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峰:李叔同的篆刻艺术特征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网 时间:2021-01-13 21:16

 

    李叔同在篆刻上造诣深厚。他的印风秀逸儒雅,书卷气浓郁,有“闲云幽岫,舒展绝俗”之评。下面就李叔同的篆刻艺术做一评述。

 

    (一)李叔同篆刻风格形成的背景

    篆刻成为艺术发轫于宋以后文人的参与,至明代中叶文彭、何震起,流派艺术始为滥觞,发展到民囯时期已是枝繁叶茂。近现代篆刻在整个篆刻艺术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我认为是堪与秦汉、明清比肩的又一个高峰。以此为界,传统意义上的篆刻进入到了个崭新历史时期。

 

(李叔同篆刻释文:程世谦印)

 

    主要根据:

    1、诞生了印学社团,像西泠印社、乐石社等,篆刻由艺术家个体活动,提升为集体的、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社会活动,进而使篆刻在“文化”中的品级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2、岀现了篆刻展览形式,变原来对篆刻只有印谱的把持欣赏为屏幅悬挂展示,拓展了作品空间和印人的空间,这一革新为篆刻脱离书画附属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篆刻家介入社会、市场的渠道更为宽泛。这一时期涌现的篆刻家有吴昌硕、邓散木、赵石、齐白石、陈巨来、韩登安、余任天等一大批开宗立派的印人,同时他们也是名人,与社会各界发生着深刻的关系。而报刊媒介的出现、印刷业的发展使纂刻的传插如虎添翼,印谱出版量急剧增加。

    4、印材、印具等发展迅猛。青田、寿山等印石产量大幅度提高,刀具、印泥品种质量不断改进,为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5、篆刻市场空前繁荣,等等。这一切,都促成了民囯这一时期篆刻艺术的发展。

 

(李叔同篆刻释文:淡泊明志)

 

    李叔同对书画篆刻很早就十分喜爱,十二三岁时,就开始临摹箓书字帖,于《石鼓文》尤为爱好。至17岁时,从津门唐静岩先生学书法及篆刻。唐先生写给他临习的各体篆书范本,他集为—册,付印成书,并于封面上以篆书题签云:《唐静岩司马真迹》,署款为“当湖李成蹊题”。

    其时为1896年,他的年龄17岁。当湖就是平湖的古称,可见他至23岁时,在杭参加乡试前至少6年,就已自认是平湖人。所谓“因就近应试而冒籍”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期间,他临习了大量的古玺和汉印,对浙派篆刻,特別是西泠八家的作品尤为钟情。他曾写道:“丁黄唱始,奚蒋继声,异军特起,其章章焉。”可见他对八家非常肯定。

    西泠印社初创于1904年,但开头的10年,忙于社址的建设,故直至1914年才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其时李叔同正在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执教。

    这所学校的师生中,喜爱篆刻的人不少,校长经亨颐就是一位篆刻名家,曾自云:“吾治印第一,画第二,书与诗文又其次也。”教师中除李叔同外,还有夏丐尊也是篆刻高手。大概是受老师们的影响,学生中喜爱篆刻的人也很多,课余以刻印为乐,差不多成了风气。所以,西泠印社正式成立的消息,在这所学校里极受关注。

 

(李叔同篆刻释文:水云山庄珍藏)

 

    李叔同则很快决定要入社,当时,驻社处理日常事务的总干事是叶铭,李叔同和他取得了联系,并把申请入社的自传《哀公传》交给了他。但当年西泠印社入社,是否均需交自传,似亦未必。只是当时叶品三正在编撰《广印人传》,故对初交友人要求入社者,便嘱写一简短自传,以便作为资料,编入《广印人传》。

    《广印人传》中的李叔同传,文字不长,全录如下:“李息,字叔同,号息霜,又号圹庐老人。平湖人。工书,嗜篆刻,中年失恃。病狂,居恒郁郁,若有所思,因自谥哀公。”

    西泠印社成立后十年,即1914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以研究印学为宗旨的乐石社,自任社长,通过举行经常性的交流及展示,李叔同的刻艺术愈发成熟。

 

(李叔同篆刻释文:江东少年)

 

