正脉——《王伯敏画集》征稿公...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展览]马泉从艺60周年书画展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讲座]问津讲坛明讲述 艺术大师阎道生
 • [讲座]著名画家李魁正先生国画艺术讲座在...
 • [讲座]艺术讲堂之域外文化与中国美术之变
 • [讲座]北京匡时举办“二王”书法研究讲座
 • [笔会]滨海高新区名家书画笔会
 • [笔会]霍春阳在家乡清苑出席交流笔会
 • [笔会]天津红桥区政协举办书画笔会
 • [拍卖]过云楼藏画亮相南京:7月20日举...
 • [拍卖]唐代名画在法国375万欧元成交
 • [拍卖]齐白石《墨蟹图》亮相九歌春拍
 • [拍卖]李可染精品亮相崇正春拍
 • [拍卖]唐寅书画拍出超7千万 刷新其作品...
 • [活动]天津第二届民企职工书画艺术展
 • [活动]山东“百馆千场讲座迎十艺”
 • [活动]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
 • [活动]2013军械库艺术周观展必备
 • [活动]站台中国跨年展“丛林II ”启动...
首页 >> 书法 >> 正文

铜印乃石印之祖—记津门铜艺第一人王少杰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3-08-10 23:04

王少杰 津门铜艺第一人
 津门铜艺第一人王少杰

    王少杰,天津市南开区政协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十佳青年书法家、天津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北京荣宝斋特约篆刻家。其篆刻技艺师从津门耄耋蓝云先生,自成格调。以其刻铜绝艺,独步印坛。曾应邀为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治铜玺,为范曾、刘炳森、王学仲、孙其峰、何家英等书画大师治印。书法曾问艺龚望、余明善二位先  


    现代社会,懂得篆刻皮毛的人不少,能刻出好印来的篆刻家也越来越多,很多篆刻家纷纷转而在其他印玺材质上下功夫,各种各样的石头都要尝试,进而开始选用适合篆刻的人工金属……然而惟有铜印却涉猎者寥寥。为何这种古法经典无法在现代社会复苏呢?

    王少杰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尝试者,由他创作的铜印、铜“文房”(刻铜文房用品)不仅备受当代文人墨客推崇,更飘洋过海,成为希拉克、李明博等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珍贵藏品。

    铜印乃石印之祖

    王少杰介绍说,“篆刻”这个词,大约是在清代才正式定名的。而明清两代,石材才逐渐在篆刻界“一统天下”。清人所著《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中写道:“[文彭、文嘉]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文彭,就是“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儿子,正是他偶然发现“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大力倡导才让石材得以广泛的应用。此后,篆刻艺术流派纷呈,发展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石头的质地更柔软,适合文人进行艺术创作。而且刻石中总会有惊喜,有些无意之举反而能创作出形态自然、刀锋犀利的作品。但事实上,在篆刻工艺兴起之初,篆刻家手中的材质并不是石头。”

    篆刻艺术延续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历经了十余个朝代。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是篆刻艺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用料主要为玉石、金和铜,而在传世数量上又以铜印为主。“刻印的方式,其实也和书画一样,都是从临摹古人开始的。想学刻印,也要模仿历代的印章。俗话说:印宗秦汉。秦玺汉印就是篆刻家的基本功,而秦玺汉印大多都是古朴浑厚、端庄平直的青铜印。”王少杰介绍说,从历史变迁来看,铜印是石印之祖。刻铜印比刻石印难度更大,因此初学者一般不会问津,王少杰自己也是经历了18年的石印篆刻经历之后,在1998年才开始尝试创作铜印。

刻铜,即直接操刀在非铸造铜器的平面镌刻之工艺。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刻铜艺人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借以再现书画神韵。
刻铜,即直接操刀在非铸造铜器的平面镌刻之工艺。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刻铜艺人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借以再现书画神韵。 

    铜质紧密讲“规矩”

    在王少杰看来,学习铜印篆刻的经历固然辛苦波折,但是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感受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当自己潜心琢磨、反复研习的刻铜技巧炉火纯青之时,再回头看石印的篆刻,反而觉得更加简单了。

