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车志强和他的藏品
王襄金文拓片
乔耿甫草书作品
方纪签名 白石刻章
唐毓厚书法作品
日本千宗室给南开大学的信
溥佐书签
天津美术网讯 本市收藏家车志强投身收藏30年,目前收藏文人书画千余幅,藏书万余册,另外对瓷器、紫砂壶、金石篆刻以及杂项收藏也多有涉猎,藏品颇丰。车志强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之后,他对收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他来说,收藏不仅仅是从艺术品中收获审美享受,更是对文化的追溯和对历史的探究。在他的藏品当中,有不少存世稀少甚至鲜为人知的天津文人的作品,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或孤傲或谦和的背影,都有一些让后人或讶异或唏嘘的故事。
清代就扬名海外的乔耿甫
在近代天津的书法名家当中,华世奎、严范孙等人绝对是书坛翘楚,不仅雅墨留香,更有不少故事和传奇令后人乐道。其实,天津不缺少书法名家,在车志强的收藏当中,有一幅字就出自清代乔耿甫之手。这位乔先生生活在乾隆嘉庆时期,与他的弟弟乔树勋并称津门“二乔”。
在乾隆时期,董其昌与赵子昂的字在书坛中占有很高地位,但是皇帝的好恶往往也影响着文人的研习方向。乾隆皇帝一度酷爱《淳化阁帖》,还专门修建了淳化轩用以收藏,《阁帖》收录了隋唐之前至先秦时代的历代名家书法,于是,临摹《阁帖》就成为当时书坛的另一大风潮,乔耿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尤为擅长的就是临摹孙过庭的《书谱》,不像当过内阁阁丞的华世奎、入过翰林的严范孙等人既是书法大家更是科举考试的高手。乔耿甫科举成绩很是一般,但是因为字“太好”,而被补为诸生。清代诗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说:“一纸端能博白鹅,流传墨迹五桥多”,这能“博白鹅”的五桥先生正是乔耿甫的号。
乔耿甫当时的名气很大,大到乾隆皇帝来天津都要先看一看他的书法,但评价并不高:“山林气太重。”这句话应当是中肯的。乔耿甫的性格疏狂,以卖字为生的他得钱便以饮酒赋诗为乐,遇到穷苦乡里便倾囊相赠,洒脱的生活态度让他至死都穷困潦倒。但是正是这种“山林”也成就了他的草书,以至于“名驰闽粤间,海外人争购之”,在清代就成为艺术作品走出国门的大家。
弘一大师的启蒙师傅是个医生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20世纪中国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车志强对李叔同很是仰慕,并且收藏了不少与李叔同有关的藏品,还曾出资资助《李叔同画谱》的出版。李叔同的书法在书坛内享有盛誉,但谁是他的启蒙教师却鲜为人知。在车志强的藏品当中,就有李叔同的书法篆刻老师唐毓厚的四幅隶书作品,文字写在上等高丽纸上,结构大气,笔锋翻转处很见功力。
唐毓厚,亦名唐育垕或唐静岩,他的外号在当时的天津更为有名,叫做“唐八吊”。因为唐毓厚在书法篆刻领域的名气远远没有当时他在医药界的大,唐毓厚早年游历全国,遍访国手,经过不懈研究终成一代名医。他早年在天津做官,而“后业医”,这种为行医而放弃功名的转行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所以有着精湛医术的唐大夫也并不低调,出诊必“乘坐大轿”而且“诊金甚昂”,挂一次他的“专家号”得八吊钱之多,他的外号也就由此而来。
在书法篆刻领域,唐毓厚也有颇深造诣,却罕有作品存世。他只收过三个学生,李叔同就是其中一个。李叔同对自己的先生十分敬仰,为了能够随时学习,他还请年逾七旬的唐毓厚为自己写了一本书册,唐毓厚遍书钟鼎、篆隶、八分各体在书册上。李叔同题签册名《唐静岩司马真迹》,后来还将它出版,以纪念老师。据车志强介绍,这本书如今仅存世两本。李叔同与唐毓厚的书法绝对一脉相承,龚绶先生曾从《弘一大师全集》书法卷所载李叔同早年墨迹中,甄别出七件本为唐毓厚的作品,可见两者的相像程度。
溥佐等人的书签仅卖一毛五
在车志强的收藏当中,还有一套手绘书签,数量有二百多张。工笔绘制的书签的笔法精炼老到,画面布局精雅,花鸟、山水为主,蝴蝶、骏马、山林、溪水各种景致杂陈。据车志强介绍,这套书签竟然都是溥佐的真迹,一些书签上还有他的印章。车老师说,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画家的生活质量不高,为了补贴家用,都为年画店画过这样的书签,当时每张的卖价很低。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天津劝业场一楼文具柜上,这种画家手绘的书签十分常见,一张只卖“一毛五分”钱,不少天津书画名家都做过这项工作,近年来这样的书签也屡屡现身拍场,不仅仅有溥佐,还有何海霞等大家的作品。当然,其中有些书签的叫价也上升了数千倍!从这些笔法精湛的书签中可以看到,无论怎样的生活境遇,对于艺术家来说,都不移其志,不会改变他们对艺术的追求。
在车志强的藏书当中,有一本书是他“捡漏儿”得来的,这本书是天津著名作家、报人方纪的小说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上面有作家本人的签名与印章,而这枚方纪印就大有来头了。据车先生介绍,这枚印章可不是平凡之作。有一年,方纪来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发现身旁的老者仙风道骨:“这不是白石老人吗!”这次邂逅令方纪兴奋不已,激动之余就向齐白石乞刻图章一枚,由于来不及找到更好的印章石,只能随便找了一块。此后,这枚令方纪爱不释手的印章便一直随身携带。一次意外,这枚印受了“伤”,在“纪”右半部分多了一条裂纹。车志强指着这条裂纹说:“这是辨别这枚印章真伪的最好途径了。”车志强收藏的文人之间的信件和互相馈赠之物也很多,甲骨文研究专家王襄先生送给学生的金文拓片,数学家陈省身的信件与留言条,以及日本茶道最大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家祖千宗室写给南开大学的亲笔信等等不胜枚举。
收藏也需德艺双馨
车志强的收藏有点儿“冷荤不忌”,在他眼里,东西是否有收藏价值是本身传达出的文化信息和文人气韵决定的,而并非是否“值钱”。车志强收藏时不仅看作品,更看作者。他认为,好的艺术家应当是“德艺双馨”的,这才无愧于文人的气节与操守。为了收藏,车志强曾遍访名家,其中与天津著名书法家,文物收藏家龚望先生的友谊最令他受益。80年代,他辗转见到龚望老先生,带着2000元想求一幅字,结果龚老告诉他:“你既然喜欢我的字,拿去就是,给钱干什么。”这让车志强极为感动,龚老百年诞辰之际,他协助整理龚望的书册。车志强坦言:“总觉得欠龚老一份情,他教会了我何为文人的气概。”而对于一些刚刚成名就张口“平尺,价位”的画家和书法家,车志强基本“转头就走”。他说:“收藏是爱好,绝对不是市场,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爱好而喜欢上收藏。”车志强说:“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人辈出,我想通过他们留下的作品和只言片语还原这个城市的文人故事,让他们的背影不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磨灭。”(作者:回振岩)