    (二)“刀石有笔尤有墨”的书意美

    篆刻是—种先篆后刻的艺术形式,传统上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其本身就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芑术,讲究篆法、刀法和章法,特别是对于书法线性的理解,决定着一幅篆刻作品的品质。李叔同书法上的功力及成就,深深地影响看他的篆刻。

    李叔同幼年即问学于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复随唐静岩先生学习绘画篆刻,三年间摹《宣王猎碣》五百字,写《张猛龙碑》、《张迁碑》、《张黑女碑》,接着又写《爨宝子碑》及《龙门二十品》,出入变化,寻找自己的个性。

    李叔同常常与王守恂、周啸麟等一起硏究书画,大为受益。稍后接受康有为《书镜》中提出的碑学之说,广搜拓片,眼界大开,尝刻印“南海康君是吾师”,可见,他对碑学很是倾心。

    39岁前李叔同的书法,结体稍扁,章法紧凑,笔锋锐利,逸宕沉稳。他习字的次序是首篆、次隶、再楷、再行,后作草书。然衣冠举止仍是再现古哲风范,功底扎实,为独开流派打下坚实基础。

 

(李叔同篆刻释文:意园)

 

    像《普贤行愿品偈》写经,结字工整方正、用笔方圆兼备,起笔收笔有锋,通幅圆润妍美,甚得晋韵唐风,实为大师写经精品。50岁左右,字的结体由矮肥变为正方,骨骼挺劲,笔画稍瘦,起落严谨,放少敛多,跳出北碑影响,外部之美不如往昔,而淡雅冲和,与世无争,虔诚若行,流露笔端。

    行草温婉威严,长者风范。狂草、飞白,摇曳多姿的抒情色彩非他所长,饿狮掸笼的愤怒之气与他一向绝缘。

    晚年的字火气消尽,用他自己的说法是:“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字形变得狭长,结构运笔都很疏松,脱掉旧貌,他个人强调书法如佛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光风霁月、涤荡俗念的宁静淡远,不求工而至工,浑然一体,超脱中含着不能超凡入圣的至情,一片童趣与高度修养相结合的博大深邃。

 

(李叔同篆刻释文:老石晚年书)

 

    书法的功底,决定了李叔同篆刻的篆法充满着书法用笔的美感和内涵。其用刀“如铁笔写字,虽铿锵有致,但工中求写,刀争而意不争,冲淡典雅,一如其书。他早年曾说过:“七分章法,三分书法。”七分章法,是通过笔墨结构来实现的,三分书法,又通过笔墨书意进行传达。

    像“臣吉”、“李庐”等充分体现了他的刀意,笔墨之感跃然石上。他的朱文印,在吸收了浙派的基础上,融进了古玺的文字特点。浙派是历史上著名篆刻流派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今杭州)开创。丁敬远承明代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其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又称‘西泠八家’。

    浙派篆刻蕴含着巨大的艺术能量,它有浓厚的传统基础,有完整精湛的技法,特别是它有“思离群”求变这一创作的精神源泉,使浙派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李叔同成功地吸取了古玺汉印的平正和雄健,刀法上成功地应用坚涩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有阳刚之气,显现了他深厚的精神内涵。

 

(李叔同篆刻释文:掌风化之官)

 

    如白文印“非约能之”取法于汉私印,中正平和,四边出穴,中间反红,一派天机。朱文印“金石契”,大小篆混用,古朴中富有变化,有陈豫锺的影子。而“大心凡夫”四字白文印,充斥着他的书法用笔和结体 ,如“足音空谷,幽草寒琼”。最具代表性的是“弘裔”,其布局是“密可跑马,疏不透风”,虚实处理恰到好处,全印构图呈现出一种不可动摇的整体美。

    刀法也十分别致,犀利、圆润,流畅而又矫健工整。运刀使转自然,又坚实得势,没有留下任何刀凿的痕迹。这具有诗意的刀法,是与李叔同使用的锥刀分不开。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可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所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客白文,能得自然之天趣也。” 工具的得心应手,使得他能够从容地展现刀情笔趣,也使得他的刀石有笔尤有墨。

 

(李叔同篆刻释文:白云松舍)

 