    “刻石头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石材自然剥落等最初意想不到的、不是设计之中的效果。这就会导致最终成形的印章呈现一种自然的纹理,也是一种备受文人雅士推崇的审美体验。然而刻铜的经历就完全不同了,你必须要提前计划得当,按照自己的设想,准确找到相应的位置,循规蹈矩才能让艺术效果显现出来。可以说,刻铜印考验篆刻家的构思和掌控能力,不是胸有成竹,纯碰运气是刻不出好铜印的。此外,石头的材质松散,刻铜材质紧密,你一刀下去去,刻出来的笔道走势和感觉就完全不同。”

    王少杰自己最初也没有想到,只是把刻石头时所作的练习,对历代名家临摹的路子在铜质原料上“又走了一遍”,却无意中得到了全新的艺术体验,而个人风格也就在这样道路迥异的“重复”中慢慢形成了。他喜欢在铜印上篆刻“合适”的内容,古朴大气为上,小巧工妙亦可。“我从来没有刻意考虑过自己要形成什么样的风格,奇怪的是你刻得越多,尝试越丰富,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应该如何表现。一路走下来,人们就会称你的创作是有个人风格的。”

王少杰与何家英
王少杰与何家英

    师古而不受拘束

    铜印篆刻当然要师法古人,遵循传统和规矩,但是艺术创作却可以不受材质、技法的约束。王少杰认为无论书画还是刻铜,都应该坚守传统,“传统是根本,是一以贯之的原则” 。

    纵观艺术的历史,书法绘画都是由历代文人、艺术家逐渐丰富完善的。“师古不是一味复古。打个比方,现在看到的美术作品都是由原始人的岩画发展而来的,可是你学画画不能直接模仿岩画,很多学问高深的大画家或许能从岩画中看出美学规律,提炼出原始的灵感和艺术来,这些大画家的作品就是你应该学习的对象。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经典的案例,我们学习艺术,就要学习这种艺术最鼎盛的时期,模仿这些最具古文化韵味的精品。换而言之,师古也是有所选择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元素也逐渐丰富。王少杰认为,学习工艺应该按照传统道路走,当工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候,就要尝试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灵感和思考,边思边做,成而反思,才能在艺术造诣上再进一步。

    除了刻铜印玺,王少杰还工于铜艺文房,其中由他篆刻的铜扇骨则是全国首创,也是目前惟一的工艺铜扇骨。“目前已知的扇骨材质有很多,竹、木、象牙等等都很丰富。连我们这些刻铜的人都没听说过铜扇骨,直到一位本市的文化大家、扇骨收藏家在古籍上发现了铜扇骨的记载,就鼓励我尝试着扩展刻铜领域来进行创作。像这样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始终是我的骄傲。”

王少杰作品
王少杰作品

王少杰作品
王少杰作品

    眼力 腕力 心力—揭秘刻铜艺术为何要下“苦力气”

    大凡潜心追求艺术境界,多半是要吃些苦头的。在很多人眼中,书画家和篆刻家只能算是“劳心”,即便勤学苦练、辗转磨砺也算不上“劳力”。然而从踏上铜雕这条道路,王少杰就成了进行艺术创作的“体力劳动者”。他调侃地说:刻石头可以刻到七老八十,然而刻铜却等不得那么久——眼力不济、腕力漂移、心力难持的时候,便有再好的想法,也无法将其实践于铜艺之上了。

    眼力决定水准

    无论是石料还是玉料,在篆刻家眼中都如同是一方平整的宣纸,可以随意挥洒,任我摆布;然而光滑如鉴的铜料则不然,其反射的光芒如层层叠叠的迷雾,遮盖了篆刻家的双眼。“如果你的眼睛还只习惯看玉石料,那么当你看铜料的时候,选定的位置大多是不正确的,确定的布局也往往有所遗漏。”如果雕刻家的目光在籽料上“指东打西”,结果当然是一步错步步错,满盘皆输。

