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相对话——中美师生作品展展览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黄华三在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展览
西学东渐、中西交融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独特面貌,由此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格局。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间艺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中西文化艺术交融的大思潮,在今天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如何正确审视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当下高等艺术院校教育中的基本矛盾范畴。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对话必不可少,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主办的“反相对话——中美师生作品展”即是一次中西艺术对话的生动范例。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首次大规模师生对外学术交流展,9月6日上午,“反相对话——中美师生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桥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师研究生的五十余幅作品,全面展示了中外两所艺术高校师生们的创作生态,参展作品共计50余件,创作媒介多样,涵盖了国画、油画、书法、雕塑、装置、影像等多个艺术门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作为国内一所年轻的艺术学院,徐唯辛、闫平、王克举、丁方、黄华三等教授坚持绘画教学在语言、技术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新探索、新实践、新创造,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鲜明个性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在参展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生的作品充满了实验性和前卫性,视角效果独具个性,观念及表现的深刻性令人耳目一新,在艺术语言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对媒介材料的利用方面的确给中国的师生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历史文化遗产、个人的生存体验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以艺术家的个体方式来反思历史和当下社会问题,作品创作面貌多样化。
教师作品

Mark Pomilio TreeDrawing_VII,Charcoal on paper,260cmx84cm

徐唯辛 《矿工周明亮肖像》

黄华三《自在观想图》70x70cm 2013
本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毅博士在前言中写到: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确是存在的,但无论差异何在,归根结底人性是相同的。如果我们过多地用东方、西方来区分文化与艺术就很容易误导他人和自己,特别是对艺术的创作而言,我们更应该具有一种宽广的胸怀,东方与西方,在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其实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互为彼此而存在的。
据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黄华三教授介绍,今天这个展览,源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布歌迪博士2012年在凤凰城策划的“反相对话”展,当时有中美双方的18位师生参展,今天这个展览移师北京,双方都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们加入。虽然只展出了约五十幅作品,无法真实呈现两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全貌,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个展览,了解彼此间的创作思路,激发彼此的创作思维,共同探究今日的艺术问题。

闫平 《潜入的春风》 60x50cm 2012年

Melissa Button , After and before the after,Oil on wood,25cmx25cmx4cm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唯辛、副院长兼党委书记郑晓华、副院长赵方、王英健、党委副书记别敏、绘画系主任黄华三、设计系主任童岩、办公室主任赵朝平等领导嘉宾以及美方师生等共同出席了开幕仪式。
展览日期为9月6日至9月18日。
学生作品
 
 Steve Johnson,Rise and Fall
 
Steve Johnson,Rise and Fall
 
 Peter Miller,Dirty underbelly,Blue and Orange,Latex paint on MDF
 
Peter Miller,Dirty underbelly,Blue and Orange,Latex paint on MDF
 
 李婷婷 《水》 纸本水墨 70x70cm 2013年
 
李婷婷 《水》 纸本水墨 70x70cm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