    (三)“刊落锋颖,一味恬静”的禅意美

    纵观李叔同篆刻,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作为一代高僧的篆刻,李叔同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李叔同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发扬而献身。

    篆刻是艺术家心灵的迹化。李叔同篆刻由在俗时的凿汉拾魏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李叔同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李叔同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他的篆刻亦得到了升华。

 

(李叔同篆刻释文:古人与稽今人与居)

 

    叶圣陶曾说李叔同的作品“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道出了李叔同篆刻所臻至的审美境界。把李叔同的篆刻作品放到他的修佛境界去欣赏,已经超越了篆刻的一刊一凿,一点一线,深入到了篆刻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价值。

    我们来看李叔同的印。“弘一”朱文印,取法古玺,清丽俊迈。“弘”取自金文,笔画全部由曲线组成,线性呈动感,既轻松,又沉着,与“一”字及边框的横竖线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犹如太极般的圆融。“文涛长寿”白文印,师承汉印,高古朴茂。

    汉印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一个高峰,其大都布局谨严,印文工整,平直方正,气象浑厚古朴,刀法外拙内巧,端凝庄重。这方“文涛长寿”,柔中带刚,方中寓圆,于汉印的古朴大气之中,有一种内在的美妙。

    还有像“叔桐篆隶”印,则胎息邓石如、吴让之,篆法劲健绮丽,但似乎去掉了邓、吴的繁华气象及稍显做作的痕迹,展露出的是绚灿之后的平淡自然境界。他的边款亦有汉造像的风格,构图简洁而生动,保留了一些自然漫漶的效果。

 

(李叔同篆刻释文:叔桐篆隶)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弘一法师……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事业的。入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他是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

    他持律那样谨严,一生清风亮节,会永远廉顽立懦,为精神文化树立了丰碑。”“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标志着李叔同的艺术观是从“心”出发的。在他的篆刻中体现出的禅意美,正是他的艺术观的说明。

    用国学大师、著名佛教居士马一浮评李叔同书法时所说论其篆刻,实同出一境界:“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尝谓华亭(董其昌)于书颇得禅悦,如读王右丞诗。

    今现大师书,精严净妙,乃似宣律师文字。盖大师深究律学,于南山、灵芝撰述,皆有阐明。内熏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肇公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道人墨宝所在,宜足以消除兵劫矣。”这就是禅意的美。

 

(李叔同篆刻释文:炊经酌史阁)

 

    四、关于李叔同篆刻的一些疑点

    从李叔同篆刻遗存的情况看,能够确定为李叔同作品的不多。李叔同出家后在闽南的印作已经公诸于世的共39钮,41方(其中两钮是双头印)。

    此外,藏于杭州西泠印社的李叔同96方常用印中,只有四五方为大师自刻。其余皆为当时的友人相赠。他早年编辑的《李庐印谱》是李叔同爱取所藏名刻,略加排辑,复以手作,置诸后编。

    可见,这部印谱主要是他所藏的名刻,而附以自己的作品。现在从这部印谱中的作品看,大多属于《飞鸿堂印谱》中的风格,且有的印存在相当的习气,不好断定哪些是李叔同的作品。

    “四宁草堂中藏的被定为李叔同早年所刻的几方印,我个人认为也非李叔同作,而是他的所藏。另《意园》印谱中,可能有一些李叔同早期学习汉印时的临墓作品,像“牙门将印章、“平都亭侯等。“家在七十二沽烟水间等,则可能是他早年的自刻印。《袭红轩印谱》也是李叔同的收藏为主,其自刻印不多。

 

(李叔同篆刻释文:时还读我书)

 

    从李叔同的书法以及他的可确定作品看,以汉印为基础的作品和具有浙派特征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原作风貌。当然,也不排除他在学习箓刻的过程中,对比较新奇的形式感兴趣。

    但是,杭州当时的传统及印风,西泠印社正统篆刻的影响,李叔同不应该对当时的习气创作感兴趣。像《飞鸿堂印谱》中的东西,以及刻字店的行气,以他的学识和修荞是该摒弃的。

    所以,李叔同传世印谱及印作,尚需进一步的考证。但无论如何,李叔同为中国印学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在篆刻艺术上的天赋,足以载于中囯印学史中。(完)