    王少杰学习铜印篆刻,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摸索基本技法,所有已知的技巧都要抛到九霄云外,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一样一点点重新开始。他把手头能够找到的紫铜、黄铜、白铜等各种不同材质的铜都找来试手,用眼瞄、用刀试之后才选定了某一种最适合进行铜雕的黄铜。“篆刻铜印,当然是希望能够沿袭秦汉铜印那种雄浑大气、中正端方的风骨。但是古代铜印多用青铜,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在材质上和古人一模一样,但是也应该考虑到金属质感对篆刻效果的影响和为篆刻带来的难度。”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没有让王少杰气馁,他一直相信自己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刻铜方法。能够总揽全局、看准章法,是一个循序渐进乃至日渐精进的过程。现在即使是同行在一起交流,大家也对他能够娴熟地在光泽跃动的铜面上谋篇布局而啧啧称奇。

    腕力决定气魄

    选定材质之后,他又用了很长时间来选择篆刻所用的工具,最终放弃了刻石头的小刀,转而用白钢制作了一柄更纤长、沉重而顺手的刻铜专用刀。

    摸索出铜料、刻刀的材质之后,王少杰就雄心勃勃地投入了创作。不久之后,他就经常感到右臂酸疼,最难受的时候几乎抬不起来。“当时没想到(胳膊疼)是因为刻铜太累。因为每次发现不舒服,就担心会影响篆刻的效果,短暂休息之后感觉就恢复了,才继续篆刻,没想到刻着刻着就又疼了……这样反反复复很多次,才慢慢发现是自己刻铜时用力的方式不对。我用很笨的力量而不得法,结果就是让自己特别容易疲惫,估计胳膊就是因此反复受伤。”王少杰回忆说,在当时,自己刻铜和刻石头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清人总结石印篆刻一共有十多种刻法,王少杰习惯使用的基本上就是冲刀和切刀两种。而如果直接将这两种刻印方法应用在铜质原料上,是最耗体力而且多走弯路的。

    “石头总体说来是软、脆,而铜料是硬、黏。刻石头可以用冲刀来刻,快捷方便,但用这样的方法刻铜,欲速则不达。而且刻石头的刀比较钝,刻铜的刀相对锋利。刀钝了,在铜面上就要打滑了,你不可能像刻石头那样一刀推过去就刻出形状,有时正一刀、反一刀,字体笔画基本上就勾勒出来了。而刻铜中要融入一些小动作,不然就刻不动,看起来是一刀切出来的笔锋,其实需要数刀甚至十几刀才能成型。”

    心力决定内蕴

    刻铜劳力,对于篆刻家而言似乎还在其次,而创作劳心,才是延长了王少杰创作时间的决定性因素。“刻好一方石印,大概15分钟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想刻出一方铜印并且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往往需要8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王少杰说,刻铜所耗时间往往是刻石的几十倍,而完成一方满意的作品时那种成就感也要强烈几百倍。

    “刻铜很难,在我们这一代篆刻家中,会刻铜的已经很少了,真正下功夫专研的就更少。无非是因为刻铜的效率比刻石低太多,而需要揣摩、谋划、规制的时间更长,进行创作的难度更大而已。”王少杰认为,铜印刀痕匀称、线条遒劲,对于篆刻家而言是最好的考验,如果不是胸有成竹、早有谋划,就无法通过眼力、腕力的绝妙配合,刻出古趣盎然的铜印。过去的铜印,多为官印,因此尤其方正威严,不会用花哨噱头、工巧细节进行掩饰,反而直截了当地将篆刻者的心力、笔力呈现在印章中。现在刻制铜印,在气韵上一脉相承,但是字形、字体、布局和风格仍可因势利导,呈现更丰富的变化。总体来说,刻印讲究的是“金石韵味”,材质温润、灵活度高的石印,有小意趣而无大丘壑;质地坚硬、平滑如镜的铜印,却能在刀劈斧凿、金钩铁划的笔力中,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浑厚内蕴。而王少杰的铜印创作,无疑实现了这一目标。

来源:今晚网 责任编辑:涾喏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天津致园美术馆盛大开业 天津致园美术馆盛大开业
  • 诗画入境—闫勇国画作品展 诗画入境—闫勇国画作品展
  • 刘荣生走兽工笔画欣赏 刘荣生走兽工笔画欣赏
  • 尉迟纪平入选盛世翰墨名家经典 尉迟纪平入选盛世翰墨名家经典
  • 河东区美协十一人画展开幕 河东区美协十一人画展开幕
  • 赵士英喜收新徒邸乃奇 赵士英喜收新徒邸乃奇
画廊精品
more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