 

 

    (文章来源:毅峰说 图片均采自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

 

  李毅峰,字一峰。1964年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总编辑、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毅峰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山水画的创作。他从黄宾虹入手,上及石涛、渐江、龚贤诸家,后复从宋元山水中去势和逸,用现代的山水语言诠释传统山水精神和人文意蕴,将传统文人的笔情墨趣和审美体验与东方文化的哲学精神、民族美学融合在一起,将文人水墨的诗情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成一格,形成了清逸自然、浑厚隽永的绘画风格。作品被收入:《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国当代花鸟画》、《最具学术价值与升值潜力当代100位中国画家投资价值评析》、《中青年国画家百人作品集》等。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任伯年的代表作《东坡玩砚图》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任伯年的代表作《东坡玩砚图》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书法之运气
著名书画家李毅峰:书法之运气

李毅峰做客“师情画意”栏目:由心入笔绘山水 师者风范励传承
·李毅峰做客“师情画意”栏目:由心入笔绘山水 师者风范励传承

高清图:李毅峰中国画写生墨稿欣赏
· 高清图:李毅峰中国画写生墨稿欣赏

著名画家李毅峰用笔情墨趣勾勒出他眼中的“天津公开赛”
·著名画家李毅峰用笔情墨趣勾勒出他眼中的“天津公开赛”

李毅峰观看城市画派绘津城主题美展 提出殷切希望
·李毅峰观看城市画派绘津城主题美展 提出殷切希望

李毅峰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人物画成为主流
视频标 李毅峰谈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人物画成为主流

高清图:“画韵书香”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开幕
· 高清图:“画韵书香”天津人美建社60周年职工书画展开幕

高清图:“谦谦峰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回展”青州站开幕
· 高清图:“谦谦峰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回展”青州站开幕

高清图:谦谦儒者 文人风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展青岛站反响热烈
· 高清图:谦谦儒者 文人风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展青岛站反响热烈

李毅峰焦墨写泰山图稿欣赏
· 李毅峰焦墨写泰山图稿欣赏

李毅峰:石涛来天津
李毅峰:画点工业题材
李毅峰:齐白石追逐的“和平”之境
李毅峰:齐白石的“写生”与“写意”
李毅峰:深入历史生活 画出天津内涵
李毅峰:如何画好天津
- 李毅峰:中国画创作要有学术精神 自主且独立
- 李毅峰艺术品读:踩着寻根路的学者型画家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艺术创新与文化自信
·翰墨枣梨两相宜——记天津人美社长、画家李毅峰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画节
·李毅峰:在“写生”中“写意”
·
李毅峰、赵均等画家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画的传统”
·冯远、李毅峰对话:关于艺术的时代性和大众性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痛斥山寨传统的“伪传统”
·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写意画走向何方
·李毅峰:坚守文化自信,打造“艺术天津”
·
李毅峰:呼唤经典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随想
·
名家品峰—— 李毅峰山水画作赏析
·
2014葡萄酒标画艺术展李毅峰等十余位顶级画家挥毫
·陈传席:谦谦峰骨,文人情怀—序李毅峰画展
·“谦谦峰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回展”即将起程
·挖掘传统 借古开今—薛永年谈李毅峰的山水画艺术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认认真真画传统就是创新
·天津美协副主席李毅峰:写意中国画的出路在哪

 

 

 


 

53K
责任编辑:正轩
  • 写意塑造——李军教授学术研究展 写意塑造——李军教授学术研究展
  • 全面小康——天津画院主题美展 全面小康——天津画院主题美展
  • 神来之笔——张亚光、张佩钢人物画册 神来之笔——张亚光、张佩钢人物画册
  • 王惠民走进航天城开展国画公益辅导 王惠民走进航天城开展国画公益辅导
  • 工笔新经典—陈治、武欣的如歌岁月 工笔新经典—陈治、武欣的如歌岁月
  • 辛丑大吉——墨醉画馆书画作品 辛丑大吉——墨醉画馆书画作品
  • 大家评“说”——“毅峰说”两周年庆 大家评“说”——“毅峰说”两周年庆
  • 赵光沽上书迹寻踪 赵光沽上书迹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